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西医药论文 >

白念珠菌形态转换及其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发布时间:2018-06-13 05:54

  本文选题:白念珠菌 + 形态转换 ; 参考:《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2016年09期


【摘要】:白念珠菌是人体内正常的共生微生物,也是最常见的机会性致病真菌。该菌最重要的生物学特征是其形态的多样性,不同形态细胞之间可频繁地相互转换。这种形态的可塑性与白念珠菌在宿主体内的定植能力、侵染性以及有性生殖等方面均有密切关系,也是该菌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策略。酵母 菌丝相和white-opaque形态转换是白念珠菌中两种典型形态转换系统。宿主相关的环境因子和白念珠菌内源基因共同参与这些形态转换的调控。该文将综述近年来白念珠菌形态转换及其调控机制方面的进展,重点介绍参与菌丝发育和white-opaque形态转换的关键因子和调控通路。
[Abstract]:Candida albicans is a normal symbiotic microorganism and the most common opportunistic fungus. The most important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 of this bacterium is the diversity of its morphology. The plasticity of this form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olonization ability, infectivity and sexual reproduction of Candida albicans in the host, and it is also the adaptation strategy of Candida albicans to the changes of external environment. The morphological transformation of yeast mycelium and white-opaque are two typical morphological transformation systems in Candida albicans. Host-related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Candida albicans endogenous genes are involved in the regulation of these morphological changes. In this paper, the recent advances in morphological transformation and regulatory mechanisms of Candida albicans are reviewed, with emphasis on the key factors and regulatory pathways involved in hyphal development and white-opaque morphological transformation.
【作者单位】: 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贵州省优秀科技教育人才省长专项资金项目(批准号:[2011]28号)资助的课题~~
【分类号】:R379.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为国;黄敏;;白念珠菌粘附上皮细胞的机制[J];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2002年02期

2 冯文莉;王艳青;奚志琴;杨静;张润梅;冀英;吴媛;贾晓强;;非白念珠菌和白念珠菌感染危险因素的对比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1年17期

3 谭宏月;陈丽华;皇幼明;钟彬;顾军;温海;;白念珠菌基因敲除技术的研究进展[J];中国真菌学杂志;2012年06期

4 赵敬军;;白念珠菌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的研究近况[J];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2000年02期

5 牛云彤,李少平;白念珠菌毒力因子研究进展[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0年01期

6 王鲁,刁庆春,蒋戈,刘荣卿,钟白玉;白念珠菌保护性单抗的研究[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1年05期

7 邵先安;;淋巴细胞对白念珠菌的粘附[J];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2002年04期

8 张军民,王汉平,鲁长明,席丽艳,曾凡钦;白念珠菌基因微卫星多态性与分型探讨[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2年01期

9 苑天红,王明永,吴升伟,吴承龙;小鼠腹腔吞噬细胞对二相性白念珠菌的吞噬研究[J];贵阳医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10 苑天红,王明永,吴升伟,吴承龙;甘露糖在介导二相性白念珠菌粘附中的重要作用[J];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2004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冬云;谭升顺;马慧群;马韵琴;陈庆秀;;白念珠菌的毒力研究——分泌性酸性蛋白酶活力的测定[A];2001年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2 满旭;王惠平;;白念珠菌转录因子编码基因表达与氟康唑耐药的关系[A];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2年

3 黄广华;;白念珠菌有性生殖、形态发生及毒性的进化[A];中国菌物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王慧;徐宁;喻其林;程欣欣;邢来君;李明春;;钙细胞存活途径与白念珠菌的致病性[A];中国菌物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郭仁勇;;白念珠菌聚苯乙烯黏附增强基因1的研究进展[A];2008年浙江省检验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6 ;线粒体功能在不同环境对白念珠菌生存及代谢的影响[A];2012年中国菌物学会学术年会会议摘要[C];2012年

7 周万青;沈瀚;张之烽;张葵;;白念珠菌临床分离调查及基因分型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8 景伟芳;王惠平;;白念珠菌对唑类药物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陈雪蓉;;白念珠菌毒力因子的研究进展[A];湖北省性学会第二届第二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黄元兰;胡志德;孙懿;邓安梅;;颗粒溶素对白念珠菌感染宿主能力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全国临床检验实验室管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搏;白念珠菌甘露多糖疫苗评价及白念珠菌侵入人内皮和上皮细胞动态观察[D];第二军医大学;2015年

2 刘泽虎;白念珠菌形态、胞壁多糖的结构及其免疫学活性的相关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9年

3 唐宁枫;白念珠菌烯醇化酶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0年

4 王乐;小鼠口腔阴道双部位白念珠菌感染模型的构建及不同部位来源白念珠菌的毒力差异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4年

5 徐铮;白念珠菌基因芯片的制备和应用及两个新基因的克隆和功能鉴定[D];第二军医大学;2005年

6 李岷;念珠菌胞壁葡聚糖某些结构、活性及分类鉴定意义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9年

7 廖俊;1.β-[1,2]-寡聚甘露糖肽化合物的合成及白念珠菌疫苗的免疫活性研究2.新型氮唑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抗真菌活性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3年

8 曹颖瑛;白念珠菌生物被膜形成相关基因的功能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5年

9 杜m[;白念珠菌Ofi1及铁离子渗透酶的功能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10 贾健辉;白念珠菌IPF7817基因的生物学功能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冰;白念珠菌Sac1蛋白的鉴定及其功能的研究[D];南开大学;2015年

2 刘乐;不同培养条件对白念珠菌芽管形成的影响[D];兰州大学;2008年

3 阎澜;白念珠菌耐药株的蛋白质组与基因表达谱分析及差异蛋白质与差异基因的识别鉴定[D];第二军医大学;2006年

4 秦晓峰;白念珠菌临床株耐药基因表达与氟康唑耐药的关系[D];第二军医大学;2006年

5 钟毅;白念珠菌苹果酸脱氢酶的结构及功能初步研究[D];中山大学;2012年

6 张蕾;紫外线对白念珠菌生长的影响[D];福建医科大学;2012年

7 郭雅莉;白念珠菌多位点序列分型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2年

8 满旭;白念珠菌锌簇转录因子编码基因表达与氟康唑耐药的关系[D];天津医科大学;2013年

9 李蕾;白念珠菌天冬氨酸蛋白酶2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原核表达[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9年

10 朱春香;逆转座子激活对白念珠菌适应性形成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0129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yixuelunwen/20129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bfe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