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西医药论文 >

人体胃肠道微生态消化模拟系统的构建及其稳定性评估

发布时间:2017-10-17 07:41

  本文关键词:人体胃肠道微生态消化模拟系统的构建及其稳定性评估


  更多相关文章: 体外消化模拟 胃肠道微生态 稳定性 变性凝胶电泳 气相色谱 短链脂肪酸


【摘要】:近年来,人们对食品安全以及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等问题日益关注,人体体外消化模型在食品营养吸收、药物代谢、污染物生物可及性分析以及食品摄入安全评价等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现有的人体体外消化模型大部分局限于胃和小肠、以及小鼠、大鼠等动物模型,不能从本质上模拟人体胃肠道微生态,也存在饲养成本高、繁殖率低、生命周期长以及伦理道德等问题。因此建立和发展一套灵活的、精确的、可重复操作的并且适应东方人饮食习惯的人体胃肠道微生态消化模拟系统用于营养学、毒理学、微生物学等领域成为新的研究方向。本论文涉及一种人体胃肠道微生态消化体外模拟系统(SmartGut,SG)的构建,并对该系统稳定性进行了可行性评估,具体工作如下:1.SG系统的开发与设计。SG系统模型的建立是基于比利时根特大学人体肠道微生态系统模拟装置(SHIME)设计原理,结合东方人生活习性进行改进来达到在体外条件重现人体胃肠道系统。SG系统模型主要包括5罐3阶段—模拟人类的胃、小肠和大肠,包括:系统控制器、模拟消化系统、搅拌系统、时间控制系统、速率控制系统、气路控制系统、温度控制系统、pH反馈调节系统、料液试剂瓶、消化液试剂瓶、酸碱液试剂瓶,废液收集器。2.SG系统模拟实验方法的建立。模拟实验方法主要包括:系统各阶段运行时间、物料蠕动速度及其他参数设定,粪便接种液制备,肠道微生态的增值和稳定,胃和小肠消化液、营养液制备,消化模拟以及各项稳定参数的测定等步骤。3.SG系统稳定性的可行性评估。主要包括4部分系统参数的测试与评估,具体结果如下:(1)采用2名年龄在20~35岁且半年内未服用抗生素药物的健康寄主的粪便分别进行剪切和涡旋两种不同方法的制备粪便接种液并置于-80℃冰箱储存。利用细菌培养技术和变性凝胶电泳(PCR-DGGE)技术对接种液储存周期内的微生态结构的变化进行评估,结果显示第3、6、12、18、24天时接种液中乳酸杆菌、总厌氧菌和总好氧菌的数量以及DGGE指纹图谱结构与第0天对照无明显变化,推测本实验制备的粪便接种液在-80℃储存过程中处于稳定状态,Ⅰ号受试者粪便中微生物的富集程度高,更适合于SG系统的粪便接种液制备,且利用剪切法制备的粪便接种液更适合于SG系统。(2)对sg系统运行周期内升结肠罐、横结肠罐、降结肠罐发酵液样品中乳酸菌、大肠杆菌、总好氧菌的数量进行测定。sg系统运行周期的前5天,乳酸菌、大肠杆菌、总好氧菌的数量在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内波动变化,其中乳酸菌的数量在波动期内呈上升趋势,而大肠杆菌以及总好氧菌的数量呈明显下降趋势,从第7天开始进入稳定期,各个菌种的数量在大肠的各个阶段中维持稳定状态,推测sg系统在加入粪便接种液的前5天为波动期,从第7天开始进入稳定期。(3)采用pcr-dgge技术,对sg系统运行周期内每天6:00和12:00两个时段升结肠、横结肠以及降结肠发酵液中的细菌多态性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sg系统在其运行周期内,第1天系统内细菌菌落的种类和数量最少,微生物处于对新的生长环境的适应期,从第2天开始细菌的种类和数量明显增多,微生物的生长处于对数增长期,并从7天左右进入稳定期,且进入稳定期后sg系统中细菌菌落的种类和数量基本相同,微生态结构最为稳定;sg系统在6:00和12:00两个时段的细菌多态性差别并不明显,证明系统在达到稳定后,进食时间对系统微生态结构的变化几乎无影响;在系统的3个不同大肠阶段,降结肠中细菌菌落的种类和数量最多,横结肠次之,升结肠中相比最少。