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西医药论文 >

A549细胞受照后诱导的树突状细胞的抗肿瘤免疫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10 21:16

  本文选题:肺癌 + 树突状细胞 ; 参考:《泰山医学院》2011年硕士论文


【摘要】:目的 肺癌作为全球范围内对人们健康威胁最大的肿瘤之一,辐射及化学药物诱导细胞死亡(包括细胞凋亡和坏死)是目前已十分明确的一种治疗癌症的重要手段。近年来,随着免疫学的发展,已有研究表明,以高温、射线等手段处理肿瘤细胞引起其死亡的同时,肿瘤细胞表面表达可以引起机体免疫攻击的蛋白分子,启动免疫系统从而引起抗肿瘤免疫反应。通过研究以辐射诱导的方法制备能被DC更好利用的肿瘤抗原,观察并评价射线是否具有增强DC诱导的特异性CTL的抗肿瘤作用,以明确射线诱导细胞死亡与免疫应答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及发生机制,为探索辐射联合生物治疗恶性肿瘤的新模式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 1、体外利用PBMC联合应用rhIL-4和rhGM-CSF培养树突状细胞DC,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型。 2、采用Annexin-V-FITC/PI法检测体外不同剂量X线照射后A549细胞凋亡率。 3、不同浓度的抗原冲击未成熟DC,加入TNF-α促使imDC成熟,成熟后DC诱导T细胞产生特异性杀伤作用杀伤肿瘤细胞。 4、不同方法体外杀伤肿瘤细胞。 5、采用ELISA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各实验组培养上清液中IL-12、IL-2、IFN-γ分泌水平。 结果 1、联合应用rhIL-4、rhGM-CSF与TNF-α。使用健康人外周血可诱导培养出成熟DC,细胞具有树突状细胞的典型形态,经流式检测证实获得的细胞为成熟DC。 2、A549细胞在一定照射剂量范围内,凋亡率随照射剂量的增加而升高。 3、采用不同浓度的抗原冲击未成熟DC,其成熟后诱导T细胞产生特异性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有所不同。DC与抗原浓度比为1:10-1时DC诱导的CTL作用最强(0.2446±0.0490, P0.01)。 4、辐射联合组与对照组、单纯照射组、无抗原组、冻融组相比可以更好的杀伤肿瘤细胞(p0.01)。 5、联合组培养上清液中IL-12、IL-2、IFN-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 结论 辐射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联合DC介导的免疫应答以清除肿瘤细胞的方法,能有效的激活免疫效应细胞发挥作用,诱导免疫调节分子表达等一系列反应,并创造适宜的抗肿瘤微环境,从而达到更确切的杀伤肿瘤的效果,成为治疗肺癌的一条新途径。
[Abstract]:Purpose Lung cancer is one of the most dangerous tumors in the world. Radiation and chemotherapy-induced cell death (including apoptosis and necrosis) is an important method to treat cancer.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mmunology, it has been shown that when tumor cells die due to high temperature and radiation, the tumor cells express protein molecules that can cause immune attack. Activate the immune system to trigger an anti-tumor immune response. By studying the method of radiation-induced preparation of tumor antigens which can be used better by DC, we observed and evaluated whether the radiation enhanced the anti-tumor effect of specific CTL induced by DC. In order to clarify the interaction process and mechanism between radiation-induced cell death and immune response, it provides experimental basis for exploring a new mode of radiation combined with biological therapy for malignant tumors. Method 1. Dendritic cells were cultured by PBMC combined with rhIL-4 and rhGM-CSF in vitro, and the phenotypes were detected by flow cytometry. 2. Annexin-V-FITC/PI assay was used to detect the apoptosis rate of A549 cells after different doses of X-ray irradiation in vitro. (3) imDC maturation was induced by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antigens, and T cells were induced to kill tumor cells by DC. 4. Different methods of killing tumor cells in vitro. 5. ELISA 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 was used to detect the level of IL-12 and IL-2 IFN- 纬 in the supernatant of each experimental group. Result 1. RhIL-4 rhGM-CSF combined with TNF- 伪. Mature DCs can be induced by using healthy human peripheral blood. The cells have typical morphology of dendritic cells, and the cells obtained by flow cytometry are mature DCs. 2 the apoptosis rate of A549 cells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irradiation dose. 3. When different concentration of antigen was used to shock immature DCs, the ability of inducing T cells to produce specific cytotoxicity to tumor cells was different after maturation. When the ratio of DC to antigen concentration was 1: 10-1, DC could induce the strongest CTL effect (0.2446 卤0.0490, P 0.01). 4, radiation combined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irradiation group, no antigen group, freeze-thaw group can kill tumor cells better than p0.01. 5. The levels of IL-12 and IL-2 IFN- 纬 in the culture supernatant of the combined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 0.01). Conclusion Radiation induced apoptosis of tumor cells combined with immune response mediated by DC to clear tumor cells can effectively activate immune effector cells and induce a series of responses such as immunomodulatory molecule expression. It is a new way to treat lung cancer by creating appropriate antitumor microenvironment so as to achieve more accurate effect of killing tumor.
【学位授予单位】:泰山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R3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小云;姬云丽;杨美荣;聂影;桂金秋;刘亚威;李福娟;;妊娠特异性糖蛋白对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J];热带医学杂志;2011年06期

