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西医药论文 >

西医院校七年制临床专业学生对《中医学》教学模式评价

发布时间:2016-12-02 08:56

  本文关键词:西医院校七年制临床专业学生对《中医学》教学模式评价,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西医院校七年制临床专业学生对《中医学》教学模式评价 投稿:赖愾愿

 

 

关键词:中医学;教学形式;中医教育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3.12.044中图分类号:R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04(2013)12-0096-02《中医学》是我国西医院校的重要教学课程。…

关键词:名医经验;谢晶日;脾胃病;调畅气机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3.12.036中图分类号:R25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04(2013)12-0084-01谢晶日教授是黑龙江省中医内科(…

学生在进行初中化学的学习中,解题是学习中的重要内容,在学生解题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错误,例如审题出现错误、定义混淆、分析判断错误等情况,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且容易影响学生的解题思路的形成.本文对初中化学解题常见的错误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

 

  关键词:中医学;教学形式;中医教育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3.12.044
  中图分类号:R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12-0096-02
  《中医学》是我国西医院校的重要教学课程。西医高等院校开设《中医学》课程的目标是使西医学系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特点,理解不同医学体系对生命的认知差异,初步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开拓临床思维,丰富诊疗手段。我国西医院校开展《中医学》教学已经20余年,,但对其教学效果较少进行调查总结,尤其是有关学生对教学评估的研究更少。为此,笔者以临床专业七年制学生作为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以期对《中医学》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总结,为今后《中医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改进提供参考。
  1 评估内容
  2011-2012年,笔者选取首都医科大学2008级和2009级临床专业七年制学生120名,使用自制调查问卷进行学习《中医学》课程反馈调查。学生在课程结束后填写无记名的问卷调查表。内容包括“您学习《中医学》课程的最大收获是什么?”、“您对《中医学》理论授课和见习授课最不满意的地方是什么?”、“您对《中医学》今后的课程设置和授课方式有何建议?”等问题。要求学生进行认真思考后如实回答。120份问卷调查表全部收回。
  2 评估结果
  2.1 学习《中医学》的收获
  2.1.1 收获一般(大致了解) 55名(45.8%)学生认为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对中医有了一个整体、概念上的认识,大致了解了中医学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了解了中医学的主要特点和思维方式。认识到中医与西医属于不同体系,《中医学》的学习有助于开放思维。
  2.1.2 收获较大(深刻了解) 47名(39.2%)学生认为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对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有了较深的了解。认识到中医把人还原于自然中,是自然奥秘的体现;感受到中医学的文化精髓,学会了另一种医学思维;认为学习《中医学》对西医的学习有很多启发,并尝试在学习过程中寻找中西医的共通之处。
  2.1.3 收获很大(理论联系实际) 18名(15.0%)学生认为通过该课程的学习,系统学习了中医理论,学会了用辨证的方法看问题,并能将其应用于日常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可以联系到实际。
  2.2 对《中医学》教学方式的满意程度
  2.2.1 很不满意 19名(15.9%)的学生感到很不满意,认为理论课不够有趣,过于枯燥,缺少中药的见习。
  2.2.2 不太满意 79名(65.8%)的学生感到不太满意,认为理论课程太少,只学到了肤浅的知识,没能深入学习;见习时带教老师少,每组学生人数太多,动手实践的机会较少,不能很好地观察患者,缺少与患者交流的机会;见习时的患者不够多,带教老师对学生讲解有限。
  2.2.3 比较满意 22名(18.3%)的学生认为理论授课覆盖面广,理论课带教老师准备充分,讲解较为透彻。
  2.3 对《中医学》教学方式改进的建议
  基于目前《中医学》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学生们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①适当增加课时,将现行教材中文言文描述的内容用更浅显的语言加以解释,以方便准确理解;②理论授课时在课件内增加和丰富图片内容,以帮助记忆;③增加一些典型病例的讨论,以提高课堂的活跃性;④多讲解具体实用的知识,并采用更易理解的方式;⑤理论授课时不用太泛,应结合具体情况重点讲解;⑥增加见习课带教老师,以便学生能多参与临床实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⑦增加见习的形式,除门诊带教外,还可让学生参与中医会诊、病例讨论等;⑧增加中药见习次数,以真正掌握中药的性能;⑨中医与我国中华文化息息相关,讲课过程中可穿插介绍中医与中国文化的深厚联系。
