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西医药论文 >

近代中国西医教育的几种发展模式

发布时间:2016-10-11 14:13

  本文关键词:近代中国西医教育的几种发展模式,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陈 雁:近代中国西医教育的几种发展模式

办起南通医学专门学校,设西医科,学制预科1年、本科4年。校名和教学内容等基本仿效日本模式。开始无校舍,借南通庙宇——籍仙观招生授课。1912年8月,张謇兄弟出资13 700余元,派学校庶务金石,将南通城南古庙昭武院改建校舍,1913年4月建成房屋73间,回廊雨道37间。同年张謇兄弟又出资16400余元,在学校附近购地11.7亩,扩建附属医院,供学生实习,1914年6月建成[5]。在此时期,我国还相继开办了一些私立医学院校:1909年,创办私立广东公医医科专门学校;1915年创办私立北京协和医学院;1918年,黄胜白、沈克非等创办私立同德医学专门学校;1919年,辽阳成立私立辽阳医学校;1920年,上海留日学生顾南群创办私立南洋医学院;1922年,沈阳成立奉天同善堂医学校;1926年上海郭琦元创办私立东南医科大学等。

从近代中国西医教育发展来看,存在着多种办学模式。最初是由传教士带来的教会医学,在民国期间无论在办学数量还是在办学质量上,教会医学都是首屈一指的,影响也最大;随着教会学校的增多,资金的短缺,各教会之间开始联合办学,发展到国外政府及大财团也加入了竞争,这一类办学特点是经费充足,办学质量高,影响极大,典型代表是北平协和医学院和上海的同济医学院;后来,随着国人自主意识的觉醒,国民政府逐渐收回教育权开始自办西医院校,于是便产生了国内政府办西医高等教育(含国立和省立);另外,最后还有受教育救国、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一些实业家创办的医学教育,也成为西医院校队伍中的一支生力军,即国内私人办医学院校。不同的办学主体,其办学思路也不尽相同。教会及外国政府或财团的培养目标是轻数量重质量,一般采取长学制模式(七到八年),招生人数相对较少;

相反,国民政府及私人企业家创办的学校,则为了满足当时医疗人才的需求,大多走与国外办学互补的路线——大众教育路线,学制较短,一般五年左右,招生人数较多。

总之,在近代中国,不同的办学模式和办学特点,在流派纷呈、相对自由的竞争环境下,使医学教育呈现繁荣兴旺的局面,,极大地促进了民国时期西医医学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

版社,1996.1087.

[2] 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

团,2004.280.

[3] 彭益国.齐鲁大学与近代山东医学教育[J].山东医科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4(3):59-62.

[4] 景晓萍.略论近代美国新教传教士在华的教育活动[J].浙

江: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5] 邓铁涛,程之范.中国医学通史近代卷西医篇[M].北京:人

民卫生出版社,2000.488.

[6] 政协北京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辑.话说老协和

[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25-26.

[7] 北京医科大学校史编写组.北京医科大学校史[M].北京:

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10.

[8] 山东医科大学史志纪委会.山东医科大学史志[M].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3-4.

[9] 薛愚.中国医药史料[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358. [10] 黄菊盛.张謇与私立南通医学专门学校[J].档案与建设,

2003,(3):35-35.

(责任编辑、校对:马桂秋)

- 107 -


  本文关键词:近代中国西医教育的几种发展模式,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373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yixuelunwen/1373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cef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