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西医药论文 >

胆固醇酯转运蛋白抑制剂的对接和分子模拟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23 09:45

  本文选题:对接机制 切入点:胆固醇转运蛋白抑制剂 出处:《天津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胆固醇酯转运蛋白(Cholesteryl Ester Transfer Protein, CETP)是一种血浆糖蛋白,它介导胆固醇酯(Cholesteryl Ester, CE)从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s, HDL)转运到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Lipoproteins, LDL)和极低密度脂蛋白(Very Low-density Lipoproteins,VLDL),同时将等量的甘油三酯(Triglyceride, TG)分子反向转运。CETP的转运过程会降低有抗动脉硬化作用的HDL的血液浓度,并提高有致动脉硬化作用的LDL和VLDL的血液浓度。因此,抑制CETP介导的转运过程将成为一种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好方法。 实验以曾经报道过活性较高且有代表性的41个CETP抑制剂分子为研究目标,,采用Dock6.2软件,取复合物中原配体周围10范围为活性位点对这41个化合物进行分子对接。根据对接的结果,验证了抑制剂本身的生物活性与CETP对接结果是基本一致的,并初步确定了抑制剂与受体相互作用的潜在结合位点。 通过Dock对接研究,筛选出打分值和活性值最好的一类N,N-双取代的三氟-3-氨基-2-丙醇类CETP抑制剂化合物。为了深入的调查研究这些抑制剂化合物对接过程中的作用位点和作用机制,我们利用AutoDock软件完成了更细致的分子对接工作,成功的确认了有效的活性位点。此外,为确保对接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我们借助Amber软件进行了一系列的分子动力学模拟运算(MolecularDynamics, MD)。 对接结果显示抑制剂与受体CETP作用的活性区域主要分布在两个疏水区域(P1和P2),这两个活性位点可以有效地结合化合物的亲脂性侧链或基团,进行有效的相互作用。通过实验,P1的Val421和P2的Met194氨基酸残基在构成疏水区域上起着关键作用。在P2区域的氨基酸残基Phe197和Phe463和配体分子有着π-π双键共轭的作用。其它取代基比如:3-苯氧基上的疏水取代基同样促进抑制作用,3-位的四氟乙氧基苯基引起的疏水性会优于一个较短的取代基所带来的作用。 受体CETP和配体抑制剂小分子的作用机制能够成功的解释为什么不同的抑制剂结构会有着不同的抑制活性。我们期待这些发现能够为CETP相关的心脑血管疾病提供有益的信息和指导,从而能够设计开发出新的且更加有疗效的治疗药物。
[Abstract]:Cholesteryl Ester Transfer protein is a plasma glycoprotein. It mediates the transport of cholesterol ester Cholesteryl Esteryl (CEC) from high-density lipoprotein to low-density lipoprotein low-density lipoproteins (LDLs) and very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very Low-density proteins (VLDLs). At the same time, the reverse transport of triglyceride triglyceride (TGs) reduces the transport of triglyceride. Blood concentration of anti-arteriosclerotic HDL, Therefore, inhibiting the transport process mediated by CETP would be a good method for the treatment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The aim of the experiment was to study 41 CETP inhibitor molecules which had been reported to be highly active and representative. The Dock6.2 software was used. The molecular docking of the 41 compounds was carried out with 10 active sites around the proligand in the complex. According to the docking results, the bioactivity of the inhibitor itself was basically consistent with that of CETP docking. The potential binding sites for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inhibitors and receptors were preliminarily identified. Through the research of Dock docking, A class of N-N-disubstituted trifluoro-3-amino-2-propanol (CETP) inhibitor compounds with the best scoring and activity values were selected.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action sites and mechanism of these inhibitors during docking,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cientific and accuracy of docking results, we have successfully confirmed the effective active sites by using AutoDock software to complete more detailed molecular docking work. We have carried out a series of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s with the help of Amber software. The docking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ctive regions of inhibitor interacting with receptor CETP were mainly located in two hydrophobic regions, P _ 1 and P _ 2. These two active sites could effectively bind to the lipophilic side chains or groups of the compounds. The amino acid residues of Val421 and P2 play a key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hydrophobic region. The amino acid residues Phe197 and Phe463 in P2 region have 蟺-蟺 double bond conjugation with ligand molecules. Other substituents such as hydrophobic substituents on the 1-3-phenoxy group also promote the inhibitory effect. The hydrophobicity of tetrafluoroethoxy phenyl at 3-position is better than that of a short substituent. The mechanism of small molecule action of receptor CETP and ligand inhibitor can successfully explain why different inhibitor structures have different inhibitory activities. We hope that these findings can provide some information for CETP related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Useful information and guidance, It is possible to design and develop new and more effective therapeutic drugs.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R3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力群,司书毅;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研究进展[J];中国新药杂志;2004年06期

2 王存新;丛肖静;孔韧;谭建军;陈慰祖;;HIV-1 gp41蛋白与其抑制剂NB-2的结合模式[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0年08期

3 高慧;王春芳;高维娜;李云;魏冬青;;HIV蛋白酶抑制剂的定量构效关系研究及其指导下的修饰[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07年04期