  3 对教学模式调整的建议
  从上述学生的反馈意见可以看出,目前《中医学》教学模式存在较多问题,学生满意度不太高。由于现行西医院校课程设置的安排,《中医学》课时数很难增多,因此,如何调整和改进《中医学》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收获,是今后《中医学》教学改革的方向。
  3.1 增加带教老师
  中医学理论较为抽象,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失去学习兴趣。既往七年制临床专业学生的见习一般为8~10名学生配1名带教老师,学生动手机会较少。因此,增加带教老师可以增加学生接触患者的机会。建议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使学生参与中医门诊、中医病房会诊及参观中药房,以有效保证每个学生见习次数和学时,满足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
  3.2 改进教学模式
  学习风格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采用的习惯性学习方式和倾向。当教学策略与学生的学习风格相匹配时,会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熟悉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了解不同学习风格的优势与缺陷,因此,应根据其学习风格的特点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临床见习时,可根据科室带教师资情况,将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合理分组见习,使学生获得最大的收获。
  3.3 加强网站建设
  《中医学》作为首都医科大学的精品课程,首都医科大学的教学网站上提供了较多的中医药在线学习内容,今后应进一步丰富在线教学内容,建设多个学习模块,如教学课程、教学参考及中医科普等,加入适当的教学图片、图谱、动画及教学录像等资料。其中,教学课程模块包括教案、课件、复习题及重点讲解等,帮助学生掌握学习重点;教学参考模块包括课程相关的参考文献,可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触类旁通;中医科普模块包括基础知识、预防保健、中医入门等内容,可增加学生对中医的兴趣。另外,应开设讨论专区,为学生之间及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提供平台。
  3.4 密切结合临床
  尽量增加临床见习时间,使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临床。如让学生参与望、闻、问、切的中医辨证全过程,亲自与患者沟通交流,以锻炼其沟通能力和观察能力;另外,教师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提出问题,由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提出诊断和治疗方案,加强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通过对相似病例的比较,增强学生的思维辨别能力。
  3.5 充实中医文化教学
  在《中医学》教学中穿插介绍中医现代研究技术与方法,以及中医与西医的联系与区别,拓宽学生的科研思路,增加学生对中医的学习兴趣。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适当讲解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使学生理解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初步奠定学习传统文化的基础,帮助学生理解中医理论,掌握中医学的精髓。
  4 结语
  本研究通过调查首都医科大学七年制临床专业学生对《中医学》教学的意见和建议,针对性地提出了改进《中医学》课程教学模式的建议。笔者认为,通过多途径改进《中医学》教学模式,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增强临床信心,激发学生对中医药基础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收稿日期:2013-06-19)
  (修回日期:2013-06-26,编辑:梅智胜)

 

关键词:中医学;教学形式;中医教育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3.12.044中图分类号:R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04(2013)12-0096-02《中医学》是我国西医院校的重要教学课程。…

关键词:中医学;教学形式;中医教育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3.12.044中图分类号:R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04(2013)12-0096-02《中医学》是我国西医院校的重要教学课程。…

关键词:中医学;教学形式;中医教育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3.12.044中图分类号:R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04(2013)12-0096-02《中医学》是我国西医院校的重要教学课程。…

 

本文由第一文库网()首发,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 查看更多相关文档

 

免费下载文档:

 


  本文关键词:西医院校七年制临床专业学生对《中医学》教学模式评价,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870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yixuelunwen/1870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15c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