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氧与缺氧模拟剂对间充质干细胞的动员作用及机理研究
本文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动员 缺氧 缺氧诱导因子-1α 缺氧模拟剂 CoCl_2 去铁胺 AMD3100 成纤维细胞集落形成单位 生物学特性 出处:《浙江大学》2012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第1章缺氧对间充质干细胞的动员作用及机理研究 本部分研究首先建立了常压缺氧诱导MSCs动员的动物模型,采用成纤维样细胞集落形成培养法(CFU-F法)研究了缺氧不同时间(1-14天)对大鼠MSCs的动员作用。研究发现:短期缺氧可诱导大鼠MSCs动员进入外周血。当大鼠暴露于缺氧(10%O2浓度)环境中2天,外周血CFU-Fs即MSCs的数量开始显著增加(5.80±0.58/3×106vs.1.40±0.24/3×106,P0.05)。随着缺氧时间的延长,MSCs动员效率增加,呈时间依赖性。而缺氧并不影响大鼠骨髓CFU-Fs数量。我们采用形态学观察、免疫表型测定、三向分化能力检测对缺氧动员外周血来源CFU-F细胞进行鉴定。结果显示:动员外周血来源细胞具有与骨髓MSCs相似的形态;表达CD90、CD29和CD44,而不表达造血系标记CD45、CD34;经诱导可分化为脂肪细胞、骨细胞及软骨细胞。以上结果说明缺氧动员外周血CFU-F细胞符合MSCs的鉴定标准。 本部分对缺氧诱导MSCs动员的机理进行了进一步研究。通过Western-blot检测发现缺氧诱导因子-1a(HIF-1α)在MSCs动员模型骨髓细胞表达升高。为进一步明确HIF-1α在缺氧诱导MSCs动员中的作用,我们采用HIF-1α的特异性抑制剂YC-1对HIF-1信号进行阻断。结果显示:YC-(10mg/kg/d)显著下调骨髓HIF-1α的表达,同时明显抑制了MSCs的动员。由此我们得出:HIF-1α在缺氧诱导MSCs的动员中起关键作用。 本研究对转录因子HIF-1调控的下游基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SDF-1α)在MSCs动员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VEGF是受HIF-1直接调控的细胞生长因子,能促进新生血管的形成、提高血管通透性。采用免疫组化与ELISA法检测缺氧及对照各组骨髓组织及上清中VEGF的含量,结果显示:缺氧2-7天,骨髓上清与骨髓组织中VEGF含量显著增加。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骨髓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阳性的微血管进行定量,发现:慢性缺氧(7天和14天)骨髓VEGFR3(+)的微血管数量明显增加。SDF-1α在促进MSCs迁移、诱导干细胞动员中起重要作用。ELISA检测外周血中SDF-1α浓度发现,大鼠外周血中SDF-1α浓度在缺氧2-14天较对照组显著增加。迁移是MSCs动员的关键环节之一。采用Transwell法测定MSCs的体外迁移能力示:SDF-1α(150ng/ml)能促进MSCs的迁移,而在缺氧环境,MSCs迁移进一步增加。以上结果说明HIF-1α下游基因VEGF与SDF-1α可能参与调控缺氧诱导MSCs动员。 本部分研究揭示了缺氧诱导MSCs动员的关键机制,为MSCs动员剂的研发提供了靶点与依据。 第2章缺氧模拟剂对间充质干细胞的动员作用及机理研究 HIF-1信号通路在MSCs动员中关键作用的证实为MSCs动员剂的开发提供了思路。铁螯合剂氯化钴(CoCl2)和去铁胺(Deferoxamine, DFX)可抑制常氧状态下HIF-1α的降解,稳定HIF-1α的表达,被称为“缺氧模拟剂”。本部分实验着重研究缺氧模拟剂CoCl2和去铁胺对MSCs的动员作用并探讨其相关机制。通过Western-blot检测证实CoCl2能上调常氧环境培养的MSCs中HIF-1α蛋白表达,在50、75μM时作用最为显著。采用CFU-F法与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CoCl210mg/kg/d连续给予7天,大鼠外周血CFU-Fs数量较对照组显著增加(1.27±0.08vs.2.37±0.19CFU-Fs/ml, P0.05),且CD45-CD90+细胞群比例升高。同时骨髓CFU-Fs数量也明显增加。以上结果说明:CoCl2(10mg/kg/d×7d)对大鼠MSCs具有动员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CoCl2给予后,大鼠骨髓HIF-1α表达上调,VEGF浓度增加。 我们检测了缺氧模拟剂CoCl2联合造血干细胞动员剂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与AMD3100对MSCs的动员作用。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单用G-CSF或AMD3100外周血中CFU-Fs数量并无明显增加。与单用CoCl2组相比,CoCl2联用G-CSF也不能增加MSCs的释放。而CoCl2联合AMD3100可以显著增加MSCs动员效率(3.83±0.32vs.2.37±0.19CFU-Fs/ml, P0.05).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CD45-CD90+细胞群比例显示,CoCl2给药7天可以使外周血中CD45-CD90+细胞群比例升高,且总数增加(2.93±0.40vs.1.46±0.16×104/ml,P0.05),而CoCl2与AMD3100联用后,大鼠外周血中CD45-CD90+细胞群比例与数量较CoCl2组进一步增加。骨髓CFU-Fs检测发现:CoCl2联合AMD3100组骨髓CFU-Fs较单用CoCl2组显著降低(13.8±1.07vs.18.4±1.50,P0.05)。以上结果表明:CoCl2联合CXCR4抑制剂AMD3100可以增加MSCs动员效率。 另外,我们检测了缺氧模拟剂DFX对小鼠外周血CD45-CD105+细胞群比例与数量的影响,发现:DFX可上调小鼠外周血中CD45-CD105+细胞群的比例,增加CD45-CD105+细胞的总数量。 第3章动员外周血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研究 本部分较为全面地研究了CoCl2联合AMD3100动员外周血来源MSCs (PB-MSCs)与骨髓来源MSCs (BM-MSCs)的生物学特性。采用生长曲线测定发现,PB-MSCs的生长具有与BM-MSCs相似的潜伏适应期、对数生长期和平台期,生长曲线呈“S”型。与BM-MSCs相比,PB-MSCs增殖速度较慢。细胞周期检测显示,PB-MSCs的S期细胞比例较BM-MSCs降低。以上结果说明:PB-MSCs增殖能力较弱于BM-BMCs。 流式细胞术检测PB-MSCs及BM-MSCs的免疫表型,结果显示PB-MSCs不表达造血系标记CD45、CD34,而阳性表达CD44、CD29和CD90。以上几个抗原在PB-MSCs表面表达情况与BM-MSCs相似。 我们采用形态学观察、特异性染色及动态检测分化相关基因表达来评估PB-MSCs的体外成骨、成脂分化潜能。结果发现,在成骨诱导第0、3、7天,成骨分化特异性转录因子Runx2与成骨细胞特异性基因Bglap2在PB-MSCs中的mRNA表达均显著高于BM-MSCs。Von Kossa染色示PB-MSCs有较多的钙盐沉积。