4 宁微微;刘雪飞;张晓梦;郑灿辉;盛春泉;周有骏;章玲;吕加国;朱驹;;新型喹唑啉酮类先导物的设计、合成及抑制人顶体酶活性研究[J];药学实践杂志;2010年04期

5 蒋燮荣;;ACE抑制剂Perindopril对正常人的作用[J];世界临床药物;1987年05期

6 王彝康;;磷酸酯酶A_2抑制剂治疗急性胰腺炎[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1988年12期

7 陈嘉,蒋滋慧,秦伯益;一种新的具有多肽性质的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1989年02期

8 Ungar T;徐隆绍;;脑血管紧张素:通道与药理学[J];国际心血管病杂志;1989年03期

9 徐广振,李文玉;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的临床应用进展[J];菏泽医专学报;1994年04期

10 梁柱;治疗充血性心衰新法: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与安体舒通联用[J];心血管病学进展;199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贾超;程序;赵串;冯雷;肖建敏;杨科武;;万古霉素耐药基因产物VanX竞争型抑制剂的设计与合成[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6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2 刘敏;章晓联;叶新山;;五种糖苷转移酶抑制剂衍生物的筛选及其对TH1、TH2的选择性抑制[A];湖北省暨武汉市免疫学会第八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3 王炜琴;;脂肪酸合酶与肿瘤治疗靶点[A];2006年浙江省血液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4 韩新光;杨彩玲;;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BPI-2009H抗肿瘤作用的研究[A];第五次全国口腔颌面—头颈肿瘤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6年

5 赵钰岚;许根俊;许传莲;;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结构功能及相关抑制剂[A];华东六省一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2006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6 李剑;张键;陈静;贵春山;柳红;沈旭;蒋华良;陈凯先;;亲环素A抑制剂的发现:综合运用基于结构的虚拟筛选,基于碎片的化合物库设计,化学合成和生物测试[A];“以岭医药杯”第八届全国青年药学工作者最新科研成果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7 张明亮;严志强;沈宝荣;郭子义;方小玲;姜宗来;;组蛋白去乙酰化酶调节低血流诱导的大鼠颈总动脉重建[A];2008年全国生物流变学与生物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8年

8 金晶;陈晓光;;小分子Pin1抑制剂XP08075的抗肿瘤作用研究[A];全国第十一届生化与分子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修瑞娟;;癌细胞激发的微循环功能病变及其有效抑制剂[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10 李艳梅;;Aβ、Amylin等蛋白质构象错误抑制剂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3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黄东临;DPP—4抑制剂浮出水面[N];医药经济报;2007年

2 国文;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导致真菌感染[N];中国医药报;2008年

3 静雨;COX_2抑制剂能有效预防癌瘤[N];中国医药报;2002年

4 余志平;靶向蛋白酶:成功、失败与前景(二)[N];中国医药报;2006年

5 ;强直性脊柱炎研究亮点:生物治疗[N];健康报;2007年

6 余志平;靶向蛋白酶:成功、失败与前景(完)[N];中国医药报;2006年

7 薛秋和;口服糖尿病新药——DPP-IV抑制剂[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6年

8 王群;倾向性COX-2抑制剂的临床研究[N];中国医药报;2002年

9 刘景铎;孕期慎用转换酶抑制剂[N];健康报;2006年

10 本报特约撰稿人 陆志城;COX2抑制剂:戴着脚镣起舞[N];医药经济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大卫;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的分子设计、合成与作用方式[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2 张巍;calpain及calpastatin在小鼠皮肤切创愈合过程中作用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9年

3 魏华;氧化应激诱导间充质干细胞凋亡及磷脂类分子调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分泌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10年

4 吴桂叶;新苊并杂环类Mcl-1/Bcl-2蛋白双抑制剂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5 庞小东;蛋白质和配体相互作用研究以及小肽抑制剂设计方法初探[D];复旦大学;2010年

6 宿莉;脲基类肽氨肽酶N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7 王烨;A型H1N1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天然产物抑制剂的计算机模拟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8 尹玲;新型肽脱甲酰基酶抑制剂的设计、合成与生物活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9 黄朝辉;苯并硫氮杂(艹卓)类GSK 3β非ATP竞争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和构效关系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10 方勇;高通量筛选mTORC2复合体特异性小分子抑制剂[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增祥;一种新型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的合成与作用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2 董勃良;胆固醇酯转运蛋白抑制剂的对接和分子模拟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3 张宝花;复杂体系生物物理化学行为的理论研究初探[D];北京化工大学;2010年

4 王寿山;蛋白激酶与其抑制剂分子结合的作用机理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程;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的筛选及其在兔骨关节炎模型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08年

6 赵俊伟;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及其抑制剂相互作用的分子模拟[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7 李峗;大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磷酸二酯酶4活性的变化及其选择性抑制剂的作用[D];浙江大学;2006年

8 葛蔚;糊化淀粉包被脲酶抑制剂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2年

9 王岩;人PTP1B催化结构域的克隆表达及其抑制剂的筛选[D];吉林大学;2005年

10 王树青;基于生物信息学的SARS冠状病毒主蛋白酶抑制剂的设计[D];天津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6529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yixuelunwen/16529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35e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