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西医药论文 >

埃博拉病毒包膜蛋白GP细胞毒性机理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29 12:49

  本文选题:EBO-Zaire 切入点:GP1蛋白 出处:《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硕士论文


【摘要】:埃博拉病毒包膜蛋白GP细胞毒性机理探讨 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属于丝状病毒科(Filoviridae),为单股负链RNA包膜病毒,分4个亚型,即埃博拉-扎伊尔型(EBO-Zaire)、埃博拉-苏丹型(EBO-Sudan)、埃博拉-莱斯顿型(EBO-Reston)和埃博拉-科特迪瓦型(EBO-Ivory Coast)。埃博拉病毒能够引起人严重出血热(Ebola hemorrhagic fever, EHF),被列为生物安全第四级(Biosafety Level 4)病毒,其中EBO-Zaire致死率高达90%。埃博拉病毒包膜蛋白GP (Glycoprotein)是唯一的表面包膜蛋白,在介导病毒进入细胞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GP被认为是决定埃博拉致病性一个重要因素。研究表明,体外通过转染表达GP基因的质粒或腺病毒转染GP基因进入宿主细胞,能够导致宿主细胞的脱落,表明埃博拉病毒包膜蛋白GP具有细胞毒性,但是其机理不详(1)。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是埃博拉出血热的主要特征之一,血管内皮细胞被认为埃博拉病毒的致病机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报道表明埃博拉病毒包膜蛋白是导致血管内皮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异常重要因素(1)。本研究论文通过体外表达和纯化EBO-Zaire包膜蛋白GP亚单位GP1-Fc融合蛋白,将纯化的包膜蛋白加入到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首次发现纯化的包膜蛋白GP1能够引起内皮细胞的脱落。实验表明在蛋白终浓度为800 nmo1-1时,内皮细胞脱落现象比较明显,并且在蛋白处理后24 h小时,内皮细胞开始出现脱落现象。因此,本研究首次在体外建立了GP1蛋白引起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脱落的细胞毒性模型,并且发现GP1蛋白能够引起HUVECs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上调,但具体机理仍然不清楚。并且已提取HUVECs细胞mRNA,拟通过二代测序的方法探讨GP1蛋白引起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脱落的机理。 鉴于埃博拉病毒的高致病性和传染性,埃博拉假病毒能够代替活病毒的部分研究,本实验探讨通过三质粒共转和二质粒共转的方法包装埃博拉假病毒的可行性。通过共转染pQCXIX(含GFP报告基因),gag/pol质粒和pEAK13GP三个质粒包装表达GFP报告基因的埃博拉假病毒;通过共转染pNL4-3.Luc.R-E-和pEAK13GP两个质粒包装表达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埃博拉假病毒。实验表明三质粒共转包装的埃博拉假病毒滴度较低,二质粒共转包装假病毒感染293T细胞后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表达较高。 研制包膜蛋白GP抗体,对于埃博拉病毒的致病机理以及药物研发方面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市场上至今没有相应的埃博拉病毒GP单克隆抗体销售,本实验探讨埃扎伊尔-埃博拉病毒(Zaire Ebola virus)包膜蛋白(GP) DNA疫苗诱导小鼠产生中和抗体的特性及研制埃博拉病毒DNA疫苗的可行性。通过构建埃博拉病毒包膜蛋白GP真核表达质粒pEAK13CD5LGP,采用100μg剂量的质粒免疫小鼠,以纯化的埃博拉病毒包膜蛋白亚单位融合蛋白(GP1-Fc)作为抗原,通过ELISA检测及Western blot验证测定血清抗体滴度及特异性。实验表明100μg质粒免疫小鼠三次后,小鼠血清中GP中和抗体滴度达到1:2000。含埃博拉病毒包膜蛋白GP基因的DNA疫苗(pEAK13CD5LGP)能够诱导小鼠产生高滴度和持久的中和抗体,作为埃博拉病毒疫苗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协和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R37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力;;幽灵般的“埃博拉病毒”[J];世界知识;1995年11期

2 朱自强;;美科学家揭示埃博拉病毒感染细胞的分子机制[J];基础医学与临床;2005年11期

3 上官云;;“埃博拉”之谜[J];自然与科技;2008年04期

4 向潮;不是微生物的错[J];中国新闻周刊;2000年24期

5 许黎黎;张连峰;;埃博拉出血热及埃博拉病毒的研究进展[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11年01期