在成脂分化第0天与第3天,脂肪细胞特异性基因Lpl在PB-MSCs中的mRNA表达低于BM-MSCs,而成脂分化调控特异性转录因子Pparg2mRNA表达水平在PB-MSCs中各个时间点均显著低于BM-MSCs。油红O染色示PB-MSCs中分化阳性细胞比例较低。以上结果表明:与BM-MSCs相比,PB-MSCs具有较强的成骨分化能力,而成脂分化能力较弱。体外高密度微团培养法及甲苯胺蓝染色检测成软骨分化潜能发现,PB-MSCs与BM-MSCs具有相似的成软骨分化潜能。经β-巯基乙醇体外诱导,PB-MSCs可以分化为Nestin(+)的神经元样细胞,分化能力与BM-MSCs相当。 采用Transwell法检测PB-MSCs的迁移能力,发现PB-MSCs对趋化因子SDF-1α的迁移能力低于BM-MSCs(46.0±4.74vs.70.4±4.51/200×,P0.05)。ELISA检测旁分泌功能,结果显示与BM-MSCs相比,PB-MSCs分泌VEGF显著增加(6935.6±617.2vs.2068.7±243.2ng/ml,P0.05),而分泌IGF、IL-6减少。 综上,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短期缺氧可以诱导MSCs动员,随着缺氧时间的延长,MSCs动员效率增加,呈时间依赖性;(2)HIF-1α在缺氧诱导MSCs的动员中起关键作用;(3)HIF-1α可能通过其下游基因VEGF与SDF-1α调控缺氧诱导MSCs的动员;(4)CoCl2可以稳定大鼠骨髓HIF-1α表达,上调VEGF;(5) CoCl2(10mg/kg/d×7d)对大鼠MSCs具有动员作用,且增加骨髓MSCs的数量;(6)COC12联合CXCR4抑制剂AMD3100可以增加大鼠MSCs动员效率;(7)去铁胺可增加小鼠外周血中CD45-CD105+细胞群的比例与数量;(8)动员外周血来源MSCs在体外培养下具有一定的增殖潜能、多向分化能力、迁移能力与旁分泌功能,但与BM-MSCs间存在差异。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R32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范传波,艾辉胜;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免疫抑制作用及其机理[J];生物技术通讯;2005年04期
2 王景昌,白海,吴涛,路继红,欧剑峰;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影响及机制研究[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05年04期
3 冯立新,许倩,王栋,肖桂芝;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方法[J];承德医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4 陆晓茜;刘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临床应用[J];四川医学;2005年12期
5 甘凤英;叶德富;;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方向分化的研究[J];医学综述;2006年11期
6 李府;马丽霞;张乐玲;郑立波;陈颖杰;吴镇;王世富;;细胞因子联合纹状体条件培养液定向诱导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化为多巴胺能神经元的研究(英文)[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9年24期
7 谭艳芳;殷小成;熊玉娟;王艳;;黄芪甲甙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泌干细胞因子的影响[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0年04期
8 林沪;陈黎明;王福生;;间充质干细胞在肝脏的分化机制研究进展[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0年03期
9 卓本慧,李廷玉;间充质干细胞与神经细胞移植[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2年04期
10 郭希民 ,王常勇 ,王永红 ,段翠密 ,赵强 ,孙大铭;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及向软骨细胞定向分化的实验研究[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巧稚;韩艺;赵宏贤;余鸿;刘广益;;当归诱导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和毒性检测的研究[A];中国解剖学会第十一届全国组织学与胚胎学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王玉红;陈光辉;;地黄低聚糖对人脂肪组织源性间充质干细胞分泌肝细胞生长因子的影响[A];2010全国中西医结合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3 杜凤移;王皓;杨树龙;赵绘存;杨英;杨军;;纳米纤维支架对大鼠间充质干细胞向肝细胞分化的影响[A];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暨首届生物医学工程前沿科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郭勇;张西正;郭春;魏严;李瑞欣;徐晓莹;张永红;;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细胞分化中心肌发育相关基因的表达[A];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2008年年会暨首届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论坛论文集[C];2008年
5 朱恒;江小霞;刘元林;张毅;毛宁;;间充质干细胞选择性调节破骨细胞发育和功能[A];第13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C];2011年
6 张颢;陶艳玲;邱林;张伯龙;马军;陈志哲;刘拥军;韩忠朝;;一种具有免疫负调节功能的人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A];第12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C];2009年
7 杨少光;池颖;戎丽娟;邢文;卢士红;赵钦军;马凤霞;韩忠朝;;不同来源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成血管内皮细胞的比较[A];第13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C];2011年
8 李杰平;孔佩艳;李佳丽;朱丽丹;孔祥敬;曾东风;刘红;王庆余;彭贤贵;陈幸华;张曦;;纯化的自体CD34+细胞联合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难治性克隆恩病一例并文献复习[A];第13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C];2011年
