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西医药论文 >

IL-37b通过抑制树突状细胞相关的免疫应答缓解感染性休克

发布时间:2018-04-13 01:16

  本文选题:IL-b + 纯化 ; 参考:《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17年11期


【摘要】:目的表达IL-37b重组蛋白,研究其在调节机体免疫应答方面的作用机制。方法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 ET28/IL-37b,诱导表达的IL-37b重组蛋白由Ni~(2+)-NTA凝胶进行纯化。将IL-37b作用于C57BL/6 J小鼠,注射LPS诱导感染性休克,检测小鼠血清中IL-1β、IL-6、IFN-γ的表达水平。分离并培养小鼠树突状细胞,用IL-37b处理,经LPS诱导活化,检测细胞表面CD40、CD80、MHCII等标志物分子表达情况,以及培养上清中IL-1β、IL-10、IL-12、TNF-α的表达水平。分离小鼠CD4~+T细胞,检测IL-37b对LPS诱导的T细胞培养上清中IFN-γ、TNF-α、IL-10的抑制作用。结果IL-37b能够降低感染性休克的小鼠血清中促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并抑制小鼠树突状细胞共刺激分子和促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以及CD4~+T细胞表达促炎性细胞因子。结论纯化的IL-37b具备生物学活性,能够通过抑制树突状细胞活化及相关的T细胞免疫应答缓解机体感染性休克。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ress recombinant IL-37b protein and study its mechanism in regulating immune response.Methods the prokaryotic expression vector pET28 / IL-37b was constructed and the IL-37b recombinant protein was purified by Ni~(2-NTA gel.IL-37b was injected into C57BL/6 J mice to induce septic shock, and the expression level of IL-1 尾 -IL-6 IFN- 纬 in serum of mice was detected.Mouse dendritic cells were isolated and cultured, treated with IL-37b, and activated by LPS. The expression of CD40, CD80, MHCII and the expression of IL-1 尾 -IL-10 and IL-12 TNF- 伪 on the cell surface were detected.Mouse CD4T cells were isolated and the inhibitory effect of IL-37b on IFN- 纬 -TNF- 伪 IL-10 in the supernatant of T cell culture induced by LPS was detected.Results IL-37b could decrease the expression of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 in serum of mice with septic shock, inhibit the expression of costimulatory molecules and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 in dendritic cells, and the expression of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 in CD4T cells.Conclusion the purified IL-37b has biological activity and can relieve septic shock by inhibiting dendritic cell activation and T cell immune response.
【作者单位】: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北京协和医学院比较医学中心;定西市中医院骨伤一科;
【基金】: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工程-重大协同创新项目-协同创新团队资助(编号:2016-I2M-3-019)
【分类号】:R3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姚新民,杨国栋;感染性休克发病机理的若干新概念[J];中国急救医学;1985年04期

2 钟玉宇;9例感染性休克诱发因素的探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1年03期

3 陈流生;感染性休克的病理生理[J];重庆医药;1982年01期

4 童华华;感染性休克发病机理的若干进展[J];新医学;1982年Z1期

5 李家贤;赵祥文;;肾上腺皮质激素在小儿感染性休克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1983年05期

6 邓杏飞;前列腺素在感染性休克中的作用[J];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1986年05期

7 刘怀琼;感染性休克的治疗现状[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1988年04期

8 刘怀琼;脂多糖:感染性休克研究的焦点[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1988年05期

9 晓玲;对感染性休克的新认识[J];日本医学介绍;1990年07期

10 杜成友,沈文律,李可洲,王学,吴和光;丹参抗犬感染性休克的作用[J];华西医学;199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蒋应明;万涛;陈国友;夏大静;周向阳;修方明;张意;曹雪涛;;树突状细胞来源的钙粘着相关蛋白新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功能研究[A];中国免疫学会第四届学术大会会议议程及论文摘要集[C];2002年

