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念珠菌肌醇多磷酸激酶Kcs1的功能
本文关键词:白念珠菌肌醇多磷酸激酶Kcs1的功能 出处:《微生物学通报》2017年10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白念珠菌 肌醇多磷酸激酶 Kcs 自噬 菌丝发育 毒力
【摘要】:【目的】鉴定白念珠菌肌醇多磷酸激酶Kcs1蛋白,并探索Kcs1在该病原菌细胞自噬、菌丝发育及致病过程中的功能。【方法】采用二步PCR介导的同源重组方法,构建白念珠菌KCS1基因缺失菌株kcs1Δ/Δ及回补菌株KCS1c;采用氮饥饿敏感性测定及GFP-Atg8自噬报告系统,测定KCS1缺失对白念珠菌自噬过程的影响;采用菌丝诱导培养,测定KCS1缺失对白念珠菌菌丝发育能力的影响;采用巨噬细胞模型及小鼠系统性感染模型,分析KCS1缺失对白念珠菌感染宿主能力的影响。【结果】KCS1缺失造成白念珠菌氮饥饿耐受能力降低,氮饥饿条件下自噬相关蛋白Atg8的降解及转运水平下降,菌丝发育变缓,对巨噬细胞耐受及损伤能力减弱,但不影响菌株的小鼠系统性感染能力。【结论】白念珠菌肌醇多磷酸激酶Kcs1在细胞自噬、菌丝发育、与巨噬细胞相互作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Abstract]:[objective] to identify the inositol polyphosphokinase (Kcs1) protein of Candida albicans and to explore the role of Kcs1 in autophagy of the pathogen. [methods] A two-step PCR mediated 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method was used to construct Candida albicans KCS1 gene deletion strain kcs1 螖 / 螖 and complementary strain KCS1c. The effects of KCS1 deficiency on the autophagy process of Candida albicans were determined by nitrogen starvation sensitivity test and GFP-Atg8 autophagy report system. The effect of KCS1 deficiency on the development ability of Candida albicans was determined by hyphal induction culture. The effects of KCS1 deletion on the host ability of Candida albicans infection were analyzed by using macrophage model and systemic infection model in mice. [results] the ability of nitrogen starvation tolerance of Candida albicans was reduced by KCS1 deficiency. Under the condition of nitrogen starvation, the degradation and transport of autophagy associated protein Atg8 decreased, the mycelium development slowed down, and the ability of tolerance and damage to macrophages decreased. [conclusion] the inositol polyphosphokinase Kcs1 of Candida albican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autophagy, mycelium development and interaction with macrophages.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微生物学系分子微生物学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31670146,81471923,31400132) 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17JCZDJC33300,15JCQNJC09300)~~
【分类号】:R379.4
【正文快照】: 白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是临床常见的条件致病真菌之一,有81个亚种,其中11个亚种对人体存在致病性[1]。该真菌在正常情况下以共生形式广泛存在于人体口腔、肠道、呼吸道及阴道之中,不会引起疾病。但近年来随着大剂量抗生素、激素、免疫抑制剂的使用,以及临床大型手术病例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冬云,马慧群,谭升顺,马韵琴,陈庆秀;白念珠菌的毒力研究—分泌性酸性蛋白酶活力的测定[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1年06期
2 刘为国;黄敏;;白念珠菌粘附上皮细胞的机制[J];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2002年02期
3 冯文莉;王艳青;奚志琴;杨静;张润梅;冀英;吴媛;贾晓强;;非白念珠菌和白念珠菌感染危险因素的对比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1年17期
4 谭宏月;陈丽华;皇幼明;钟彬;顾军;温海;;白念珠菌基因敲除技术的研究进展[J];中国真菌学杂志;2012年06期
5 赵敬军;;白念珠菌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的研究近况[J];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2000年02期
6 牛云彤,李少平;白念珠菌毒力因子研究进展[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0年01期
7 王鲁,刁庆春,蒋戈,刘荣卿,钟白玉;白念珠菌保护性单抗的研究[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1年05期
8 邵先安;;淋巴细胞对白念珠菌的粘附[J];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2002年04期
9 张军民,王汉平,鲁长明,席丽艳,曾凡钦;白念珠菌基因微卫星多态性与分型探讨[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2年01期
10 苑天红,王明永,吴升伟,吴承龙;小鼠腹腔吞噬细胞对二相性白念珠菌的吞噬研究[J];贵阳医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冬云;谭升顺;马慧群;马韵琴;陈庆秀;;白念珠菌的毒力研究——分泌性酸性蛋白酶活力的测定[A];2001年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2 满旭;王惠平;;白念珠菌转录因子编码基因表达与氟康唑耐药的关系[A];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2年
3 黄广华;;白念珠菌有性生殖、形态发生及毒性的进化[A];中国菌物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王慧;徐宁;喻其林;程欣欣;邢来君;李明春;;钙细胞存活途径与白念珠菌的致病性[A];中国菌物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郭仁勇;;白念珠菌聚苯乙烯黏附增强基因1的研究进展[A];2008年浙江省检验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6 ;线粒体功能在不同环境对白念珠菌生存及代谢的影响[A];2012年中国菌物学会学术年会会议摘要[C];2012年
7 周万青;沈瀚;张之烽;张葵;;白念珠菌临床分离调查及基因分型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8 景伟芳;王惠平;;白念珠菌对唑类药物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陈雪蓉;;白念珠菌毒力因子的研究进展[A];湖北省性学会第二届第二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黄元兰;胡志德;孙懿;邓安梅;;颗粒溶素对白念珠菌感染宿主能力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全国临床检验实验室管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搏;白念珠菌甘露多糖疫苗评价及白念珠菌侵入人内皮和上皮细胞动态观察[D];第二军医大学;2015年
2 徐大勇;白念珠菌质膜蛋白CaRch1对细胞质内钙离子稳态和耐药调控功能的机理研究[D];江南大学;2016年
3 刘泽虎;白念珠菌形态、胞壁多糖的结构及其免疫学活性的相关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9年
4 唐宁枫;白念珠菌烯醇化酶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0年
5 王乐;小鼠口腔阴道双部位白念珠菌感染模型的构建及不同部位来源白念珠菌的毒力差异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4年
6 徐铮;白念珠菌基因芯片的制备和应用及两个新基因的克隆和功能鉴定[D];第二军医大学;2005年
7 李岷;念珠菌胞壁葡聚糖某些结构、活性及分类鉴定意义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9年
8 廖俊;1.β-[1,2]-寡聚甘露糖肽化合物的合成及白念珠菌疫苗的免疫活性研究2.新型氮唑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抗真菌活性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3年
9 曹颖瑛;白念珠菌生物被膜形成相关基因的功能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5年
10 杜m[;白念珠菌Ofi1及铁离子渗透酶的功能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彦卫;白念珠菌Sap与伊曲康唑耐药性关系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2 张冰;白念珠菌Sac1蛋白的鉴定及其功能的研究[D];南开大学;2015年
3 钱冠宇;体内获得性耐药进程中白念珠菌表型和基因表达变化的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6年
4 毕爽;SDH2基因在白念珠菌致病性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6年
5 秦玉t,
本文编号:14223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yixuelunwen/14223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