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西医药论文 >

分子动力学研究抗体SPE7与抗原Alizarin red的相互作用机制

发布时间:2018-04-24 02:03

  本文选题:分子动力学 + 抗体 ; 参考:《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2期


【摘要】:研究抗原与抗体的相互作用机制在治疗与抗体相关疾病药物的研发中起到重要作用.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和MM-PBSA(molecular mechanics-Poisson Boltzmann surface area)以及溶解相互作用能SIE(solvated interaction energy)方法研究了抗原Alizarin red(AZN)与抗体SPE7的结合模式.研究结果证明范德华作用主导了抗原AZN与抗体SPE7的相互作用.基于残基能量分解的计算表明抗原AZN能与残基H-W35、H-Y105、L-Y34和L-W93产生较强的相互作用,此结果表明AZN与SPE7分离残基间的π-π相互作用驱动了AZN与SPE7的结合.期望这个研究能为治疗与抗体相关疾病药物的研发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
[Abstract]:Studying the mechanism of antigen-antibody interac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antibody-related diseases.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 MM-PBSA(molecular mechanics-Poisson Boltzmann surface area) and dissolution interaction energy SIE(solvated interaction energy were used to study the binding model of antigenic Alizarin redder AZN with antibody SPE7. The results show that van der Waals interaction dominat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antigen AZN and antibody SPE7. The calculation based on the energy decomposition of the residue indicates that the antigenic AZN can interact strongly with the residues H-W35H-Y105 L-Y34 and L-W93.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蟺-蟺 interaction between AZN and the separated residues of SPE7 drives the binding of AZN and SPE7. It is expected that this study will provide important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ntibody-related disease drugs.
【作者单位】: 山东交通学院理学院;山东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504206,11274206) 山东省高等学校科技计划项目(J14LJ07)
【分类号】:R3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邓骛远;杨阳;高鹏;温文婷;马福林;孙群;;耐辐射菌Micrococcus luteus SC1204总蛋白双向电泳体系的建立[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02期

2 郭志成;罗栶;程艳;;高压下BeSe相变和热力学性质第一性原理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6期

3 程伟渊;梁志强;张庆刚;伊长虹;王伟;王克彦;;p53-MDM2相互作用的分子力学和动力学研究[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12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姚普粮;龙光成;林朝光;劳承毅;;一种无涌流、无电弧换档的配电线路自动调压器[J];装备制造技术;2017年02期

2 秦涛;楚文斌;;线路末端低电压治理方案及技术要点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年03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昭军;张胜;赵忠;张博勇;宗建伟;;文冠果枝条韧皮部蛋白质双向电泳体系的建立[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2 张小果;乔桂荣;李翠云;刘明英;蒋晶;李海营;邱文敏;卓仁英;;旱柳根系蛋白质双向电泳体系的建立[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3 李红兵;康振生;;适于小麦叶片蛋白质组分析的样品提取方法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11年03期

4 程波财;姜淑英;汪孟娟;柳建设;魏华;;藤黄微球菌降解真菌毒素玉米赤霉烯酮的研究[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0年05期

5 扈国栋;张少龙;刘新国;张庆刚;;分子动力学模拟和自由能计算研究孕酮和孕酮受体蛋白的结合模式(英文)[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10年02期

6 乌日娜;张和平;孟和;包秋华;陈霞;武俊瑞;;干酪乳杆菌蛋白质双向电泳条件优化及图谱建立[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09年05期

7 夏金兰;欧阳叙东;张成桂;彭安安;王晶;;大肠杆菌外膜蛋白的分离及其双向电泳图谱的建立[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9年02期

8 陈蕊红;张改生;刘卫;叶景秀;牛娜;;小麦花药蛋白质组双向电泳技术体系的优化[J];核农学报;2008年04期

9 陈宇明;程天印;王小君;纪春晓;常小斌;;藤黄微球菌PCR检测方法的建立[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7年01期

10 阮松林;童建新;赵杭苹;;双向电泳技术研究进展[J];杭州农业科技;2006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扈国栋;张少龙;张庆刚;刘新国;刘宝山;孙善书;;FKBP12与其抑制剂作用的结合自由能计算[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2 黄远;李彦秋;何芳;王玉林;;羟基磷灰石溶解机理的研究[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12年06期

3 娄永锋;肖蓉;向明礼;杨明理;;新型多苯并咪唑环芳识别氨基酸甲酯的分子动力学和密度泛函研究[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4期

4 孟现美;王加磊;张少龙;张庆刚;;分子动力学研究2-乙酸苯并噻吩在HIV-1蛋白酶与抑制剂结合中的作用[J];化学学报;2013年08期

5 丛肖静;谭建军;刘明;陈慰祖;王存新;;HIV-1跨膜蛋白gp41与N-取代吡咯衍生物的结合模式研究(英文)[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10年08期

6 刘爱鹏;;芳香硫胺抑制剂对人类碳酸酐酶(hCAII、hCAVII)的分子动力学分析[J];科技传播;2011年20期

7 陈建中;梁志强;张庆刚;刘晓阳;王伟;刘进庆;;分子动力学研究抑制剂pDI6W与MDM2的相互作用机制[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12年06期

8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康英永;吕守芹;霍波;龙勉;;利用力致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构建剪切流场[A];第九届全国生物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2 张志勇;刘海燕;施蕴渝;;分子动力学与粗粒化模型相结合提高采样效率的方法[A];第九次全国生物物理大会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2年

3 李春华;孙庭广;陈慰祖;王存新;;谷氨酰胺结合蛋白与谷氨酰胺结合机制的分子动力学研究[A];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4 周圆兀;;基于分子动力学的酶柔性分析[A];第十届全国酶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5 徐昌建;李德昌;季葆华;;蚕丝蛋白β片结构破坏动力学过程分子动力学模拟[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6 李有勇;侯廷军;;聚乙二醇修饰的树枝状聚合物用于药物传递的分子动力学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5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7 王传奎;孟庆田;;超强超短脉冲激光场下分子动力学行为的含时理论研究[A];2006年全国强场激光物理会议论文集[C];2006年

8 梁中洁;石婷;朱维良;罗成;蒋华良;;沉默调控因子SIR2酶催化反应机制的理论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5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9 高凤凤;苑世领;;泡沫破裂机理的分子动力学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四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第5分会:胶体与界面化学中的理论问题[C];2013年

10 袁泉子;赵亚溥;;微柱阵列亲液表面的润湿动力学研究[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蛋白质的分子动力学基础[N];中国计算机报;2005年

2 ;QCDoC上研究 分子动力学[N];中国计算机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Tekalign Terfa Debela;金属熔体凝固和形核过程的第一性原理分子动力学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2 孔红艳;单分子层荧光薄膜结构特性的分子动力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年

3 于洪雨;高压下叠氮化铵和硝酸铵的第一性原理分子动力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4 于影;微纳流动和电池的多尺度模拟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5 杨华;活性聚合物热力学行为的分子动力学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6 赵奎文;水通过纳米通道传输行为及物理机制的分子动力学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7 陆中s,

本文编号:17946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yixuelunwen/17946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3a0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