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误读的意义_比较文学误读现象_《山东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本文关键词:新闻“误读”现象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山东大学》 2013年
新闻“误读”现象研究
王士成
【摘要】:本文所说的“误读”,其实是指理解偏差或错误理解。它与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有关,是一种客观存在,是阅读行为的一种伴生现象。新闻“误读”则是指人(本文所说的“人”包括作为传播者的个人和受众)在解读新闻时对新闻内容的内涵意义或传播者意图的理解产生的偏差。新闻误读的成因和机理多种多样、不一而足,它可能是由单一因素造成的,但更多时候是由多重因素共同生成的。对于新闻误读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一方面,研究新闻误读涉及多种学科的知识和理论,所涉及内容包括新闻误读的特点、成因、表现及对传播的现实影响和防范对策;另一方面,对新闻误读的研究,可以有效地反作用于政府部门的各项工作和新闻传播的实践,在改善政府形象、提升管理水平以及促进新闻传播手段和效果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国内外对文学、社会学、哲学等领域产生误读的研究较多,但对新闻误读专门研究的相关著述并不多见,相关研究多见于大学、新闻研究机构以及新闻工作者的零散的、单一的论文,而且,这些研究多集中于新闻误读的某一个侧面、某一个重点或是某一种表现,理论知识和实证案例的运用也相对较为单薄,缺乏系统、完整的分析和论述。本文力求综合运用新闻学、传播学、传播心理学、信息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大量的新闻案例,对新闻误读的成因、特点、表现、影响和对策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和论述,同时将政府这一时常以新闻发布者身份或是新闻本源身份出现的因素,作为新闻误读的重要成因也同时纳入研究,这是过去往往被研究者所忽视的。 除了绪论之外,本文共分5章,分别是:第一章新闻误读的概念、性质和分类;第二章新闻发布者造成的误读;第三章新闻传播者造成的误读;第四章新闻受众造成的误读;第五章新闻误读研究的意义及其应对。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210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闫翠萍;;媒体议程设置的几个误区[J];今传媒;2007年02期
2 蔡克平 ,陆高峰;新闻信息不对称对报纸公信力的影响[J];传媒观察;2003年10期
3 刘志鹏;;公共政策运行中的信息不对称及其治理[J];城市问题;2011年02期
4 熊玉文;信息不对称与危机管理中的新闻媒介[J];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11期
5 苏素;;从传播心理学角度看新闻误读[J];科技传播;2011年01期
6 赵金;王一民;;新闻报道不要以偏概全[J];青年记者;2003年06期
7 陈力丹;李敏;;一张照片被误读六年的社会心理历程[J];新闻实践;2010年10期
8 王洁;;人物新闻不能过度拔高[J];青年记者;2007年14期
9 宗世海;误解研究的历史、现状和问题[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10 张国平;;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J];新闻爱好者;2010年08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闫翠静;;从学术明星现象看大众文化的回归[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2 罗锋;;文化 建筑 传播——传播文化学视野中的徽州牌坊[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3 方传余;王蒙;;会话幽默中的曲解策略[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4 徐从辉;;大学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传播理论应用[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5 刘东建;刘俐莉;;论大众传媒的发展与现代公民教育[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6 俞小和;;传播学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7 陈自清;;论大众传媒的德育功能[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8 燕道成;“新闻需要”“新闻需求”辨[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9 郑碧强;;城市女性白领整容时尚消费的社会学解读[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10 罗阳富;;试析媒介的教育功能与农村发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童兵;;休闲消费与媒介功能的调适——兼议后工业社会创意产业的发展动力[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全球传播、媒介与创意产业-对后工业文明的思考”新闻传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6年
2 俞虹;;电视传播与人类文明共享意义场的建构[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艺术的超越与文明的发展”艺术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3 吴三军;;化解西方媒体误读,重塑北京国际形象[A];奥运后首都国际化进程的新趋势与新挑战——2008城市国际化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王振铎;何晓林;;时代呼唤生态出版[A];中国编辑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赵毅;;信息化与学术期刊编辑的“把关”行为[A];中国编辑研究(2009)[C];2010年
6 殷晓蓉;;网络传播与中国传播学面临的三大难题[A];中国传播学:反思与前瞻——首届中国传播学论坛文集[C];2002年
7 殷晓蓉;;传播学方法论的第一次冲突及其后果[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上册)[C];2002年
8 杨艳珊;;伊莱休·卡茨传播思想研究[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下册)[C];2002年
9 麻争旗;;翻译二度编码论——对媒介跨文化传播的理论与实践之思考[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10 陈静静;;大众传媒中的文化冲突建构——“100%安全套项目”报道的个案分析[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瑛;中国话语权生产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张喆;英语言语幽默的图式特征及解读难题探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龙翔;中国英语学习者言语交际中语用失误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杨雪莲;传播学视角下的外宣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卢迎春;论当代中国大众传媒的政治功能[D];苏州大学;2010年
