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西医药论文 >

三种心脏骤停大鼠模型心肺复苏效果及脑损伤程度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06 09:04

  本文选题:大鼠 + 心肺复苏 ; 参考:《中南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摘要】:目的:对比三种不同方法致大鼠心脏骤停后心肺复苏的效果,并测定复苏成功后不同时间点(3小时、6小时、12小时)大脑皮层组织的ICAM-1、VCAM-1的表达,从而判断复苏后的脑损伤情况,为临床心肺脑复苏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利用窒息、3千克重物压迫胸部、夹闭心底血管丛三种方法制造大鼠心脏骤停动物模型,每组分别选择复苏成功的大鼠15只,分别在3小时、6小时、12小时同法处死,每个时间点5只,取大脑皮层组织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ICAM-1、VCAM-1的蛋白表达,复苏过程中持续监测血压、心率变化,记录心脏骤停的时间(TCA)和自主循环恢复的时间(TROSC)。 结果:(1)复苏前各组HR、BP对比无差异(P0.05),致CA所需时间窒息组较另两组短(P0.05),自主循环恢复时间各组对比无差异(P0.05),窒息组复苏成功率为77%,3千克重物压迫胸部组为72%,夹闭心底血管丛组为7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各组各相应时间点的ICAM-1和VCAM-1的表达均明显增高(P0.05),但各实验组之间ICAM-1和VCAM-1的表达差异不显著(P0.05)。3Kg重物组6h和12h脑组织ICAM-1和VCAM-1含量较3h高(P0.05),夹血管组6h和12hICAM-1表达较3h高(P0.05)。 结论:三种心肺复苏动物模型均可取,复苏成功率各组无差异,但窒息法和3千克重物压迫胸部法操作简单,稳定性更好。三种不同方法所致的大鼠脑损伤的程度基本一致。三种模型均可用于今后的心肺复苏后脑损伤的研究。
[Abstract]: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effects of three different methods on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 after cardiac arrest in rats, and to determine the expression of ICAM-1 and VCAM-1 in cerebral cortex at different time points after resuscitation, so as to judge the brain injury after resuscitation.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clinical cardiopulmonary cerebral resuscitation. Methods: rat models of cardiac arrest were made by pressing the chest with 3 kg of weight of asphyxia and closing the vascular plexus in the bottom of the heart. 15 rats with successful resuscitation were selected for each group, and the rats were killed in the same way at 3 hours, 6 hours and 12 hours respectively. The expression of ICAM-1 VCAM-1 protein was determined by immunohistochemical method. The changes of blood pressure, heart rate, the time of cardiac arrest and the recovery time of autonomic circulation were continuously monitored during resuscitation. Results before resuscitation,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HRBP in each group (P 0.05). The time required to cause CA in asphyxia group was shorter than that in the other two groups (P 0.05).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in the recovery time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 in each group (P 0.05). The success rate of resuscitation in asphyxia group was 77 kg and 72b in chest compression group. In the basal vascular plexus group,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0.05). (2)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expression of ICAM-1 and VCAM-1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t the corresponding time points, bu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expression of ICAM-1 and VCAM-1 among the experimental groups. The contents of ICAM-1 and VCAM-1 in brain tissue in the heavy body group at 6 and 12 hour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at 3 hours, and the expression of 12hICAM-1 in the vascular clamp group at 6 hours and 3 hours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vascular clamp group at 6 hours and 3 hours. Conclusion: all three animal models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have no difference in the success rate of resuscitation, but the asphyxia method and 3 kg weight compression chest method are simple and stable. The degree of brain injury induced by three different methods was basically the same. All three models can be used to study brain injury afte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R-332;R459.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邹芳春;张海;;急诊心肺复苏40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7年04期

2 田守红;张玉琴;王超英;;心脏骤停的抢救体会[J];实用医技杂志;2008年31期

3 赵红梅;;心脏骤停心肺复苏中的护理配合及复苏后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9年16期

4 顾志宏;魏薇;;心肺复苏中经抗胆碱治疗成功救治心脏骤停1例报道[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年03期

5 王三朝;;急诊心肺复苏的抢救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09年24期

6 吕晓萍;;36例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护理体会[J];吉林医学;2010年35期

7 姜志安,张晓光,肖文良,戴华,陈亚丽,赵淑健,王士昌,赵维江;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程序的探讨[J];中国心血管杂志;2000年04期

8 廖伟;;心脏呼吸骤停复苏成功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2009年23期

9 季宪飞;;与心肺复苏相关的重要问题[J];中国社区医师;2010年43期

10 王毅东;朱建国;刘丹;;浅论心肺复苏成功救治[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年2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育珊;陈星海;;心肺脑复苏的临床进展(一)[A];2008全国中西医结合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学术论文集[C];2008年

