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以来中国网络新闻传播理论研究进展分析
本文关键词:1994年以来中国网络新闻传播理论研究进展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杜骏飞:1994年以来中国网络新闻传播理论研究进展分析
随着1990年代互联网在中国的启蒙性发展,众多传播学者对互联网进行了系统研究。2000年,闵大洪5新闻与传播研究6发表了5网络传播研究亟待加强6,呼吁传播学界从研究人员水平、研究手段、研究课题三方面加强对网络传播学进行系统研究,该文在中国网络传播学理论界具有推动意义。与此相呼应的则是李希光主编的5网络记者6在同一年出版,该书兼顾了网络新闻理论与实务的探讨,引起了学术界的注意。
[7]
趋向分析的理论模型6、
[13]
[12]
5Interne:t被解放的新
闻价值观6等。
此时,学术界开始积极进行网络传播的实证研究,有些研究还采用了新兴互联网研究的专门方法。其中较具影响力的有:丁未、张国良发表的
[14]
5网络传播中的/知沟0现象研究6,刘杨的5美国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的一昼夜:从人民网的报道看新闻照片在网络新闻传播中的作用6,
[15]
彭
兰的5大陆互联网站外来文化信息传播状况的实
2001年后,网络新闻传播学界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出版了众多有关网络传播学的丛书,标志着相关研究已开始进入丰收期。彷佛是在对此作预言,2001年10月,高钢作为中国专家被邀请参加第三届亚太地区媒体与科技和社会发展研讨会,提交了题为521世纪互联网新闻传播的发展趋势6的论文,预言了在中国网络新闻传播的基础理论框架与应用理论体系的诞生。
在这一时期,在所发表的大量专著和教材中,彭兰的5网络传播概论6、雷跃捷、辛欣主编的5网络新闻传播概论6、匡文波的5网络媒体概论6、陈绚的5数字化时代的新闻理念与实践6等具有较大影响,杜骏飞所著的5网络新闻学6(2001)则是国内第一部以建构网络新闻理论体系为主旨的学术著作。这些专著、编著和教材主要从网络时代的传播环境,网络传播在当代社会的发展趋势、优势以及带来的冲击,网络媒体的挑战和发展,以及传统媒体的回应和生存等方面对网络传播与网络社会进行了理论探讨,但是研究重点主要仍然集中于互联网对于传统媒体的冲击及网络新闻等实务性和宏观概念上的探讨,而对于网络社会以及由互联网带来的个体传播行为、社会文化与心理的研究才刚刚拉开序幕。
网络新闻传播的研究者对大量以互联网这种新传播技术为研究对象的传播研究作了梳理,对原有的传播理论在互联网上的应用前景进行了探讨,有些还提出了一些针对网络传播特点的传播范式与理论假设。其中颇值一提的有:张允若的
5关于网络传播的一些理论思考6,[8]
金兼斌的5有关互联网的传播述略6,[9]
匡文波的5浅析网
络条件下的舆论引导6,
[10]
明安香的5关于信息
传播全球化和新世纪初我国传播发展战略的几个
问题6[11]
和杜骏飞的5泛传播的观念:基于传播
证研究6[16]
等。
21对网络新闻生产的密切关注
2000年之后,互联网的普及和多媒体时代的来临带来了新闻受众行为上的变化及新闻产业格局的变革,这都影响了新闻生产方式及运作模式。在这样的条件下,各个大学的新闻学院不断推出自己的网络新闻学专著,众多学者和新闻从业人员也纷纷提出在互联网形态之下新闻从业者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方略。探讨的领域包括新闻编辑、采访、新闻表现方式等等,几乎涵盖了传统新闻业各个方面。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论文有彭兰的5网络媒体该如何进行多媒体报道?6和5从粘贴新闻到解读新闻)))网络新闻处理的四个层次6,
[17]
孙有中的5布什访华)))新华社新华网与美联社
新闻网的比较分析6,[18]
闵大洪、邓炘炘的5新闻网站标识系统五要素考量6
[19]
和张咏华5传媒网
站的若干发展趋势:中美传媒网站比较6[20]
等。
在这一方面的研究往往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的涌现而不断变化主题,研究的时效性和现实意义较强。2003年,闵大洪出版了5数字传媒概要6一书,这是国内第一本全面描述数字技术在传媒业中的应用、带来的变化及其社会影响的专著,对数字传媒形态、发展、作用作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和阐发,对数字传媒的社会影响、产生的问题作了充分论述,对数字时代的记者提出了诸多有益的建议。
在网络新闻理论方面,学者也积极从网络新闻的传播形式、受众接受及形态特点等方面作了有益的探讨。其中较有影响力的是高钢的5网络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学界限的突破6,彭兰的5网络新闻传播结构的构建与分析6。[21]
后者将网络新闻传播分为信息流与意见流两个层面,在这两个层面上分别构建传播结构的模型。这种网络新
65
上一页下一页
本文关键词:1994年以来中国网络新闻传播理论研究进展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704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704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