2 刘爱平;杨瑜;张晓燕;;不同亚型树突状细胞与HIV-1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1年09期

3 陈新年;孔评石;夏惠;;间日疟原虫可溶性抗原对树突状细胞成熟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年12期

4 黄红艳;王营;陈复兴;刘军权;周忠海;张娟;;姜黄素诱导的免疫耐受性人树突状细胞的研究[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1年07期

5 王琦;曾学军;;树突状细胞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研究进展[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1年08期

6 许惠惠;阮嫣峗;颜卫华;林爱芬;;HLA-G诱导DC细胞在免疫耐受机制中的研究进展[J];生命科学;2011年08期

7 杨文博;赵X;;树突状细胞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1年15期

8 符雪莲;;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对小鼠树突状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研究分析[J];吉林医学;2011年21期

9 陈环球;姚宇锋;赖娅娜;郑苏文;;恶性黑色素瘤术后自体DC疫苗辅助治疗的临床疗效[J];江苏医药;2011年14期

10 姜晓峰;郭大伟;崔哲铭;朱磊;孙文郁;林琳;唐裕福;王学范;梁健;;阻断CD40-CD40配体共刺激信号诱导的移植免疫耐受对树突状细胞的影响[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1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修恒;;小鼠骨髓源性不同成熟度树突状细胞培养鉴定[A];第十七届全国泌尿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2 张庆红;胡玉珍;吕顺艳;钟延清;;雌激素影响大鼠树突状细胞的分化、成熟和功能[A];中国生理学会第六届全国青年生理学工作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3年

3 郭大伟;梁健;姜晓峰;王学范;魏云涛;姜洪磊;;GPC3基因转染的树突状细胞诱导抗肝癌HepG2细胞杀伤作用的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肝癌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4 张新华;钟翠平;顾云娣;顾晓;范强;王国强;周播江;;TGF-β1基因转染树突状细胞增强移植心脏耐受性并降低Fractalkine的表达[A];解剖学杂志——中国解剖学会2002年年会文摘汇编[C];2002年

5 于益芝;刘书逊;王文雅;张明徽;郭振红;徐红梅;齐润姿;安华章;曹雪涛;;TRAIL在树突状细胞杀伤活化T细胞中的作用[A];中国免疫学会第四届学术大会会议议程及论文摘要集[C];2002年

6 尤长宣;罗荣城;张军一;苏瑾;廖旺军;郑航;Paul L Hermonat;;基因转移制备树突状细胞的实验研究[A];第一届中国肿瘤靶向治疗技术大会论文集[C];2003年