9 罗高兴;程文广;黄正根;贺伟峰;袁顺宗;陈希炜;吴军;;应用人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修复小鼠皮肤缺损创面的实验研究[A];第六届全国烧伤救治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10 郭振兴;郑翠玲;陈振萍;董文川;杨仁池;;胚胎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对人Th17细胞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A];第12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秋月 王琳;空军总医院采用间充质干细胞救治小脑萎缩[N];科技日报;2009年
2 记者 李素锋;我市首例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手术取得成功[N];临汾日报;2009年
3 记者 王丹 通讯员 艾素;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治疗获突破[N];健康报;2010年
4 记者 白毅;间充质干细胞可促进成熟树突状细胞增殖分化[N];中国医药报;2009年
5 新华社记者 曹智 解放军报记者 徐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6 张泓;生物医药,2008新突破[N];北方经济时报;2008年
7 徐机玲;姜跃进;我国骨髓干细胞移植技术获突破[N];中国医药报;2003年
8 ;更好地发挥宣传教育激励动员作用[N];人民公安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杨阳腾;北科生物:让干细胞创造医学奇迹[N];经济日报;2011年
10 时报记者 杨晓帆;韩忠朝:中国干细胞研究领军者[N];滨海时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飞;620nm非相干红光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光生物调节作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于美娇;系统归巢的间充质干细胞在牙周组织修复再生过程中的作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3 李东杰;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促进创面愈合及体外诱导分化为表皮样细胞的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1年
4 李宝军;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及复合PLGA体内异位成软骨的实验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5 朱雅姝;Flk-1~+间充质干细胞对肿瘤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年
6 吴桂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实验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0年
7 熊卉;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体外转染兔颞下颌关节滑膜间充质干细胞向纤维软骨转化实验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8 苗宗宁;胎盘间充质干细胞与丝素蛋白/羟基磷灰石材料在骨创伤修复中的实验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9 梁伟;人骨髓Flk-1~+间充质干细胞抗DNA损伤物质影响作用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年
10 赵迎泽;BMP9通过MAPKs通路调控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及其机制的初步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章守琴;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支持造血的体外研究[D];昆明医学院;2010年
2 陈芳;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修复化疗所致卵巢颗粒细胞损伤的体外实验[D];暨南大学;2010年
3 张茜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鉴定以及干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诱导其重编程的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4 陈义;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培养及体外重建角膜后板层的初步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5 唐子滨;纳米级胶原基骨材料复合自体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用于兔后外侧脊柱融合的实验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0年
6 齐凯;人脐带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方法的优化初探[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7 马兰兰;不同胎龄人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8 李成华;口腔黏膜间充质干细胞存在及在口腔扁平苔藓中变化的初步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0年
9 田毅;人脐带Wharton's jelly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其与脑肿瘤干细胞共培养的实验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10 张福丽;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肺动脉高压研究进展(附肺动脉高压发病机制进展)[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5030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yixuelunwen/15030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