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递送技术的研究进展
本文选题:疫苗递送 切入点:生物载体 出处:《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17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迄今为止疫苗在人类和动物传染性疾病的控制和预防中依然发挥着其他药物种类难以企及的重要作用。疫苗设计成功的基础在于有效地递送抗原物质以诱发强有力的保护性免疫反应,而疫苗递送载体的合理应用可以加强、改善、甚至改变抗原物质所诱发的免疫应答过程,从而带来优化疫苗接种效果,简化免疫接种程序等有益效果。目前研发中常用的疫苗递送载体可以分为生物载体(如病毒与细菌)与化学载体(如微针与脂质体)两类,在不同递送系统使用方面的重要考虑是有效地利用载体的装载能力和相应特性来达到理想的免疫效果。目前疫苗递送技术的快速进展为现代疫苗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Abstract]:So far, vaccines hav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of infectious diseases in humans and animals. The basis of successful vaccine design is to deliver antigens effectively to induce strong infection. Protective immune response, The rational use of vaccine delivery vectors can enhance, improve, or even alter the immune response process induced by antigens, thus resulting in the optimization of vaccination effects. Useful effects such as simplified immunization procedures. Currently commonly used vaccine delivery vectors i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categories: biological carriers (such as viruses and bacteria) and chemical carriers (such as microneedles and liposomes). The important consideration in the use of different delivery systems is to effectively utilize the carrier's loading capacity and corresponding characteristics to achieve the ideal immune effec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vaccine delivery technology has provided a powerful technical suppor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vaccines.
【作者单位】: 华北制药集团新药研究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抗体药物研制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2014ZX09201041) 河北省科技计划项目(16272401D)资助项目
【分类号】:R392-3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冰;淋巴结可能最适宜于DNA疫苗接种[J];国外医学.预防.诊断.治疗用生物制品分册;2001年04期
2 罗凤基,董春明;病因推断原则在疫苗接种副反应认定中的应用[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年02期
3 Haber P.,DeStefano F. ,Angulo F.J. ,郭俊;流感疫苗接种后的格林-巴利综合征[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神经病学分册);2005年04期
4 Bitsori M.;Ntokos M.;Kontarakis N.;E. Galanakis;郭战宏;;在希腊某些省区的青少年疫苗接种的覆盖情况[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儿科学分册);2005年11期
5 陈敏;更有效预防疾病的廉价耐热疫苗[J];国外医学(预防、诊断、治疗用生物制品分册);2005年02期
6 孙淑莉;徐桐春;张凤莲;;儿童疫苗接种后检测两对半的结果分析[J];石河子科技;2006年06期
7 ;疫苗接种的四大认识误区[J];中国社区医师;2008年02期
8 李苑;吴泰顺;朱志良;;疫苗接种网上交流虚拟社区平台的搭建[J];医学信息;2008年04期
9 王月丹;;山西疫苗门的科学窘境[J];中国医院院长;2010年08期
10 王叶飞;;村卫生室擅自从事疫苗接种工作案例分析[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根明;袁正安;张涛;顾宝柯;陈健;于淼;蔡华;陈昕;五磐石;;上海市甲型H1N1流感疫苗接种的效果效益评估[A];华东地区第十次流行病学学术会议暨华东地区流行病学学术会议20周年庆典论文汇编[C];2010年
2 杨锡强;;疫苗接种的不良反应及其处理[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上册)[C];2010年
3 李明娟;王晓霞;;疫苗报道的困境与出路研究[A];2012年度中国健康传播大会优秀论文集[C];2012年
4 李鑫;滕继军;王军红;张晨;;疫苗接种后面部变异型吉兰-巴雷综合征1例报道[A];山东省2013年神经内科学学术会议暨中国神经免疫大会2013论文汇编[C];2013年
5 吴云红;朱亮;初炜;孔祥金;;基于互联网的动态疫苗监管模式[A];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0年
6 万朝敏;;疫苗接种在流感大流行群体防控中的作用[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上册)[C];2010年
7 唐秋艳;林兴兵;刘丽;史楠;曹友声;;疫苗发展现状与挑战[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河南省第四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8 刘柏林;熊亚军;唐有智;唐孝富;;合川区适龄儿童卡介疫苗接种成功率调查分析[A];重庆市预防医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9 陈贤希;陈波;;疫苗药品管理与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A];2013年中国药学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暨“医药安全与科学发展”学术论坛论文集(下册)[C];2013年
10 熊仲祥;;“金苗通”:关注下一代从零开始[A];信息让生活更美好——江苏省通信行业信息化案例选编[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耿兴敏;“尽快恢复疫苗接种”[N];中国妇女报;2013年
2 伊逸;“疫苗事件”渐行渐远 监管警钟仍须长鸣[N];中国改革报;2005年
3 辛斌;异域旅游 先打疫苗[N];健康报;2002年
4 王乐民;二类疫苗放开会带来什么[N];健康报;2005年
5 姚杰;中国疫苗市场硝烟四起[N];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
6 赵宗祥;别让疫苗成为监管盲点[N];中国医药报;2003年
7 邵建国;全球巨头重金下注疫苗[N];医药经济报;2007年
8 徐李燕;多数二类疫苗都该打[N];农村医药报(汉);2008年
9 常宾;韩国发明舌下疫苗接种法[N];健康时报;2008年
10 甘卫华邋何松明;接种了疫苗为什么还会感染[N];家庭医生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倪德志;新型肿瘤化疗和疫苗制剂的探索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过程工程研究所);2015年
2 邵杰;EV71全病毒灭活疫苗免疫机制的系统生物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3 郭胜;激惹和乳化剂对疫苗接种后雌雄小鼠抗体应答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6年
4 李海凤;新型结核病疫苗免疫组分和诊断分子标识候选物的初步筛选及鉴定[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6年
5 谢江安;基于本体的三类上市疫苗相关不良反应数据挖掘与分析[D];重庆大学;2016年
6 李盼;纳米/微米球疫苗递送系统免疫佐剂效应的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6年
7 邢泉;靶向防龋DNA疫苗增强粘膜免疫的分子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8 赫兢;治疗性乙型肝炎病毒DNA疫苗的基础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5年
9 许瑾;河北省正定县农村居民对菌痢疫苗接受性及影响因素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10 王敏慧;异型M-CSF/M-CSFR DNA疫苗构建及其免疫效应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孔祥稳;风险社会视角下合规疫苗接种致害的国家责任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5年
2 朱芹;二类疫苗市场推广模式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5年
3 郑浩;疫苗冷藏运输策略的应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4 王丽娟;妊娠女性流感疫苗接种的健康信念调查及结果分析[D];吉林大学;2016年
5 杨凤娇;猪带绦虫重组BCG-TSOL18疫苗构建及其免疫学特性研究[D];遵义医学院;2016年
6 杨巍;水产疫苗新型输送系统的建立[D];福州大学;2014年
7 于小庆;具有复发期分布和接种的多族群模型的稳定性分析[D];黑龙江大学;2016年
8 曹学导;多种猪圆环病毒2型疫苗临床应用效果比较研究[D];华南农业大学;2016年
9 翟羽佳;眼表滴种靶向DC的纳米DNA疫苗pRSC-NLDC145·gD-IL-21治疗复发性HSK的研究[D];东南大学;2016年
10 林晓佳;A型产气荚膜梭菌类毒素疫苗的临床应用和保护效果评价[D];山东农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6090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yixuelunwen/16090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