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ll样受体4诱导感染微小隐孢子虫的小鼠树突状细胞功能的体外研究
本文选题:微小隐孢子虫 + 树突状细胞 ; 参考:《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17年03期
【摘要】:目的体外分析Toll样受体(TLR)4诱导感染微小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parvum)小鼠的树突状细胞(DC)功能。方法纯化脱囊隐孢子虫经5(6)-羧基二乙酸荧光素琥珀酰亚胺酯标记隐孢子虫子孢子,PCR鉴定隐孢子虫种。制备小鼠骨髓源树突状细胞,培养至第7天,于培养板各孔中分别加入1 ml DC,TLR4抗体组加入1 ml脱囊标记的隐孢子虫子孢子(2×10~5/孔)和0.5 ml TLR4抗体(终浓度为1μg/ml),感染组加入脱囊标记的隐孢子虫子孢子1 ml和0.5 ml RPMI 1640培养基,空白对照组加入1.5 ml RPMI 1640培养基。每组各3孔。培养2 h后,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的CD11c~+相对表达水平,Flowjo软件比较各组树突状细胞的成熟情况。感染后24 h,荧光显微镜观察各组隐孢子虫子孢子与树突状细胞的黏附情况。各组CD11c~+相对表达水平间的差异采用χ~2检验。结果纯化后的隐孢子虫经PCR扩增,获得长度为830 bp的条带,鉴定为微小隐孢子虫。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TLR4抗体组和感染组的树突状细胞CD11c~+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67.67±1.80和83.37±3.73,与空白对照组(7.06±0.0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LR4抗体组与感染组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Flowjo软件分析结果显示,TLR4抗体组的CD11c+相对表达水平的峰值低于感染组,表明TLR4抗体组DC的成熟度低于感染组。荧光显微镜观察发现,TLR4组和感染组的隐孢子虫子孢子均可与树突状细胞发生黏附现象。结论 TLR4可诱导感染隐孢子虫小鼠的DC成熟。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dendritic cell (DC) function of Cryptosporidium parvum infected by Toll like receptor TLR4 in vitro. Methods Cryptosporidium demystis were purified and identified by PCR. Mouse bone marrow-derived dendritic cells were prepared and cultured until the 7th day. 1 ml DDC TLR4 antibody group was added to the culture plate, and 1 ml demystified Cryptosporidium spores 2 脳 10 5 / well and 0. 5 ml TLR4 antibody (final concentration 1 渭 g / ml) were added to the culture plate, respectively. The infected group added 1 ml and 0. 5 ml RPMI 1640 culture medium of demystified Cryptosporidium spores, respectively. 1. 5 ml RPMI 1640 medium was added to the blank control group. Each group had 3 holes. After cultured for 2 h, the relative expression level of CD11c- ~ was detected by flow cytometry. Flowjo software was used to compare the maturation of dendritic cells in each group. The adhesion of Cryptosporidium spores to dendritic cells was observed by fluorescence microscope 24 hours after infection. The difference of CD11c- relative expression level in each group was tested by 蠂 ~ 2 test. Results the purified Cryptosporidium was amplified by PCR and identified as Cryptosporidium minima. The expression of CD11c~ in dendritic cells in TLR4 antibody group and infected group was 67.67 卤1.80 and 83.37 卤3.73respectively, which was compared with that in control group (7.06 卤0.02).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antibody group and infected group.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eak level of CD11c expression in the antibody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infected group, indicating that the maturity of DC in the TLR4 antibody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infected group. Fluorescence microscopy showed that Cryptosporidium spore of TLR4 group and infected group could adhere to dendritic cells. Conclusion TLR4 can induce DC maturation in Cryptosporidium mice.