2 张东;王育珊;赵淑杰;刘德新;卢俊英;;心肺复苏中机械通气选择时机对院内心脏骤停患者预后的影响[A];第三届重症医学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3 刘亚华;王立祥;;腹部提压法抢救高处坠落伤并发心脏骤停复苏成功一例[A];《中华急诊医学杂志》更名十周年、World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创刊一周年庆典《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第十届组稿会、第三届急诊医学青年论坛论文汇编[C];2011年

4 蒋勤;;大剂量肾上腺素心肺复苏成功护理体会[A];中华医学会全国第五次急诊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4年

5 高关欣;郭永东;何春萍;;腹部按压抢救患者心脏骤停的临床观察[A];《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第八届组稿会暨急诊医学首届青年论坛论文汇编[C];2009年

6 沈清来;;较长时间心脏骤停四例复苏的体会[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学会第六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6年

7 肖敏;吕军;刘菊英;张绪国;罗明;陈静宜;李小燕;;兔心肺复苏模型心脏骤停标准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三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大会论文集[C];2010年

8 张怀勤;;小剂量碳酸氢钠在心肺复苏中的作用附16例心肺复苏成功分析[A];华东地区第二次急诊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3年

9 张澍;;中国心脏性猝死防治现状、困境及前景[A];中华医学会第十一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专题报告汇编[C];2009年

10 徐惠梁;陆峰;管敏;徐绍春;;123例心脏骤停院前复苏成功的回顾性分析[A];第十一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成立二十周年庆典论文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吴一福 段晓宏;心肺复苏100次/分最佳[N];健康时报;2009年

2 记者 王丹 特约记者 段文利;胸部按压成心肺复苏首选步骤[N];健康报;2010年

3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 张向阳;心脏骤停干预措施,哪些不宜常规用?[N];医药经济报;2011年

4 江波;心脏骤停的判断与急救[N];民族医药报;2009年

5 戴丹 整理;抓住“黄金四分钟”[N];医药经济报;2009年

6 韩树堂;心肺复苏ABC[N];北京日报;2000年

7 石月红;社区志愿者接受心肺复苏培训[N];大众科技报;2008年

8 记者 吴卫红 鲁东;心肺复苏尚有四道难题待解[N];健康报;2010年

9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 杨剑 曹丰;心肺复苏记住四个时间窗[N];健康时报;2010年

10 王小衡;切莫只顾倒水而延误心肺复苏[N];大众卫生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凤卿;肾上腺素在心肺复苏中的负面效应及低温对其干预的实验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0年

2 陈娣;H_2S对心肺复苏后脑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3 孙菁;山莨菪碱对心脏骤停大鼠复苏及内皮损伤干预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0年

4 张东;心脏骤停PR-MODS兔动物模型的建立和生脉注射液干预治疗的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5 申颖;窒息性心脏骤停心电变化特点及复苏疗效与应激激素变化的关系[D];广西医科大学;2009年

6 王大伟;开心胶囊预处理抗犬心肺复苏后心功能不全的机制及心肺复苏后中医证型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年

7 杨扬;山莨菪碱对心脏复苏大鼠心肌线粒体功能保护作用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0年

8 陈威;腺苷对心脏停搏后自主循环恢复影响的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6年

9 陈蒙华;小动物心脏骤停模型研制及影响复苏疗效相关因素的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06年

10 马宇洁;心肺复苏后大鼠脑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改变在脑损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陶兰亭;参附注射液对心肺复苏患者影响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2 耿守孟;心肺复苏家兔血中核因子-κB与多器官损伤程度相关性的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逄利;心肺复苏后大鼠炎症因子和细胞膜微粒的变化及意义探讨[D];吉林大学;2010年

4 曾绮娴;基本心肺复苏中冠状动脉血流灌注产生机制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5 陆亿;大鼠心肺复苏后血浆皮质醇与早期神经功能评分关系和硫酸镁干预作用的实验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1年

6 王金高;心肺复苏中血单核细胞核因子-κB动态变化与临床意义探讨[D];兰州大学;2006年

7 张怡;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家兔心肺复苏后心脏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8 董江宏;心肺复苏中肾上腺素对大鼠心肌损伤的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0年

9 吴健鹤;血管加压素在心肺复苏中的应用以及生命链落实情况分析[D];广西医科大学;2008年

10 李响;超短效β受体阻滞剂对兔复苏后心功能不全和B型脑钠肽作用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8516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yixuelunwen/18516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792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