6 常海庆;媒体规模经济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7 董素青;消费电视[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赵明;基于行为意向的环境解说系统使用机制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徐萍;从晚清至民初:媒介环境中的文学变革[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晨;新闻自由与司法独立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尤永;经济欠发达地区家庭消费中的意见领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林堃;都市青年女性时尚消费中意见领袖的传播影响力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朱世昭;农村社区既有与新兴意见领袖的博弈[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赵广香;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5 陈欣跃;新时代的电视媒体影响力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鼐;关于数字电影传播特征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钊;体育组织在危机公关中的媒体策略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8 胡洁雅;耐克品牌文化传播模式探析[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9 杨阳;电视体育谈话节目《体育评书》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10 陈乐绿;上海品牌体育赛事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志平;误解与幽默[J];安徽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03期
2 肖方仁;;信息不对称与政府失效[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3 陈娟;;图片说明要把好事实关[J];传媒观察;2006年09期
4 潘予翎;评Tannen博士《你怎么就是不明白》一书[J];国外语言学;1996年04期
5 王传经;交际模式述评[J];外语学刊(黑龙江大学学报);1993年06期
6 冯寿忠;;“误解”初探[J];山东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06期
7 周晓虹;传播的畸变——对“SARS”传言的一种社会心理学分析[J];社会学研究;2003年06期
8 王得杏;谈话里的协调[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年01期
9 马洪海;言语交际误解谈[J];修辞学习;1996年02期
10 肖莉;跨文化交际中的话语偏误分析[J];修辞学习;1997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宗世海;汉语话语中误解的类型及其因由[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秀云;;传媒“被误读”的成因分析及其应对[J];新闻实践;2010年10期
2 董强;从新闻误读看媒体责任——兼论作品与受众的矛盾关系[J];军事记者;2005年05期
3 鲍海波;新闻传播的效果期待与控制[J];新闻知识;1999年04期
4 王勇安;朱尉;;简论对图书出版的传播学误读[J];出版发行研究;2009年05期
5 何国平;新闻传播的接受之维——以接受美学为理论参照[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6 汪黎黎;用美的力量升华悲情——对灾难新闻的美学思考[J];传媒观察;2005年11期
7 胡然;;“不良现象”的制假:制造社会误读[J];新闻前哨;2011年05期
8 武威;;加强新闻传播在新形势下对受众心理的研究[J];东南传播;2010年06期
9 刘建新;雷鸣剑;;适应受众新需求 提高新闻传播力[J];军事记者;2010年10期
10 ;评标误读中国IT欠账太多[J];信息系统工程;2004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占莉芳;武文颖;;虚拟的悖反——关于互联网时代新闻传播反馈机制有效性的思考[A];科技传播与社会发展——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七次学术年会暨第五届全国科技传播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张凌宇;;解析媒体在体育新闻传播中认知偏见的原因[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3 金长江;陈小娟;;三峡工程新闻传播:动力、影响、战略与策略[A];新闻学论集(第22辑)[C];2009年
4 孟勇;余莉萍;;北京奥运会新闻传播的三大重要关系[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5 曹冰涛;;如何看待新媒体对传统媒体提出的挑战[A];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第33分会场新媒体与科技传播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曹冰涛;;如何看待新媒体对传统媒体提出的挑战[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4)[C];2009年
7 何东蕾;;浅析体育博客的新闻传播影响力[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8 肖峰;姜川;;新闻特色教育:着力培养“不可替代性”的新闻传播高级人才[A];新时期中国新闻学学科建设30年[C];2008年
9 程文;;DoNews的精准营销实践——技术消费时代的新闻二次传播的商业价值[A];中国传媒大学第二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孟磊;;论手机媒体体育新闻传播的发展研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佃兵;[N];中华新闻报;2001年
2 许佃兵;[N];中华新闻报;2001年
3 何向东;[N];民主与法制时报;2005年
4 孙 凡;[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5 本报记者 覃特;[N];中国计算机报;2004年
6 纪文;[N];消费日报;2003年
7 杨乃乔;[N];中华读书报;2004年
8 杜永彬;[N];中国民族报;2009年
9 上海博物馆 张明华;[N];中国文物报;2004年
10 兰海 河南;[N];人民代表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闫秋燕;误读观照下的中国英语学习者诵读过程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2 孙德宏;新闻的审美传播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于海冰;跨文化视野中的欧文·白璧德[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4 张雯;图像与文本之距[D];中央美术学院;2008年
5 朱彤;王尔德在现代中国的传播与接受[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6 付洪泉;现代性的哲学误读与社会学阐释[D];黑龙江大学;2007年
7 郭虹;中国动画传播状况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8 张春林;当代中国传媒的受众策略研究——从社会转型中受众身份衍变的角度[D];四川大学;2004年
9 周葆华;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考察[D];复旦大学;2005年
10 杨琴;新闻叙事与文化记忆[D];四川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蒙;论当代新闻传播中的人文关怀[D];吉林大学;2006年
2 王士成;新闻“误读”现象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3 乔娟;新闻传播与城市软实力[D];内蒙古大学;2010年
4 何海巍;关于新闻传播娱乐化倾向的深层思考[D];暨南大学;2003年
5 王萍;误读与文化立场[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6 李彩思;文学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理解与误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文锋;大众文化与都市类报纸的新闻传播[D];新疆大学;2007年
8 金文菲;当代中国新闻传播中的专家角色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9 杨文娟;论新闻的“民本位”[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10 王冬昭;人文关怀:新闻传播的基本视角[D];吉林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新闻“误读”现象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26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526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