【作者单位】: 安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No.1308085MC49)~~
【分类号】:R382.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孔令平,刘妍,黄志勤;树突状细胞的特性与分化发育[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2 赵谨 ,王心;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J];日本医学介绍;2005年06期
3 张临友,郭松,杨宝峰;激素与树突状细胞[J];国外医学(移植与血液净化分册);2005年05期
4 吴萍萍;杜晓英;刘书逊;陈荣军;寿张飞;陈江华;;不同来源人树突状细胞的培养诱导及鉴定[J];浙江医学;2007年09期
5 ;封面图片——树突状细胞[J];中国厂矿医学;2009年04期
6 张锦X,陈海滨,谢庆东,王骏;人血树突状细胞形成细胞簇功能的体外观察[J];解剖学杂志;1997年02期
7 夏青,张学军;真皮树突状细胞与皮肤病[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2000年02期
8 周滨,王华,步宏;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在树突状细胞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2000年02期
9 卿德科,杨永胜,李亚兰;肝脏树突状细胞的研究近况[J];免疫学杂志;2001年S1期
10 陈君敏,魏秀妹,陈志哲;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体外培养[J];细胞生物学杂志;200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蒋应明;万涛;陈国友;夏大静;周向阳;修方明;张意;曹雪涛;;树突状细胞来源的钙粘着相关蛋白新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功能研究[A];中国免疫学会第四届学术大会会议议程及论文摘要集[C];2002年
2 Alicia Janas;Wendy Olson;武力;;树突状细胞增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传递的分子机理(英文)[A];2006年第二届新生病毒性疾病控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刘茜;陆江阳;王晓虹;杨毅;李玲;;小鼠脾脏树突状细胞的分布与形态学观察[A];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2007年学术年会暨第九届全国病理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4 徐克成;;树突状细胞及其在癌肿治疗中应用[A];2008全国消化肿瘤新技术治疗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5 李顺义;;树突状细胞形态学与树突状细胞肿瘤[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8年
6 郝群;梁元姣;吴元赭;汪灏;;应用基因表达谱芯片研究人树突状细胞成熟前后免疫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A];第四届长三角妇产科学术论坛暨浙江省2009年妇产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7 曹孟德;肖保国;;γ射线照射对树突状细胞表型及功能的影响[A];中国免疫学会第四届学术大会会议议程及论文摘要集[C];2002年
8 侯平;张洪峰;肖卫国;;肿瘤坏死因子对树突状细胞的诱导作用及其对红系造血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全国风湿病学年会论文汇编[C];2003年
9 王宏伟;陆江阳;王晓虹;杨毅;李玲;;小鼠肺脏树突状细胞的分布与形态学观察[A];第六届全国生物医学体视学学术会议暨第九届全军军事病理学学术会议、第五届全军定量病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10 程茜;熊菲;;树突状细胞分化发育过程中双歧杆菌的作用研究[A];首届中国西部营养与健康、亚健康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胡德荣 肖鑫;我国科学家发现新型树突状细胞亚群[N];健康报;2004年
2 方彤;树突状细胞瘤苗新进展[N];健康报;2006年
3 王雪飞;树突状细胞“面目”更清晰[N];健康报;2004年
4 记者 毛黎;美发现一种“超级”形态酶[N];科技日报;2006年
5 肖鑫 胥金章;我发现人体抵御大病侵袭新“哨兵”[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6 肖 鑫 胥金章;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发现人体抵御重大疾病侵袭的新型免疫细胞亚群[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7 吴军 杨太成;主动特异性免疫疗法治疗肿瘤[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8 ;促进生命科学领域跨学科交流[N];中国医药报;2005年
9 奇云 李大可 淮南联合大学;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免疫系统“两道防线”上的“保卫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10 记者 谭嘉 通讯员 肖鑫 刘璐;免疫系统“哨兵”调控机制有新发现[N];健康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园园;Rab蛋白在天然免疫及肿瘤中的功能学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5年
2 白崇智;TBL的生物活性及其对树突状细胞免疫调节功能的研究[D];山西大学;2015年
3 严碧波;常山酮对树突状细胞成熟的影响及其在大鼠同种异体心脏移植免疫耐受中的作用[D];武汉大学;2013年
4 花春艳;树突状细胞TLR9信号途径的调控及其应用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5 刘晗;Toll样受体5介导信号调节蛋白α阳性肠固有层树突状细胞诱导Th17分化[D];山东大学;2016年
6 谢浩;E2依赖MCM6调控DC功能的机制[D];南京大学;2011年
7 冷红;紫外线抑制树突状细胞分化的机制[D];复旦大学;2009年
8 江小霞;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树突状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4年
9 周浩;耐受性树突状细胞的产生机制及其诱导移植免疫耐受作用的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10 李么明;乙型脑炎病毒与树突状细胞的互作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澄;茶叶糖蛋白影响树突状细胞功能的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2 刘紫麟;PD-L1高表达的大鼠髓源性树突状细胞的体外诱导培养与鉴定[D];川北医学院;2015年
3 董建涛;造血干细胞和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在形态、表型及功能的对照实验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4 董蓉;生理层流剪切力对树突状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D];贵阳医学院;2015年
5 郑玉廷;miR-144对树突状细胞免疫学功能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5年
6 李娜;小鼠子宫蜕膜基质细胞促进树突状细胞的增殖[D];青岛大学;2015年
7 韩慕天;不饱和脂肪酸代谢产物前列腺素(PG)对树突状细胞的调控以及机制研究[D];江苏大学;2015年
8 肖倩;肠易激综合征大鼠模型结肠树突状细胞生物学行为体外研究[D];南华大学;2015年
9 强叶涛;丁酸盐对骨髓源树突状细胞的调控及机制研究[D];江苏大学;2016年
10 邓汝淇;低温保存对小鼠骨髓源树突状细胞生物特性的影响[D];安徽医科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8089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yixuelunwen/18089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