(4)采用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gc-fid)技术,对sg系统升结肠、横结肠以及降结肠发酵液中的短链脂肪酸含量进行分析,得以下结论:sg系统中微生态在系统运行过程中代谢产生短链脂肪酸,主要有乙酸、丙酸、丁酸以及戊酸。代谢产生的乙酸最高值为86.40μg/ml,其次是丙酸和丁酸,戊酸的含量是最低为10.21μg/ml,sg系统在系统运行周期内,前期总scfa和各短链脂肪酸的含量保持总体上升趋势且有较大的波动,从第7天开始总scfa和各短链脂肪酸的含量基本处于稳定状态,在一定范围内稍许波动。推测是由于系统运行前期系统各消化阶段的微生态结构不稳定,短链脂肪酸的含量随着微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增多而增加,但当系统进入稳定期后,各消化阶段的微生态结构也趋于稳定,降结肠中菌群的数量和种类最多,微生态结构也最为复杂,因此对于生长环境中各种营养物质的需求量也必然大,当生长环境中的营养成分不足已维持降结肠中微生物正常的生理代谢时,就会开始消耗微生物自身代谢产生的短链脂肪酸,因此在系统进入稳定期后降结肠中的总scfa的含量反而小于升结肠和横结肠的含量。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分别在不同一时刻(6:00和12:00)总scfa和各短链脂肪酸的含量呈现一定的规律:12:00升结肠、横结肠和降结肠中总SCFA和各短链脂肪酸的含量明显高于6:00,推测是由于系统的肠道微生态经过一夜的无进食发酵已开始消耗微生物自身代谢产生的短链脂肪酸,因此早上6:00时系统中总SCFA和各短链脂肪酸的含量要比12:00时低。本研究涉及到的人体胃肠道微生态消化模拟系统(SG)的构建及其稳定性评估,将对符合东方人饮食习惯的人体胃肠道微生态消化模拟系统的建立以及改进提供初步理论基础且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体外消化模拟 胃肠道微生态 稳定性 变性凝胶电泳 气相色谱 短链脂肪酸
【学位授予单位】:暨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333
【目录】:
  • 摘要3-6
  • Abstract6-9
  • 中英文缩略9-11
  • 第一章 绪论11-24
  • 1.1 人体体外消化模型的研究进展11-20
  • 1.2 体外消化模型的应用20-23
  • 1.3 本文立题依据及研究内容23-24
  • 第二章 SG系统及其模拟实验方法的设计24-35
  • 2.1 材料25-27
  • 2.2 SG系统的设计27-30
  • 2.3 SG系统的模拟实验方法30-34
  • 2.4 本章小结34-35
  • 第三章 SG系统稳定性评估35-71
  • 3.1 粪便接种液稳定性评估35-43
  • 3.2 SG系统运行过程菌落计数43-48
  • 3.3 SG系统运行过程微生态菌群的DGGE分析48-56
  • 3.4 SG系统运行过程短链脂肪酸测定56-71
  • 第四章 SG系统的结论与展望71-74
  • 4.1 主要结论71-72
  • 4.2 创新点72-73
  • 4.3 研究展望73-74
  • 参考文献74-83
  • 附录83-111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111-112
  • 致谢11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红芝,李X宝;人肠道微生态系统的研究进展[J];自然杂志;2004年02期

