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噬细胞过氧化物酶体与鼠伤寒沙门菌相互作用的初步分析
本文选题:巨噬细胞 + 过氧化物酶体类 ; 参考:《解放军医学杂志》2008年04期
【摘要】:目的观察巨噬细胞过氧化物酶体在鼠伤寒沙门菌感染中的作用。方法将感染及未感染鼠伤寒沙门菌的鼠巨噬细胞RAW264.7以氮气压迫法裂解,逐级离心,用制备的TassC多抗磁珠纯化得到粗提液,用Western blot法鉴定TassC多抗磁珠与细胞结合物的性质;用pDs Red2-Perxi质粒转染RAW264.7细胞以标记细胞中的过氧化物酶体,用三维荧光显微镜观察感染细胞中过氧化物酶体(红色)与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鼠伤寒沙门菌突变株的相互作用。结果Western blot分析显示TassC多抗磁珠可以结合细胞内的TassC,并与细胞内的过氧化物酶体结合,也可以与感染细胞中的iNOS结合,而未感染样本中未检测到iNOS。磁珠洗脱物中未检测到溶酶体标志物LAMP1,也未检测到受染菌标志物;免疫荧光显示感染的巨噬细胞中过氧化物酶体聚集在鼠伤寒沙门菌突变株SCV周围,甚至发生重叠,随感染时间延长(1h或24h),过氧化物酶体数量增加(1.2倍或1.3倍),而胞内菌数量下降。结论TassC可能定位于过氧化物酶体而不是溶酶体;感染鼠伤寒沙门菌的巨噬细胞中iNOS可能与过氧化物酶体结合而参与杀灭微生物的作用。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role of macrophage peroxisome in the infection of Salmonella typhimurium.Methods the RAW264.7 of murine macrophages infected and uninfected with Salmonella typhimurium was decomposed by nitrogen pressure method and centrifuged step by step. The crude extract was obtained by purification of prepared TassC multi-diamagnetic beads. The properties of TassC multi-diamagnetic beads and cell conjugates were identified by Western blot method.RAW264.7 cells were transfected with pDs Red2-Perxi plasmid to label peroxisome. The interaction of peroxisome (red) in infected cells with mutant strain of Salmonella typhimurium expressing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was observed by three dimensional fluorescence microscope.Results Western blot analysis showed that TassC multi-diamagnetic beads could bind to TassCin, peroxisome and iNOS in infected cells, but no iNOS was detected in uninfected samples.No lysosomal marker LAMP1 or bacterial marker was detected in magnetic bead elution, and the peroxisome in infected macrophages gathered around and even overlapped around the mutant strain of Salmonella typhimurium by immunofluorescence.The number of peroxisome increased 1.2 times or 1.3 times, while the number of intracellular bacteria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infection time for 1 h or 24 h.Conclusion TassC may be located in peroxisome rather than lysosome, and iNOS in macrophages infected with Salmonella typhimurium may play a role in killing microorganisms by binding to peroxisome.
