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西医药论文 >

大鼠器官型脑片的培养

发布时间:2017-12-29 14:00

  本文关键词:大鼠器官型脑片的培养 出处:《河北医科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器官型脑片 培养 微孔膜 MEM SD大鼠 大锥体细胞 SMI-32


【摘要】:目的:建立大鼠正常器官型培养脑片模型,并对器官型脑片中的大锥体细胞进行鉴定。器官型脑片培养成功后,可在此基础上建立各种疾病的器官型脑片模型,探讨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及规律。 方法:本实验应用millicell-CM insert微孔膜插入式培养技术以及由最小培养基MEM,马血清,Hanks’液组成的培养液成功培养了大鼠器官型脑片,并用抗非磷酸化神经微丝单克隆抗体(SMI-32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对器官型脑片和在体脑组织的大锥体细胞进行鉴定,根据在体脑皮层的大锥体细胞对器官型脑片的大锥体细胞进行定位及形态比较,在200×镜下测定3个随机视野中5 mm×5 mm目镜测微尺面积下的SMI-32阳性大锥体细胞的数目,对培养两周、三周、四周的脑片之间大锥体细胞计数并比较。 结果 1大鼠器官型培养脑片存活率达80%以上,可存活一个月以上。 2在体大脑皮层内,第V层细胞为大锥体细胞层,细胞胞体呈现多角形或者椭圆形,胞浆着色浅,有的呈空泡状,树突或不明显,轴突较长,伸向皮层。 3培养脑片中,按照在体皮层大椎体细胞所分布的位置,可见在大脑皮层深部,第V层细胞呈锥体形或者多角形,胞体直径25~50μm,每个细胞的胞体颜色均一,胞浆着色深,树突明显,都有一个长的轴突伸向皮层,轴突较长。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细胞的横向突起增长变多。 4培养2、3、4周的脑片中的大锥体细胞计数分别为28.50±4.34、27.83±4.40、27.67±3.55,各时点皮层锥体细胞计数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本实验应用millicell-CM insert微孔膜插入式培养技术以及由最小培养基MEM,马血清,Hanks’液组成的培养液成功培养了大鼠器官型脑片,摸索并明确了其生长过程中对温度、培养液酸碱度、糖含量及氧气浓度的要求,最佳培养环境条件为:37℃,培养液PH值为7.2-7.4,糖含量27.76g/L ,气体配比为5%CO2+95%空气,湿度为99%。培养周期为2周。用抗非磷酸化神经微丝单克隆抗体(SMI-32单克隆抗体)对器官型脑片中的大锥体细胞进行鉴定,为缺氧缺糖器官型脑片、运动神经元病、神经变性病以及脑外伤性疾病器官型脑片模型的建立提供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R32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肖向建,刘卫刚,马征,李敏,李春岩;大鼠运动区脑片培养及皮层锥体细胞的组化鉴定[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5年01期

2 刘思兰,王志萍,曾因明,江山,于常州,汪曙渠;低温对大鼠海马脑片缺氧无糖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4年02期

3 严乐勤,魏尔清,胡海涛,张纬萍,王梦令,沈建中;一种定量评价离体海马脑片缺糖/缺氧损伤的新方法[J];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年02期

4 王玉凯,刘焯霖,陶恩祥,徐严明,李宝琴,宁玉萍;Wistar乳鼠中脑黑质器官型脑片的培养[J];中山医科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本文编号:13505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yixuelunwen/13505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614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