2 Josef Neu;;肠道微生态与益生菌[J];新生儿科杂志;2005年06期

3 段金旗;马丽琼;;双歧杆菌在肠道微生态平衡中的作用[J];人民军医;2007年09期

4 沈定树;陈素云;;肠道微生态与定植抗力[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2年12期

5 赵秋玲;李晓明;;饮食因素与肠道微生态的研究进展[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06年05期

6 余佩武;;肠道微生态失衡与肠源性感染的关系[J];医学与哲学;1993年05期

7 王占国,陈洁,杨建平,王贵勤,倪清柏,王文勇,吕泉,苗清虎,额尔登木图;赤峰地区蒙古族与汉族老年人肠道微生态学研究[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0年03期

8 苏勇;朱伟云;;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胃肠道微生态中应用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通报;2006年04期

9 李景;王素英;周鑫;;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肠道微生态研究中的应用[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9年19期

10 苑惠清;胃肠道微生态的生理与病理[J];中国临床医生;199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雷虹;付斌;平文祥;;Lb.paracasei HD1.7对小鼠肠道微生态体系的影响[A];2008年中国微生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2 袁杰力;;肠道微生态研究的概况和进展[A];2012中国消化系疾病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12年

3 冯颖;;肠道微生态的维持与改善[A];营养健康新观察(第三十九期):肠道微生态与健康[C];2007年

4 吴爱成;;99例胃肠道感染患者肠道微生态的分析[A];第三届全国临床检验实验室管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5 刘长宝;崔乃强;;活血清胰汤对肠道微生态作用的实验研究[A];第七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普通外科临床及基础研究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6 李丹;任爱民;王红;;抗生素相关性肠炎的研究进展[A];第二届全国药物性损害与安全用药学术会议——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与临床安全应用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7 张万岱;姚永莉;;胃肠道微生态及相关性病征的诊治进展[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十五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8 陈烨;;肠道微生态与肠粘膜屏障[A];2012中国消化系疾病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12年

9 陈德昌;;广谱抗生素对肠道微生态环境的影响[A];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医学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大会暨中华呼吸病学会呼吸生理和重症监护学组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万献尧;张久之;;重视重症患者肠道微生态的改变[A];重症医学——2011[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艳娟;平衡肠道微生态让你的美“由内而外”[N];中国食品报;2013年

2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营养科 冯颖;人类对于肠道微生态的认识步入新境界(上)[N];中国食品报;2010年

3 张旭;肠道微生态平衡——健康的基础[N];中国医药报;2005年

4 何艳娟;平衡肠道微生态 警惕抗生素滥用[N];中国食品报;2013年

5 王其玲邋马伟杭 胡玲;保护体内的“植被”[N];健康报;2007年

6 香红星;走进微生物世界让这个“小精灵”为你增效[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6年

7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营养科 冯颖;人类对于肠道微生态的认识步入新境界(下)[N];中国食品报;2010年

8 记者 李禾;如何防止微生态营养失衡?[N];科技日报;2007年

9 周胜华;大学新生谨防“水土不服”[N];中国中医药报;2002年

10 山东龙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双歧杆菌在肠道微生态中的地位[N];中国食品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归崎峰;肠道微生态在肺癌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2 李冠楠;氟胁迫对不同抗性家蚕肠道微生态环境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5年

3 任志刚;移植肝损伤与肠道微生态相互作用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4 侯天舒;电针对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肠道微生态及宿主代谢的影响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2年

5 彭鑫;《伤寒论》阳明、太阴病证与肠道微生态及人体反应性关系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冉曦;腹盆腔放疗模拟照射小鼠肠道微生态的变化与肠炎发生的实验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5年

2 吴水芸;高脂肥胖对肠道微生态、短链脂肪酸的影响[D];江苏大学;2016年

3 邵鑫;人体胃肠道微生态消化模拟系统的构建及其稳定性评估[D];暨南大学;2016年

4 姚玉川;慢性消化疾病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的测定及其与肠道微生态失衡的关系[D];第一军医大学;2004年

5 付斌;Lb.paracasei HD1.7对小鼠肠道微生态体系的影响[D];黑龙江大学;2008年

6 郭乐;苹果酵素对小鼠肠道微生态的恢复重建作用[D];大理学院;2015年

7 向芸庆;不同饲料饲养家蚕其肠道微生态优势菌群的类型组成及差异性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8 何一伟;艾滋病患者肠道微生态初步研究[D];广州医科大学;2014年

9 韩晓霞;电针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肠道微生态的保护作用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2年

10 梁锦俊;虚实推拿治疗小儿急性非细菌感染性腹泻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0476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yixuelunwen/10476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f7d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