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录因子Pho4参与白念珠菌药物敏感性的调控
本文关键词: 白念珠菌 转录因子 药物敏感性 药物外排 出处:《中国真菌学杂志》2016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目的通过对缺失相应转录因子基因的白念珠菌进行抗真菌药物敏感性的筛选,考察转录因子对白念珠菌耐药性的影响及调控机制。方法通过微量液基稀释法、点板实验(Spot Assay)检测实验菌株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采用实时定量PCR(RT-PCR)的方法检测白念珠菌耐药性相关MDR1,CDR1以及ERG11的表达,并通过检测菌株对罗丹明6G的外排能力进一步检测菌株对抗真菌药物的外排能力。结果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测定和Spot Assay实验结果表明,与亲本菌相比,PHO4基因缺失菌对氟康唑、咪康唑的敏感性显著升高。虽然耐药相关基因的表达增加,但对罗丹明6G的外排能力降低,抗氧化应激能力下降。结论转录因子Pho4的缺失可能通过降低白念珠菌的抗氧化应激能力,减弱对药物的外排作用而导致对唑类药物敏感,但其具体的调控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transcription factor on resistance of Candida albicans and its regulatory mechanism by screening the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of Candida albicans with the deletion of the corresponding transcription factor gene. Methods microamounts of liquid based dilution were used to detect the drug resistance of Candida albicans. Spot assay was used to detect the susceptibility of the experimental strains to antifungal drugs, and 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 RT-PCR was used to detect the drug-resistance related MDR1 of Candida albicans. Expression of CDR1 and ERG11. The efflux ability of the strain to Rhodamine 6G was further determined by the detection of the efflux ability of the strain against fungal drugs. 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The results of MICM and Spot Assay test showed that compared with the parent strain, the PHO4 gene deletion bacteria was resistant to fluconazole. The sensitivity of miconazole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lthough the expression of drug-resistance-related genes increased, the efflux ability of Rhodamine 6G was decreased. Conclusion the absence of transcription factor Pho4 may lead to the sensitivity of Pho4 by reducing the antioxidant stress ability of Candida albicans and the efflux of drugs. But its specific regulation mechanism needs further research.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新药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2735560)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计划(2013CB531600)
【分类号】:R379.4
【正文快照】: [Chin J Mycol,2016,11(2):65-69]白念珠菌作为一种条件致病真菌,在正常人体内可以长期、无害地共生,并与其他菌群保持平衡,机体自身的免疫力足以抵御白念珠菌的侵袭。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对白念珠菌的抵抗能力随之下降,引发从皮肤黏膜表层到危及生命的系统性真菌感染。近年来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为国;黄敏;;白念珠菌粘附上皮细胞的机制[J];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2002年02期
2 庞传超,黄冰玉,崔绍山,李守柔;兼并复合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白念珠菌和其它念珠菌[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年05期
3 冯文莉;王艳青;奚志琴;杨静;张润梅;冀英;吴媛;贾晓强;;非白念珠菌和白念珠菌感染危险因素的对比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1年17期
4 谭宏月;陈丽华;皇幼明;钟彬;顾军;温海;;白念珠菌基因敲除技术的研究进展[J];中国真菌学杂志;2012年06期
5 侯幼红,王正文,王立新;白念珠菌致病方式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皮肤病学分册;1990年05期
6 张育华;;白念珠菌与临床[J];泸州医学院学报;1993年01期
7 赵敬军;;白念珠菌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的研究近况[J];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2000年02期
8 牛云彤,李少平;白念珠菌毒力因子研究进展[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0年01期
9 王鲁,刁庆春,蒋戈,刘荣卿,钟白玉;白念珠菌保护性单抗的研究[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1年05期
10 王英;白念珠菌粘附机制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200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冬云;谭升顺;马慧群;马韵琴;陈庆秀;;白念珠菌的毒力研究——分泌性酸性蛋白酶活力的测定[A];2001年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2 满旭;王惠平;;白念珠菌转录因子编码基因表达与氟康唑耐药的关系[A];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2年
3 黄广华;;白念珠菌有性生殖、形态发生及毒性的进化[A];中国菌物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王慧;徐宁;喻其林;程欣欣;邢来君;李明春;;钙细胞存活途径与白念珠菌的致病性[A];中国菌物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阎澜;李妙海;曹永兵;高平挥;王彦;姜远英;;白念珠菌耐药新蛋白——交替氧化酶[A];药学发展前沿论坛及药理学博士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郭仁勇;;白念珠菌聚苯乙烯黏附增强基因1的研究进展[A];2008年浙江省检验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7 ;线粒体功能在不同环境对白念珠菌生存及代谢的影响[A];2012年中国菌物学会学术年会会议摘要[C];2012年
8 曾跃斌;;白念珠菌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在抗真菌药物研究中的应用[A];中国药理学会第十一届全国化疗药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9 周万青;沈瀚;张之烽;张葵;;白念珠菌临床分离调查及基因分型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10 景伟芳;王惠平;;白念珠菌对唑类药物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国虹 雨净;微生物的是是非非[N];中国教育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搏;白念珠菌甘露多糖疫苗评价及白念珠菌侵入人内皮和上皮细胞动态观察[D];第二军医大学;2015年
2 刘泽虎;白念珠菌形态、胞壁多糖的结构及其免疫学活性的相关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9年
3 唐宁枫;白念珠菌烯醇化酶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0年
4 王平;阴道念珠菌菌种及香莲方逆转白念珠菌耐药基因组学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年
5 许懿;小檗碱与氟康唑协同抗耐药白念珠菌的作用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0年
6 李彩霞;阴道细菌群落多样性及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相关白念珠菌基因多态性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年
7 王乐;小鼠口腔阴道双部位白念珠菌感染模型的构建及不同部位来源白念珠菌的毒力差异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4年
8 曾跃斌;特比萘芬对白念珠菌的药理作用及诱导耐药机制研究[D];汕头大学;2007年
9 梁晓博;白念珠菌敏感株对氟康唑产生适应性突变耐药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0年
10 徐铮;白念珠菌基因芯片的制备和应用及两个新基因的克隆和功能鉴定[D];第二军医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毛艳红;HSP90抑制剂对白念珠菌刺激巨噬细胞分泌IL-23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2 段志敏;白念珠菌诱导人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THP-1细胞)固有免疫应答机制的初步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3 徐辉;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对白念珠菌抗菌效应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5年
4 严园园;黄连解毒汤乙酸乙酯提取物对白念珠菌毒力因子的作用研究[D];安徽中医药大学;2015年
5 潘彦卫;白念珠菌Sap与伊曲康唑耐药性关系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6 吕亚萍;白念珠菌ERG4基因突变/高表达与唑类药物耐药的关系[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7 李晴;VVC患者临床分离白念珠菌锌簇转录因子Cap1、Mrr1对外排泵基因MDR1的作用[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8 牛理达;线粒体呼吸链相关基因在不同碳源条件下对白念珠菌菌丝形成的影响[D];第二军医大学;2015年
9 曹雪姣;法尼醇对白念珠菌cAMP-PKA信号通路作用的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5年
10 杨宇;基于代谢组学的白念珠菌对唑类药物交叉耐药机制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4526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yixuelunwen/14526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