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方所”受众使用与仪式化传播分析

发布时间:2017-06-15 19:03

  本文关键词:“方所”受众使用与仪式化传播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仪式化传播,结合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定量、定性的研究方法,在调查方所受众使用书店的现状基础上,阐释受众在方所这一媒介场所的使用与需求满足情况,以及它如何建构仪式化传播。全文围绕两个问题展开:1受众在方所这一媒介场所的使用与需求满足。力争呈现受众群体特征、受众对书店的使用行为、使用动机、选择标准、获得的满足,使用动机与选择标准、使用功能偏好之间的关系,深入分析受众使用方所中获得的需求满足。2方所与受众如何共同建构仪式化传播。呈现方所仪式化传播建构的要素、过程,探寻方所仪式化传播的特点及其与受众需求的关系。这将帮助我们更深刻的认知文化体验过程中的使用与满足,品牌传播与受众心理的关系。本研究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了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研究对象,研究现状与理论基础以及研究设计与研究假设。第二部分是受众使用方所需求满足情况的反馈,通过问卷数据对群体特征、使用行为、选择标准分析、使用动机、需求满足这几方面进行描述性分析,阐释方所作为媒介场所,基于使用与满足的受众反馈。第三部分是研究假设的检验,假设是使用动机与选择标准之间、选择标准与书店使用之间均存在关系,假设得到验证。第四部分基于受众使用需求的反馈,在传播仪式观理论观照下,剖析方所与受众共同建构的仪式化传播,并探寻仪式化传播与受众需求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使用与满足 仪式化传播 民营实体书店 方所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206
【目录】:
  • 摘要7-8
  • Abstract8-12
  • 第一章 绪论12-34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12-18
  • 1.1.1 研究背景12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12-13
  • 1.1.3 研究对象13-18
  • 1.2 研究现状与理论基础18-29
  • 1.2.2 文献综述20-24
  • 1.2.3 研究理论基础24-29
  • 1.3 研究设计29-34
  • 1.3.1 研究方法29
  • 1.3.2 研究假设29-31
  • 1.3.3 问卷调查设计31-33
  • 1.3.4 访谈设计33-34
  • 第二章 受众使用方所概述34-66
  • 2.1 受众背景概述34-38
  • 2.1.1 性别特征——男女差别大34
  • 2.1.2 年龄特征——使用年轻化34-35
  • 2.1.3 学历特征——趋于高学历35-36
  • 2.1.4 行业特征——行政事业单位、在校学生36
  • 2.1.5 收入特征——无收入与中等收入占主体36-37
  • 2.1.6 媒介接触——人际传播(口碑营销)37-38
  • 2.2 受众的使用行为分析38-48
  • 2.2.1 使用方所的年限——趋于短期使用38-40
  • 2.2.2 使用方所的频次——集中于低频次40-41
  • 2.2.3 使用方所的时间段41-42
  • 2.2.4 具体消费情况——低消费、购书、现金支付为主42-45
  • 2.2.5 使用书店的地点45-46
  • 2.2.6 会员制——培养深度受众46-48
  • 2.3 受众选择标准分析——氛围服务与书目情况为主要标准48-50
  • 2.4 受众的使用动机分析50-56
  • 2.4.1 主要动机52-54
  • 2.4.2 次要动机54-56
  • 2.5 受众的需求满足分析56-66
  • 2.5.1 方所读者的满意度指数57-60
  • 2.5.2 方所读者需求的满意度评价60-66
  • 第三章 研究假设检验66-80
  • 3.1 研究假设检验66-77
  • 3.1.1 使用动机与选择标准的关系66-72
  • 3.1.2 选择标准与实体书店使用的关系72-77
  • 3.2 研究架构中的各变项在性别变项上的差异检定77-80
  • 第四章 “方所”仪式化传播分析80-96
  • 4.1 方所打造仪式化传播80-85
  • 4.1.1 仪式的媒介和场所80-81
  • 4.1.2 仪式传播手段81-85
  • 4.1.3 仪式规则85
  • 4.2 方所与受众的仪式化传播85-89
  • 4.2.1 线下营造仪式86-88
  • 4.2.2 线上强化仪式88-89
  • 4.3 方所文化传播仪式的表现特征89-92
  • 4.4 方所仪式化传播与受众需求之间的联系92-96
  • 结语96-98
  • 参考文献98-103
  • 附录一:调查问卷103-107
  • 附录二:问卷回访107-108
  • 附录三:访谈提纲108-110
  • 附录四:访谈记录110-125
  • 致谢125-126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12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董华峰;霍丽姗;;电视媒体仪式化传播的回潮及思考[J];当代传播;2013年05期

2 姜良芳;;浅析媒体大型活动的“仪式化”[J];现代视听;2008年12期

3 晏青;;仪式化生存: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面向与表征模式[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4 王鹏民;;仪式化春晚:从现实到网上“共在”——以马年春晚为例[J];新闻传播;2014年02期

5 岳璐;;平民化·仪式化·品牌化——《感动中国》塑造典型人物的创新机制分析[J];新闻知识;2007年05期

6 夏冠英;;马尔库塞的传播语言仪式化问题[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9期

7 蔡巧怡;;媒介经营:春节晚会的仪式化解读[J];经营管理者;2011年18期

8 ;[J];;年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范玉刚 中央党校文史部;节日的仪式化与意义的本土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涛声;“采借”者可敬,“发明”者自警[N];中国文化报;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胡芸芸;“方所”受众使用与仪式化传播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2 王小溪;新媒体的去仪式化传播[D];华中师范大学;2016年


  本文关键词:“方所”受众使用与仪式化传播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532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4532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9a9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