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西医药论文 >

无规生物大分子与配体耦合的折叠机制

发布时间:2018-01-10 01:11

  本文关键词:无规生物大分子与配体耦合的折叠机制 出处:《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无规结构 耦合 诱导契合 构象选择 分子动力学模拟


【摘要】:天然无规蛋白质在天然状态下不具有确定的三维结构,以松散无规则的结构存在,却仍具有正常的生物活性。经预测,真核生物中约有27%-41%的蛋白是天然无规的,现有详细信息的天然无规蛋白有643个。很多无规蛋白质在结合配体后会进行有序折叠,形成稳定的结构,并发挥特定的生物学功能。目前,关于这种与配体耦合的蛋白质折叠机制有两种模型假说,即诱导契合和构象选择机制。在本研究中,我们用溶剂下的全原子分子动力学模拟分别对三个不同体系进行模拟,,来探究无规生物大分子与配体耦合的折叠机制。我们首先模拟了无规蛋白TIS11dTZF在mRNA耦合条件下,以及无规蛋白Brinker在DNA耦合条件下的折叠过程,进而将实验对象由无规蛋白扩展到天然无规的核酸,模拟了无规snRNA在蛋白U1A耦合条件下的折叠过程。我们的模拟结果与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呈现很好的一致性。通过分析模拟结果,我们发现三个复合体系的折叠路径与无规生物大分子相比都发生了显著改变,并对三个体系的分子折叠机制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Abstract]:Natural random protein has a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determined under natural state, with loose structure without rules, but still have normal biological activity. The prediction of eukaryotic protein is about 27%-41% of the natural random, with existing information natural random protein has 643 many random. Protein orderly folded in ligand binding, the formation of a stable structure, and play specific biological functions. At present, the mechanism of protein folding and ligand coupling on this two kinds of model hypothesis, namely induced fit and conformation selection mechanism. In this study, we use the all atom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 of solvent three different systems are simulated to explore the folding mechanism ofdisordered biological macromolecular coupled with ligands. We first simulated random protein TIS11dTZF in mRNA coupling condition, and random protein Brinker in D The folding process of NA under the condition of the coupling, and the experimental object by random nucleic acid protein extended to natural random simulation, the snRNA protein folding process in U1A coupling conditions. Our simulation results and experimental phenomena observed in showing good agreemen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simulation results, we found that the folding path of three composite system compared with the random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have undergone significant changes, and the three molecule folding mechanism was analyzed and discussed.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R34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振海;李小银;李娟;庄兰;罗绍凯;;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外周血moDC分泌APRIL和BAFF临床意义的研究[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1年11期

2 王达;黄巧冰;;sRAGE在配体-RAGE轴介导的多种病变中的作用[J];广东医学;2011年09期

3 唐振宁;张帆;姜军;;乳腺癌发生演进中RANKL/RANK通路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1年08期

4 郭波红;吴卫;程怡;;气相色谱法检测酶促催化反应中底物十八胺[J];药物分析杂志;2011年08期

5 姚瀚鑫;续薇;许建成;;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的研究进展[J];临床检验杂志;2011年05期

6 朱凌燕;刘建英;;PPARγ基因研究进展[J];江西医药;2011年06期

7 张春丽;;整合素α_vβ_3受体配体的计算机辅助设计[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11年06期

8 臧怡雯;周易明;陈宗yP;;NKG2D及其配体在肿瘤免疫中的研究进展[J];复旦学报(医学版);2011年04期

9 刘琼;谢冬英;;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分子3及其配体在慢性病毒感染中的作用研究进展[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1年08期

10 洪剑;王磊;王玉华;许望翔;葛常辉;;Notch配体阳性的成纤维基质细胞体外诱导胸腺细胞发育和凋亡的影响[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1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俞雅萍;;细胞凋亡的机制及途径和影响因素[A];华东六省一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2006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2 刘影;王利民;眭园园;;含多支状碳氟链多羧基配体的合成及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十一届全国氟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0年

