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西医药论文 >

运用iPS技术来建立非整倍体疾病模型

发布时间:2018-06-15 02:38

  本文选题:Turner疾病 + 8三体 ; 参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摘要】:人类很多种疾病都拥有一个共同的早期发育过程,有的疾病症状在儿童时期表现出来,有的疾病的症状是在成年中表现出来。非整倍体疾病是一大类疾病,这些疾病对个人,家庭以及社会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这一类疾病主要是在染色体水平上发生了变化,有的疾病是多了一条三色体,有的疾病是少了一条染色体,有的疾病是镶嵌性的,也就是个体的细胞中有的是正常的核型,也有异常的核型。非整倍体是一类早期发育相关的疾病,对患有这种疾病的个体,无论在出生前或者是出生后,都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重者导致个体在很早的时期就会死亡,甚至都不会有个体的产生,轻者会在以后的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临床症状表现。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非整倍体疾病的个体会发生胎儿的流产呢,研究这些非整倍体疾病的基因表达水平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因为我们可以通过了解基因表达水平的差异,来判断是什么基因导致了这些疾病个体发育的异常,同样也为以后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我们本实验的目的,通过利用iPS技术来建立这些非整倍体疾病模型的细胞系,来增加我们对这些非整倍体疾病的了解。我们通过体外重编程诱导了3个Turner病人的iPS细胞系,一个8三体的iPS细胞系,一个13三体的iPS细胞系,一个部分11和22三体的iPS细胞系.重编程的非整倍体疾病iPS细胞系,维持了供体细胞的异常核型,通过一系列的多能性鉴定,显示这些非整倍体疾病的iPS在功能上和胚胎干细胞很相似,可以自我更新,同样也具有分化成三个胚层的能力。对于Turner疾病的iPSCs,我们进行了更深入研究,包括整个基因组转录水平的比较,体外定向分化成三个胚层能力的研究,以及通过胚胎小体来研究胎盘基因表达的差异。通过这些实验得到的结果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初步的结论,对于Turner疾病的个体,在早期的胚胎发育过程中,是由于胎盘发育的异常导致的胎儿流产,并不是在特定组织分化能力上出现的问题。
[Abstract]:Many human diseases share a common early development process, some of which are manifested in childhood and others in adulthood. Aneuploidy is a class of diseases that have a great impact on individuals, families and society. This kind of disease mainly changes at the chromosome level, some diseases are more than one trichrome, some diseases are missing one chromosome, some diseases are mosaic, that is, some of the individual cells have normal karyotype. There are also abnormal karyotypes. Aneuploidy is a kind of disease associated with early development that can have disastrous consequences for individuals with this disease, both before and after birth, causing individuals to die at an early age. There will not even be individuals, and the lighter will have a variety of clinical symptoms in later life. What causes these aneuploidy diseases to cause fetal abortion, so it's important to study the level of gene expression in these aneuploidy diseases. By understanding the differences in gene expression levels, we can determine which genes cause the abnormal development of these diseases, and also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future clinical treatment. Our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establish the cell lines of these aneuploidy disease models by using iPS technique to increase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se aneuploidy diseases. We induced 3 Turner patient iPS cell lines, an 8 trisomy iPS cell line, a 13 trisomy iPS cell line and a partial 11 and 22 trisomy iPS cell line by in vitro reprogramming. The reprogrammed iPS cell lines with aneuploidy maintain the abnormal karyotype of donor cells, and a series of pluripotent identification shows that the iPS of these aneuploidy diseases are functionally similar to embryonic stem cells and can be self-renewing. It also has the ability to differentiate into three layers. For Turner's disease iPSCs, we have carried out further research, including the comparison of the transcription level of the whole genome, the ability to differentiate into three embryo layers in vitro, and the difference of placental gene expression through embryosome. By analyzing the results of these experiments, we can draw a preliminary conclusion that in individuals with Turner's disease, in the early stages of embryonic development, it is due to abnormal placental development that causes the abortion of the fetus. It is not a question of the ability of a particular organization to differentiate.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R-33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应雄;翁亚光;张湘蜀;郑增淳;;高育龄妇女染色体着丝粒点研究[J];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1990年03期

2 张兴荣;;结直肠癌旁表面上皮的异常DNA倍体和增殖类型[J];国际肿瘤学杂志;1991年02期

3 朱人敏;王年吉;;大肠重度不典型增生的显微分光光度术研究[J];医学研究生学报;1991年02期

4 马国建,薛开先,吴建中;培养人淋巴细胞微核测试法检测非整倍体诱变剂的研究[J];癌变畸变突变;1997年04期

5 吴建中,薛开先,马国建;改良的人淋巴细胞微核试验检测非整倍体诱发剂的研究[J];癌变畸变突变;1997年04期

6 焦海燕,杜婧,彭亮,墙克信,陈银涛;非整倍体患者及其双亲染色体动粒结构的相关性研究[J];宁夏医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7 孙继才;;中心体异常与膀胱癌关系的研究进展[J];现代诊断与治疗;2007年03期