2 Alicia Janas;Wendy Olson;武力;;树突状细胞增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传递的分子机理(英文)[A];2006年第二届新生病毒性疾病控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刘茜;陆江阳;王晓虹;杨毅;李玲;;小鼠脾脏树突状细胞的分布与形态学观察[A];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2007年学术年会暨第九届全国病理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4 徐克成;;树突状细胞及其在癌肿治疗中应用[A];2008全国消化肿瘤新技术治疗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5 李顺义;;树突状细胞形态学与树突状细胞肿瘤[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8年

6 郝群;梁元姣;吴元赭;汪灏;;应用基因表达谱芯片研究人树突状细胞成熟前后免疫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A];第四届长三角妇产科学术论坛暨浙江省2009年妇产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7 曹孟德;肖保国;;γ射线照射对树突状细胞表型及功能的影响[A];中国免疫学会第四届学术大会会议议程及论文摘要集[C];2002年

8 侯平;张洪峰;肖卫国;;肿瘤坏死因子对树突状细胞的诱导作用及其对红系造血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全国风湿病学年会论文汇编[C];2003年

9 王宏伟;陆江阳;王晓虹;杨毅;李玲;;小鼠肺脏树突状细胞的分布与形态学观察[A];第六届全国生物医学体视学学术会议暨第九届全军军事病理学学术会议、第五届全军定量病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10 程茜;熊菲;;树突状细胞分化发育过程中双歧杆菌的作用研究[A];首届中国西部营养与健康、亚健康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胡德荣 肖鑫;我国科学家发现新型树突状细胞亚群[N];健康报;2004年

2 方彤;树突状细胞瘤苗新进展[N];健康报;2006年

3 王雪飞;树突状细胞“面目”更清晰[N];健康报;2004年

4 记者 毛黎;美发现一种“超级”形态酶[N];科技日报;2006年

5 肖鑫 胥金章;我发现人体抵御大病侵袭新“哨兵”[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6 肖 鑫 胥金章;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发现人体抵御重大疾病侵袭的新型免疫细胞亚群[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7 吴军 杨太成;主动特异性免疫疗法治疗肿瘤[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8 ;促进生命科学领域跨学科交流[N];中国医药报;2005年

9 奇云 李大可 淮南联合大学;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免疫系统“两道防线”上的“保卫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园园;Rab蛋白在天然免疫及肿瘤中的功能学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5年

2 白崇智;TBL的生物活性及其对树突状细胞免疫调节功能的研究[D];山西大学;2015年

3 严碧波;常山酮对树突状细胞成熟的影响及其在大鼠同种异体心脏移植免疫耐受中的作用[D];武汉大学;2013年

4 花春艳;树突状细胞TLR9信号途径的调控及其应用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5 刘晗;Toll样受体5介导信号调节蛋白α阳性肠固有层树突状细胞诱导Th17分化[D];山东大学;2016年

6 谢浩;E2依赖MCM6调控DC功能的机制[D];南京大学;2011年

7 冷红;紫外线抑制树突状细胞分化的机制[D];复旦大学;2009年

8 江小霞;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树突状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4年

9 周浩;耐受性树突状细胞的产生机制及其诱导移植免疫耐受作用的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10 李么明;乙型脑炎病毒与树突状细胞的互作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杰;性激素在尿源性感染性休克中的作用:动物模型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2 韩澄;茶叶糖蛋白影响树突状细胞功能的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3 刘紫麟;PD-L1高表达的大鼠髓源性树突状细胞的体外诱导培养与鉴定[D];川北医学院;2015年

4 董建涛;造血干细胞和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在形态、表型及功能的对照实验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5 董蓉;生理层流剪切力对树突状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D];贵阳医学院;2015年

6 郑玉廷;miR-144对树突状细胞免疫学功能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5年

7 李娜;小鼠子宫蜕膜基质细胞促进树突状细胞的增殖[D];青岛大学;2015年

8 韩慕天;不饱和脂肪酸代谢产物前列腺素(PG)对树突状细胞的调控以及机制研究[D];江苏大学;2015年

9 肖倩;肠易激综合征大鼠模型结肠树突状细胞生物学行为体外研究[D];南华大学;2015年

10 强叶涛;丁酸盐对骨髓源树突状细胞的调控及机制研究[D];江苏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7422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yixuelunwen/17422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ec9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