6 邱鑫,吴永尧;埃博拉病毒蛋白研究进展[J];氨基酸和生物资源;2004年01期

7 杨世诚;病毒正向人类宣战[J];科学中国人;1997年Z1期

8 菲琳;;埃博拉病毒蛋白致细胞死亡之谜[J];国外医学情报;2001年11期

9 曹虎;;人与病毒的战争[J];科学之友;2006年07期

10 陈宗涛;;恐怖病毒——埃博拉[J];家庭医药;200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树民;丁壮;;埃博拉出血热研究进展[A];人畜共患传染病防治研究新成果汇编[C];2004年

2 李霄;金宁一;米志强;;埃博拉病毒疫苗及其治疗方法相关研究进展[A];人畜共患传染病防治研究新成果汇编[C];2004年

3 鲁会军;韩松;贾雷立;金宁一;王仁秋;王铁柱;刘艳;季喜娟;;埃博拉出血热研究进展[A];第六届全国会员代表大学暨第11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5年

4 代志琰;李刚;徐启桓;姚集鲁;韩晓燕;杨林;陈文恩;;丙型肝炎病毒包膜蛋白E2的原核表达及鉴定[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5 朱淮民;;新现感染性疾病[A];全国新出现传染病学术研讨会资料汇编[C];2004年

6 王汉中;梁莉;;从艾滋病到非典型肺炎——由动物传染给人的新生病毒性疾病[A];现代科技与湖北新型工业化——第二届湖北科技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3年

7 龚忠发;;一种新型出血热病毒的爆发流行与控制对策[A];山东预防医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03年

8 马亦林;;人类病毒性出血热的诊断和鉴别诊断[A];第七次全国肾综合征出血热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9 胡珍;饶贤才;陈志瑾;朱军民;刘佳;王嘉丽;张俊磊;王冬梅;杨杰;原薇薇;;双价D-J假病毒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A];重庆微生物学会第九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夏咸柱;;野生动物疫病与公共卫生[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犬学分会第十二次全国养犬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许林贵;尚无证据显示埃博拉病毒能在人际间传播[N];保健时报;2009年

2 ;美研究人员发现猪感染埃博拉病毒[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3 本报记者 毛黎 王俊鸣;埃博拉病毒不再那么可怕[N];科技日报;2003年

4 本报记者 李佳楣;破译埃博拉病毒[N];中国消费者报;2000年

5 江南雪舞;致命杀手———埃博拉病毒[N];大众卫生报;2005年

6 美 巴里·齐格尔曼 戴维·齐格尔曼;埃博拉病毒[N];中国文化报;2003年

7 方彦 章静波;防埃博拉病毒,,猴子先行[N];健康报;2001年

8 王晓洁;埃博拉病毒在刚果显身[N];科技日报;2003年

9 记者 陈超;日科学家合成埃博拉病毒[N];科技日报;2007年

10 丁香;美揭示埃博拉病毒突起蛋白形状[N];中国医药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吴凡;流感病毒包膜蛋白M2免疫防护能力和防护机制研究[D];清华大学;2008年

2 刘媛;高变区1抑制丙型肝炎病毒包膜蛋白E2诱生交叉中和抗体[D];第二军医大学;2011年

3 张锐;稳定表达靶向HSV2 VP16 shRNA重组细胞系的建立及其对HSV2复制能力影响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张桂根;埃博拉病毒包膜蛋白GP细胞毒性机理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2 王宗尧;埃博拉病毒和马尔堡病毒NP的表达和抗体制备[D];福建农林大学;2012年

3 卢秀妹;抗埃博拉病毒和马尔堡病毒核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特性鉴定[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4 王萍;HIV病毒包膜蛋白gp120与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人巨噬细胞的比较研究[D];石河子大学;2009年

5 牛国宇;登革病毒1-4型E蛋白结构域Ⅲ融合蛋白的表达纯化及功能研究[D];宁夏医科大学;2010年

6 刘阳;荧光定量RT-PCR检测埃博拉病毒方法的建立[D];黑龙江大学;2012年

7 胡义平;淫羊藿素和HIV gp41融合多肽对T细胞亚群的影响[D];南方医科大学;2010年

8 韩波;L-CVN的中试发酵及其初步毒性和免疫原性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9 方美新;Gp120/tat抑制TLR-9介导的树突状细胞的激活[D];浙江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6812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yixuelunwen/16812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004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