8 赵竞;刘睿智;;生精过程中减数分裂异常机制研究进展[J];生殖与避孕;2007年08期

9 江雨;王文博;吴琦嫦;周裕林;;MLPA技术在快速检测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中的应用[J];中国妇幼保健;2009年19期

10 张莉;宋奉侠;冯光;杨晓君;;妊娠中期产前诊断胎儿47,XYY/46,XY异常核型[J];中国妇幼保健;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邢彩虹;Marchetti Francesco;李桂兰;Weldon Rosana H;Kurtovich Elaine;Young Suzanne;Schmid Thomas E;张罗平;Rappaport Stephen;Waidyanatha Suramya;Wyrobek Andrew J;Eskenazi Brenda;;低剂量苯暴露与接苯工人精子非整倍体相关[A];中国毒理学会第三届中青年学者科技论坛暨2011年全国前列腺药理毒理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许杜意;葛红;黄善武;邓光华;李秋香;王甜甜;葛维亚;;~(60)Co-γ辐射处理培育非整倍体月季新品种[A];中国园艺学会十届二次理事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许川一;;中孕期胎儿鼻骨测量联合血清学对非整倍体筛查的研究报告[A];2011年浙江省超声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4 史庆华;;非整倍体卵子的发生机制[A];第一届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中国动物学会生殖生物学分会联合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5 孙斐;;卵子发生异常的遗传基础[A];全国第七届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术会议论文及摘要集[C];2007年

6 孙玉强;张献龙;;棉花四倍体栽培种和二倍体野生棉原生质体融合产生非整倍体[A];湖北省遗传学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7 唐祈林;荣廷昭;;玉米×四倍体多年生玉米杂种F_2非整倍体的研究[A];中国草学会牧草育种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汪旭;;多色荧光原位杂交检测小鼠精子非整倍体[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9 史庆华;;非整倍体肿瘤细胞发生途径的研究[A];第六次全国医学遗传学学术会议文摘汇编[C];2005年

10 周大文;管翌华;许淼;颜景斌;盛敏;黄英;曾凡一;任兆瑞;廖世秀;王应太;;Array-MLPA在常见染色体非整倍体遗传病检测中的应用[A];遗传学进步与人口健康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白毅;中美学者发现癌细胞可能起源途径[N];中国医药报;2005年

2 曹丽君;年轻女性卵子可能也存在缺陷[N];医药经济报;2005年

3 代群;癌细胞何来,中美学者有重大发现[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4 张中桥;益胃冲剂能逆转胃黏膜癌前病变[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5 张中桥;陕西益胃中药能逆转胃黏膜癌前病变[N];中国医药报;2005年

6 记者 陈敬农 通讯员 胡胜友;中美学者合作追溯致癌染色体起源新线索[N];科技日报;2005年

7 ;年长易致精子变异 小心后代患上侏儒症[N];中国妇女报;2006年

8 河南睢县高级中学 傅忠保;关于人类遗传病及其预防[N];学知报;2011年

9 吴志军 沈基飞;我科学家发现肿瘤细胞调控关键因子和新机制[N];科技日报;2011年

10 吴志军 沈基飞;我国发现肿瘤细胞调控的关键因子[N];中国医药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巩宁;牡蛎非整倍体的制备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3年

2 金海霞;显微穿刺纠正人类三原核合子后胚胎发育潜能及非整倍体研究[D];郑州大学;2013年

3 夏彦恺;氨基甲酸酯和拟除虫菊酯农药暴露的男性生殖毒性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7年

4 易启毅;p53调控四倍体细胞命运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5 张丰;癌变机理新假说及其初步验证[D];第四军医大学;2005年

6 陈佩度;染色体分带和非整倍体技术在小麦细胞遗传研究中的综合运用[D];南京农业大学;1988年

7 唐祈林;玉蜀黍属基因组构成及玉米新种质创制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3年

8 王玉;比较基因组杂交在畸形胎儿非整倍体检测及产前诊断中的应用[D];山东大学;2007年

9 冯玲;卵母细胞非整倍体发生机制的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10 王亚男;长春花碱和秋水酰胺诱导TK基因突变的比较研究及两类突变集落机制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鲁琳琳;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在植入前胚胎非整倍体筛查中的应用[D];天津医科大学;2012年

2 王贤明;运用iPS技术来建立非整倍体疾病模型[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3 吴芳;FISH在植入前胚胎非整倍体分析中的应用[D];天津医科大学;2012年

4 闫惠娜;探讨染色体Cd结构及CENP变化与非整倍体形成的关系[D];山西医科大学;2012年

5 和智君;几种化合物诱发非整倍体的机制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0年

6 邓璐;基于MLPA基础上的实时荧光定量PCR快速分子诊断胎儿非整倍体技术的建立[D];广州医学院;2011年

7 李恬;人类X染色体着丝粒区α卫星DNA变异与非整倍体关系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4年

8 宋北剑;高育龄妇女体外受精冻融胚胎非整倍体检测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9 曾小莹;芥菜型油菜—诸葛菜属间非整倍体的细胞遗传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3年

10 郭英华;大白菜部分非整倍体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0202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yixuelunwen/20202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bf5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