7 葛长勇;李鸿钧;孙茂盛;冯婷婷;靳昌忠;姚航平;吴南屏;;灭活SV40致敏的猴树突状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研究[A];2008年浙江省感染病、肝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8 葛长勇;李鸿钧;谢天宏;张光明;易山;孙茂盛;吴南屏;;恒河猴树突状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艾滋病、病毒性丙型肝炎暨全国热带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9 张尧;靳风烁;兰卫华;李彦峰;张克勤;吴刚;叶锦;;联合应用塞莱西布和CpG-ODN对树突状细胞功能的影响[A];第十五届全国泌尿外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10 夏强;刘卫彬;陈振光;张莹;黄如训;;胸腺成熟树突状细胞与重症肌无力发生的相关性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章静波;干细胞研究新动向[N];健康报;2009年

2 王雪飞;树突状细胞“面目”更清晰[N];健康报;2004年

3 记者 白毅;间充质干细胞可促进成熟树突状细胞增殖分化[N];中国医药报;2009年

4 刘伯宁;乔布斯的错误与斯坦曼的自我试验[N];南方周末;2011年

5 方彤;树突状细胞瘤苗新进展[N];健康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沈湫莎;这一次,诺奖会不会颁给逝者[N];文汇报;2011年

7 张献怀;树突状细胞疗法治疗恶性黑色素瘤[N];中国医药报;2004年

8 记者 毛黎;美发现一种“超级”形态酶[N];科技日报;2006年

9 杨淑娟;美研究出新型丙型肝炎疫苗[N];中国医药报;2006年

10 ;慢性HBV感染使树突状细胞功能受损[N];中国医药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雷明盛;茶氨酸刺激树突状细胞调节T淋巴细胞抑制肺腺癌细胞生长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2 潘建平;γ-干扰素对树突状细胞分化和功能成熟的调控及其基因修饰的树突状细胞抗肿瘤免疫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3 朱伟国;PPAR-γ激动剂吡格列酮抑制血管紧张素Ⅱ诱导树突状细胞免疫激活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4 王正昕;肿瘤微环境中浸润性树突状细胞的表型和免疫学功能的研究及其临床意义[D];第二军医大学;2000年

5 周向阳;新型热休克蛋白HSP-DC激活树突状细胞及其佐剂效应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3年

6 赵鸿;未成熟树突状细胞联合骨髓移植诱导大鼠异体肾移植免疫耐受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7 陈玉丙;树突状细胞抗原负载及MAGE-3 DNA瘤苗研制[D];吉林大学;2004年

8 王宏伟;肺间质树突状细胞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中的免疫激活与免疫耐受作用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0年

9 赵毅;青藤碱对RA患者树突状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7年

10 刘海波;Fas信号激活树突状细胞炎性复合体形成的生物学意义与分子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鸣宇;黑色素瘤基因(MAGE-1)相关肽负载树突状细胞对肝癌细胞杀伤作用的实验研究[D];苏州大学;2003年

2 茹颖;树突状细胞在IgA肾病和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制中的作用[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3 孟冬梅;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的诱导及功能研究[D];青岛大学;2003年

4 梁军利;IFN-β1a对多发性硬化树突状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影响的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0年

5 黄祺琦;耐受性树突状细胞来源的exosome治疗小鼠免疫介导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实验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6 初晓霞;淋巴瘤树突状细胞的表达与临床分期、恶性度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D];青岛大学;2002年

7 刘丽燕;MyD88在OK-432诱导树突状细胞成熟中的作用[D];福建医科大学;2010年

8 孟松;IL-10处理的树突状细胞分泌的exosomes对实验性大鼠肠炎的治疗作用[D];南京医科大学;2010年

9 王茜;调节性树突状细胞对CD8~+T细胞的负向调节作用[D];泰山医学院;2010年

10 郭佳;TLR配体诱导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获得产生全反式维甲酸的能力[D];浙江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8709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yixuelunwen/18709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8b1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