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肌间隙入路的解剖、影像学基础及微创治疗腰椎滑脱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经肌间隙入路的解剖、影像学基础及微创治疗腰椎滑脱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肌间隙入路 腰椎 局部解剖 人体标本 下背痛 多裂肌 脂肪浸润 磁共振成像 微创脊柱手术 腰椎滑脱 肌间隙入路 手术方式 疗效分析
【摘要】:目的:研究经肌间隙入路所涉及硬脊膜、神经根、关节突及毗邻结构的形态与相关解剖参数。方法:取成人腰段脊柱标本12具,模拟经肌间隙入路微创治疗腰椎滑脱的操作步骤,研究其入路相关的解剖结构及显露范围,测量肌间隙至后正中线的距离、肌间隙入路与后正中线的夹角、双侧人字嵴顶点的距离,并分析经肌间隙入路的手术技巧。结果:采用肌间隙入路,椎旁解剖结构暴露满意,可减少对后路椎旁软组织的损伤和骨性结构的破坏。L3/4、L4/5、LS/S1椎旁Wilste间隙至后正中线的平均距离分别为32.0mm、35.1mm、40.4mm,各节段椎间隙至后正中线的平均距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节段不同性别间椎旁Wilste间隙至后正中线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3/4、L4/5、LS/S1节段椎旁肌间隙入路与后正中线的夹角平均值分别为15.2°、15.8°、17.3°,各节段椎旁肌间隙入路与后正中线的夹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节段不同性别间肌间隙入路与后正中线的夹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3/4、L4/5、LS/S1双侧人字嵴顶点的平均距离分别为29.7mm、34.0mm、36.8mm,L3/4~LS/S1双侧人字嵴顶点的平均距离逐渐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肌间隙入路可保留棘上韧带和棘间韧带,避免对椎旁肌肉的过度剥离,减少对后路骨性结构和软组织的破坏,维持脊柱稳定性;经肌间隙入路术中可较好保护脊神经根,减少对脊髓硬脊膜的牵拉,可提供充分的手术视野,可行有效的椎管内和椎间孔减压。目的:采用磁共振成像技术分析腰部多裂肌脂肪浸润与下背痛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76例下背痛患者,采用磁共振成像技术分析腰部多裂肌脂肪浸润与下背痛的关系。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腰部多裂肌脂肪浸润与年龄、下背痛病史、椎间盘退变及病变节段之间的关联。结果:76例下背痛患者中多裂肌萎缩73例,占96%。本组患者腰部多裂肌脂肪浸润比例与腰椎节段相关,其中L5-S1L4-5L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腰部多裂肌脂肪比例与年龄呈正相关,当年龄40岁,病史12个月时,腰部多裂肌脂肪浸润发生率明显增高。结论:腰部多裂肌脂肪浸润与下背痛具有很强的关联性;评估腰椎MRI多裂肌脂肪浸润程度有助于下背痛的治疗与管理。目的:探讨椎旁肌间隙入路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IIF)治疗腰椎滑脱的手术疗效。方法:2012年5月至2013年11月期间,13例诊断为Ⅰ~Ⅱ度腰椎滑脱的患者,在手术显微镜和神经电生理监测下,采用椎旁肌间隙(多裂肌和最长肌之间的自然间隙)入路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手术治疗。分析所有病例的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腰腿痛缓解时间和术后伤口疼痛时间;记录术前、术后1天、术后3天、术后1周的肌酸磷酸激酶(CPK-MM)水平;分析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和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对比术前、术后1周、6个月的腰椎侧位X线和腰椎MRI检查,评价腰椎滑脱复位、脊髓硬膜囊和神经根减压情况;术后1周复查腰椎CT三维重建,评估椎弓根螺钉置入准确程度和脊柱稳定性。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未出现神经损伤、感染、脑脊液漏等并发症。所有病例平均出血量为185.3ml,平均手术时间为186.0min。术后腰椎侧位片和腰椎MRI检查均提示腰椎滑脱复位良好,脊髓硬膜囊及神经根充分;术后复查腰椎CT三维重建检查提示椎弓根螺钉置入准确,未出现断钉脱落或脊柱不稳。VAS和JOA评分于术后1周、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均较术前显著改善。CPK-MM水平在术后1天达到峰值,随而逐渐下降,在术后1周恢复至接近术前水平。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MIS-TLIF技术在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椎旁软组织保护和临床症状改善时间等方面,均具有显著优势。因此,在手术显微镜和神经电生理监测辅助下,椎旁肌间隙入路MIS-TLIF技术治疗轻中度腰椎滑脱,安全可行且疗效显著。
【关键词】:肌间隙入路 腰椎 局部解剖 人体标本 下背痛 多裂肌 脂肪浸润 磁共振成像 微创脊柱手术 腰椎滑脱 肌间隙入路 手术方式 疗效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687.3;R322.71
【目录】:
- 第一部分 经肌间隙入路的解剖学研究5-17
- 中文摘要5-7
- 英文摘要7-8
- 前言8
- 材料与方法8-9
- 结果9-13
- 讨论13-16
- 结论16-17
- 第二部分 经肌间隙入路的影像学基础17-24
- 中文摘要17-18
- 英文摘要18-19
- 前言19
- 资料与方法19-21
- 结果21
- 讨论21-23
- 结论23-24
- 第三部分 经肌间隙入路微创治疗腰椎滑脱的研究24-35
- 中文摘要24-25
- 英文摘要25-26
- 前言26-27
- 资料与方法27-28
- 结果28-30
- 讨论30-34
- 结论34-35
- 参考文献35-40
- 综述40-46
- 参考文献44-46
- 致谢4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景堂,杨惠林,唐天驷;前外侧经腹肌间隙入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J];江苏医药;2005年02期
2 任龙喜;邢泽军;;经肌间隙显露颈椎后入路及其临床应用[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3年01期
3 卢殿夷;;肾囊封闭引起左侧腰大肌间隙脓疡一例报告[J];云南医学杂志;1960年01期
4 M.Luning,A.Bock,H.Wolff,张本固;腰肌间隙——腰肌“内”脓肿的导轨[J];放射学实践;1991年03期
5 樊良,方国华;经肌间隙入路摘除极外侧型椎间盘突出[J];颈腰痛杂志;2000年02期
6 黄绍兵;胡怀宇;何申文;;左咬肌间隙感染误诊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2006年27期
7 周新;;腰椎后路肌间隙入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中的疗效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2013年04期
8 沈祖尧,李燕妮,桑惠华,韩行义;大腿前内侧肌间隙动脉皮瓣游离移植术(2例报告)[J];北京医学;1984年05期
9 周晋生,,单永安,朱tg;乆封闭致下肢广泛肌间隙脓肿及应激性溃疡1例报告[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1996年01期
10 仇胥斌;刘志伟;严伟洪;;小切口经腹肌间隙入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J];江苏医药;201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王丹;钟建明;夏增兵;武中庆;杨文龙;袁永健;徐旭纯;闵继康;;微创前外侧肌间隙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初步临床应用[A];2006年浙江省骨科学术会议暨浙江省脊柱脊髓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2 朱宝华;崔永锋;管功奎;刘敏波;朱立华;孔庆毅;;Wiltse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临床观察[A];2012年浙江省骨科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3 胡志军;范顺武;方向前;;肌间隙入路与肌内入路在小切口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LIF)中对脊旁多裂肌损伤的对比研究[A];浙江省医学会骨科学分会30年庆典暨2011年浙江省骨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4 范顺武;胡志军;方向前;赵凤东;赵兴;徐文斌;;肌间隙入路与肌内入路在小切口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LIF)中对脊旁多裂肌损伤的对比研究[A];2012年浙江省骨科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5 王祥;徐三中;林向进;;经肌间隙入路治疗脊柱骨折致竖脊肌筋膜室高压症一例报道[A];2012年浙江省骨科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6 刘朝阳;周小渔;戴翼;周小兵;张雁兵;徐宏宇;万四红;;进行性骨化性肌炎1例[A];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12年
7 闵继康;;改良TLIF手术的临床应用[A];2008年浙江省骨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8 闵继康;;改良TLIF手术的临床应用[A];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第十四次学术年会暨省级继续教育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孙晓彤;髋关节置换中前外侧肌间隙入路的解剖测量[D];广西医科大学;2013年
2 张伟强;经肌间隙入路的解剖、影像学基础及微创治疗腰椎滑脱的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3 张帅;经肌间隙可扩张通道单侧椎弓根内固定在腰椎融合术中的临床应用[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0751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yixuelunwen/10751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