【作者单位】: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30170891) 全军“十五”科研规划面上项目资助课题(01MA144)
【分类号】:R37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阎泰东;肿瘤免疫[J];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1980年02期
2 黄华j,王苏生,郑永木,李秀珍,尚芙蓉,王壮,陈艾,李延;关于巨噬细胞识别抗原过程的新假设[J];遗传;1980年01期
3 梁志国;干扰素抗病毒作用的两种方式[J];遗传;1980年02期
4 周爱如,童坦君,陈明;体液抑癌活性的专一性[J];中国科学A辑;1980年10期
5 沈淑瑾;急性呼吸道病毒感染与免疫[J];北京医学;1980年05期
6 ;结语[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1980年03期
7 丁延坸;肺功能的生化基础[J];生理科学进展;1980年02期
8 姜作权;免疫应答和感染症[J];日本医学介绍;1980年06期
9 邵伟;真菌多糖的抗肿瘤活性[J];自然杂志;1980年09期
10 陈俊涟 ,马中骥;骨髓血液屏障[J];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198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行许;翟大勇;鲍永耀;朴英杰;;低Zn~(2+)促进,高Zn~(2+)抑制巨噬细胞凋亡[A];第七届全国生物膜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9年
2 刘义;罗丽兰;;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患者腹腔液对小鼠2细胞期胚胎发育的影响[A];’96全国优生科学大会大会学术讲演与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6年
3 罗丽兰;刘义;;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患者腹腔液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A];’96全国优生科学大会大会学术讲演与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6年
4 庞战军;陈瑗;周玫;;腹腔注射云芝多糖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一氧化氮产生的影响[A];首届粤港生物物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5 庞战军;陈瑗;周玫;;云芝多糖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MnSOD基因表达的调控[A];首届粤港生物物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6 庞战军;陈瑗;周玫;;云芝多糖对巨噬细胞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基因表达的影响[A];首届粤港生物物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7 庞战军;陈瑗;周玫;;云芝多糖增强小鼠腹腔巨噬细胞M-CSF的表达与分泌[A];首届粤港生物物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8 王今达;;传统中草药抗内毒素及抗炎性介质的作用实验研究[A];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7年
9 陈新;白云;杨路;;加味玉屏风汤及黄芪多糖对应激小鼠应激激素及巨噬细胞功能的调节作用[A];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7年
10 平飞云;张行;杨骅;陆梅;周小美;;血清新喋呤水平在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中的测试[A];第二届中国国际暨第五届全国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研究员 曾毅;艾滋病防治曙光在前[N];健康报;2000年
2 湖南省肿瘤医院 唐石初 副主任医师;防癌保健话萝卜[N];大众卫生报;2001年
3 解放军总医院 纪小龙;纳米医学怎样诊治疾病[N];健康报;2001年
4 杨春;肺结核怎样算治愈[N];江苏科技报;2001年
5 人则;提高免疫力 专家如是说[N];辽宁日报;2001年
6 朱卫靖;大蒜保健功能[N];上海科技报;2001年
7 明秀;节育环能预防宫颈癌[N];上海中医药报;2001年
8 蒲昭和;芦荟多糖具有抗肿瘤作用[N];中国医药报;2001年
9 陶春祥;用于临床的基因工程药物[N];中国医药报;2001年
10 星稀;噬血细胞综合征与感染[N];中国医学论坛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焦新安;重组卡介苗诱导T细胞免疫应答的分子、细胞机理研究[D];扬州大学;1999年
2 邱实;腺病毒介导IL-2基因转染的巨噬细胞抗肿瘤作用及其免疫机制的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0年
3 任跃忠;2型糖尿病巨噬细胞LPL和PPARγ的mRNA表达及吡格列酮对其表达的影响[D];浙江大学;2001年
4 李红梅;基制金属蛋白酶在大鼠COPD气道细胞外基质重塑中作用的研究[D];军医进修学院;2001年
5 刘辉;LPS诱导的巨噬细胞珠高、低反应并存及其机制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1年
6 何龙;LPS和CpG寡聚DNA对单核巨噬细胞的效应和作用机制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1年
7 顾申;IL-18的重组、表达及其抗肿瘤作用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1年
8 廖克龙;核因子-κB活化在创伤性急性肺损伤中的作用[D];第三军医大学;2001年
9 梁春;Tenascin-C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稳定性关系的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1年
10 黄志强;单核细胞衍生的巨噬细胞应用IFN-γ和Lps处理的抗肿瘤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梅永劲;人脑星形细胞瘤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的表达[D];暨南大学;2000年
2 朴仲贤;左旋聚丙交酯(PLLA)降解过程中吞噬细胞的作用及其机理[D];第一军医大学;2000年
3 王剑;钩吻素子对小鼠免疫细胞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0年
4 刘新;LPS诱导NO生成的分子调控机制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0年
5 刘宏;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刺激人血管内皮细胞表达粘附分子[D];第一军医大学;2000年
6 黄华;Tuftsin促进肝癌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D];江西医学院;2000年
7 陈玮;mIL-12双亚基共表达质粒的构建及在体内外的表达[D];浙江大学;2001年
8 孙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血管新生及其与斑块稳定的关系[D];军医进修学院;2001年
9 陈波;α-MSH对脂多糖部分生物学活性的影响[D];暨南大学;2001年
10 徐红梅;CpG ODN诱导白血病细胞分化及活化树突状细胞信号转导途径的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17708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yixuelunwen/17708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