3 何亭;邓建国;陈华;;系列稳定亚磷酸酯配体的制备[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6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4 安东丽;杨鹰;谭庚文;赵娜;沈峗;王娟娟;朱红平;;铜基金属的配体调控:结构与反应行为研究[A];第十六届全国金属有机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0年

5 李庆海;朱先翠;杨松;王芬华;周双六;王绍武;;含氮杂π配体稀土金属有机物的合成、结构与应用研究[A];第十六届全国金属有机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0年

6 崔宗杰;;非配体依赖性受体激活[A];2003全国中青年药理学英文学术报告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7 龙勉;Cheng Zhu;;P-选择子/PSGL-1配体相互作用的反应动力学[A];21世纪医学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1年

8 姜爱民;刘铁梅;;若石足道配体穴治疗牙痛分析[A];中国盲人按摩学会医院管理工作委员会及教育分会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1年

9 周坤;王新龙;苏忠民;;基于外围Et_3N的调节作用并由C≡CtBu配体和辅助配体CF_3COO合成的新颖炔银簇[A];中国化学会第四届全国多酸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张立娟;徐东华;周云山;郭燕;Waqar Ahmad;;基于1,3-二(4-吡啶基)丙烷的二维双螺旋网络:通过改变阴离子配体实现从单层到双层互穿结构[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8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蒋文龙 本报记者 叶辉;基因抗癌药生产基地落户杭州[N];光明日报;2006年

2 徐铮奎;寡核苷配体研发突飞猛进[N];中国医药报;2007年

3 晓艳;维生素E抑制CD95配体表达[N];医药经济报;2002年

4 吴文广、张晟琨、特约记者曾政雄;创新编配体制 提升训练层次[N];中国国防报;2003年

5 张亚红 朱照静;摸索新途径 提高靶向性[N];中国医药报;2006年

6 白伊宏 张建强 黄勇;企业分配“新要素”[N];中国财经报;2001年

7 记者 宦建新;抗癌基因药物产业化基地落户杭州[N];科技日报;2006年

8 严开林 王玉林;女性易患红斑狼疮新机制被发现[N];健康报;2006年

9 洪民华 池志强 刘景根;G蛋白偶联受体固有活性为新药开发提供新思路[N];中国医药报;2006年

10 葛帮宁;“中联汽配”特许经营店撒网全国[N];中国商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海光;新型有机杂环类双光子材料的合成、晶体结构及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2 李法辉;两类功能性化合物的合成、结构及生物活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王爽;咪唑羧酸及其衍生物为配体的配位聚合物的合成,表征及性质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吴思忠;新型镍、钴配合物体系催化的丙烯二聚反应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003年

5 周秋香;含氮、氧配体配位聚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应用[D];河北工业大学;2004年

6 张秋;TRAIL及其相关分子在HBV感染所致凋亡改变中的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7 刘洋;功能化金属—有机大环的组装及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8 李国璧;3(4)-二吡啶甲基端基萘(苯)二酰亚胺配体与过渡金属的自组装和配合物性能研究[D];中山大学;2010年

9 宋玉明;手性聚合salen配体的设计合成及其在不对称催化反应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003年

10 姜茹;不对称二羟基化反应中可循环使用的催化体系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秦芳;无规生物大分子与配体耦合的折叠机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2 龚新强;新型π辅助配体稀土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催化性能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3 房超;开链冠醚桥连螯合型有机配体及双Schiff-base配体的合成与自组装化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国强;基于对称席夫碱配体的配位聚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与性质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5 金瑛;AD和AA反应中可回收和重复使用的小分子手性配体的设计、合成及其应用[D];第四军医大学;2004年

6 邵奎占;4,5-二氮芴-9-酮衍生物及配位聚合物的合成、结构与性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7 张旭东;胺为配体促进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8 张伟红;具有1,3-金刚烷二乙酸配体配位聚合物构筑、结构及其性能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9 高国芬;桥联型双吡唑配体铜(Ⅰ)配位化合物的设计、合成、结构表征和发光性质研究[D];汕头大学;2010年

10 李劲频;重症肌无力患者CD40配体表达的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4032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yixuelunwen/14032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0df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