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血吸虫酚氧化酶基因结构及其功能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日本血吸虫酚氧化酶基因结构及其功能的研究 出处:《武汉大学》2012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背景:血吸虫病(schistosomiasis)给公共卫生及农牧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 S. japonicum)每条雌虫平均每天产卵约2,200个,大多数虫卵沉积在宿主的肝脏和结肠肠壁等组织中,成熟虫卵中的毛蚴释放可溶性虫卵抗原(soluble egg antigen, SEA)引发宿主的免疫病理反应,从而形成虫卵肉芽肿(egg granuloma)及导致组织纤维化,部分虫卵随宿主粪便排出体外,入水后可孵育出毛蚴感染中间宿主钉螺,成为血吸虫病传播的起始。因此,虫卵在血吸虫的致病及传播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从理论上讲,抑制血吸虫雌虫产卵或阻止虫卵成熟将有助于防控血吸虫病。目前尚无有效的血吸虫疫苗,防治血吸虫病主要依赖化学药物吡喹酮,但药物本身有一定的副作用,并且长期使用有可能产生耐药性,研究新的血吸虫病防制手段极为迫切。酚氧化酶(phenol oxidase,PO)在日本血吸虫虫卵卵壳形成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PO是一种铜离子结合的氧化酶,能催化两个不同的酶学反应:1)单酚氧化酶(MPO, monophenol oxidase, E.C.1.14.18.1)将单羟基酚(monophenol)氧化为双羟基酚(diphenol);2)双酚氧化酶(DPO, diphenol oxidase, E.C.1.10.3.1)将双羟基酚再进一步氧化为醌(quinones)。血吸虫的基因编码两种形式的PO。Ftitzpatrick等(2007)报道了曼氏血吸虫两个PO的分子特性;蔡国斌等(2009)报道了日本血吸虫两个PO (SjPO1和SjP02)的分子特征和表达。但SjPO1和SjPO2的基因组结构之前未见报道,而且尚不清楚是否还存在其它形式的PO,以及是否SjPO1和SjPO2均在日本血吸虫虫卵卵壳的形成过程中起作用。 目的:本课题的开展基于如下假设:由于SjPO1和SjPO2的mRNA序列已经公布,并且二者的同源性较高(有38%的氨基酸序列相同),因此推测它们具有相同的功能,都参与日本血吸虫虫卵卵壳的硬化过程。有必要深入了解SjPO1和SjPO2的分子特性、在日本血吸虫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及组织定位,以及能否诱导抗血吸虫生殖,并在基因水平揭示SjPO的功能,尤其在虫卵卵壳硬化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方法:根据SjPO1和SjPO2的mRMA序列,用PCR扩增SjPO1和SjPO2的基因组序列、测序并进行结构分析;用半定量RT-PCR检测这两个基因在日本血吸虫的不同发育阶段的转录水平;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技术对SjPO1和SjPO2在日本血吸虫成虫及肝脏内虫卵中的分布进行定位;制备SjPO1重组蛋白并免疫小鼠观察能否诱导小鼠的减虫或减卵作用;用小干扰RNA (siRNA)介导SjPO1和SjPO2基因的敲减,比较敲减其中一个与同时敲减两个基因的干扰效果;用重组慢病毒载体(lentiviral vector, LV vector)转导外源基因到日本血吸虫体内,产生siRNA干扰SjPO1基因的表达,检测其对PO活性的抑制效果;通过评估基因转录水平和酶蛋白水平的改变比较这两种干扰方法的沉默效率。 结果:SjPO1和SjPO2在系统进化上可能源自共同的祖先基因,它们的基因组结构均由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组成;SjPO1和SjPO2在尾蚴阶段均未见有转录,随着在终宿主体内的发育其转录水平逐渐增加,它们在雌性成虫的转录水平高于雄性成虫的,SjPO1基因的表达水平高于SjPO2基因的;SjPO1和SjPO2基因均在雌性成虫的卵黄腺、雄性成虫的体表及虫卵内的毛蚴有表达;SjPO1重组蛋白免疫小鼠不能诱导减虫作用,但有一定的减卵作用,减卵率为21.67%;敲减SjPO1和SjPO2基因的表达后PO的活性均有显著下降,并且虫卵卵壳的形态出现异常改变,包括梭形卵、卵壳凹陷以及相互粘连,当DPO活性下降约超过45%时,卵壳的自发荧光明显减弱,而同时雌虫子宫内出现荧光;同时敲减两个SjPO基因的抑制效果较敲减一个的明显;慢病毒载体介导的干扰效果优于siRNA所介导的。 结论:SjPO1和SjPO2均在日本血吸虫虫卵卵壳硬化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但以SjPO1为主。研究结果从基因水平进一步揭示了SjPO的功能,也为抗血吸虫雌虫生殖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R383.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名刚;印度尼西亚的血吸虫病[J];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1982年02期
2 章元沛;;氢溴酸槟榔碱促使小白鼠体内日本血吸虫肝移作用的观察[J];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1982年04期
3 蔡国斌,何立,蒋明森,章莹,赵琴平,杨孟祥;日本血吸虫酚氧化酶天然蛋白分子特征的初步分析[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04年02期
4 苏卓娃,胡采青,傅义,陈伟,黄希宝;不同宿主在湖区日本血吸虫病传播中的作用[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1994年01期
5 汪世平;免疫诊断单克隆抗体的靶抗原——日本血吸虫Sj23蛋白的进一步特性鉴定[J];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1992年04期
6 何毅勋,胡亚青,郁琪芳,谢觅,裘丽姝;亚洲不同地域品系日本血吸虫若干生物学性状的比较[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1996年03期
7 余祖江,杨明义,董惠芬,蒋明森,张培喜,倪永辉;日本血吸虫未成熟卵可溶性抗原的分析[J];湖北医科大学学报;1997年04期
8 宋文剑,孔争,杨金荣,李雍龙;TNF-α对日本血吸虫雌虫产卵影响的体外试验研究[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1997年04期
9 陈锡慰;与肌动蛋白族同源的日本血吸虫67kDa蛋白的鉴定与克隆[J];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1998年01期
10 沈际佳,蒋作君,余新炳,汪渊,汪学龙,吴忠道,周青;日本血吸虫线粒体大亚基核糖体基因的亚克隆、测序及同源性分析[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0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欣之;矫矫;石耀军;冯新港;苑纯秀;金亚美;;日本血吸虫7d童虫消减cDNA文库的构建及测序分析[A];第二届全国人畜共患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苏斌涛;刘文琪;;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体内IL-17的动态变化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全国临床检验实验室管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3 付媛;张雪娟;卢福庄;石团员;;日本血吸虫融合蛋白2LHD-Sj23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和表达[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寄生虫学分会第六次代表大会暨第十一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张艳丽;赵r嚺,
本文编号:13487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yixuelunwen/13487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