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环境病原真菌——新生隐球菌的社会行为
[Abstract]:Human pathogenic fungi represent an important group of pathogenic microorganisms, which mainly infect immunodeficient, damaged and suppressed patients, resulting in a high mortality rate. Most of the human pathogenic fungi belong to environmental pathogenic microorganisms. They have no long-term common evolutionary history and close symbiotic relationship with human hosts. These fungi are called environmental pathogenic fungi. Cryptococcus neoformans (Cryptococcus neoformans), a model species of environmental fungi, kills about 600000 people every year. Similar to other environmental pathogenic fungi, its pathogenicity is not driven by host factors, but derived from its excellent adaptability to habitat stress. In recent years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colony or social behavior may be a key environmental adaptation strategy widely involved in Cryptococcus neoformans infection drug resistance and sexual reproduction process. In this paper, taking Cryptococcus neoformans as an example, we summarize the population or social regulation methods for biofilm and biofilm-like communities, and put forward some thoughts on its research prospect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s.31570138,31501008) 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项目(No.QYZDB-SSW-SSMC040)资助~~
【分类号】:R379.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桑红,廖万清,陈江汉,温海;新生隐球菌白化突变分子机制的初步研究[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1年02期
2 冯晓博;姚志荣;;新生隐球菌交配与致病性的关系[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08年02期
3 孔庆涛;桑红;;新生隐球菌氧传感途径的研究进展[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3年10期
4 张宏,黄谷良,林特夫,张元和,张世馥,吴绍熙;新生隐球菌L型致病性的实验研究[J];中华皮肤科杂志;1995年03期
5 吴绍熙,郭宁如,刘维达,李安生,张宏,沈永年,吕桂霞;新生隐球菌的生态学、流行病学、分子生物学及临床研究[J];真菌学报;1996年02期
6 沈永年;墨西哥城鸟粪、水果和蔬菜中分离的新生隐球菌及其变种[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1996年03期
7 顾菊林;新生隐球菌的基因结构分析[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1996年04期
8 唐宁枫;用表达的序列标记制备染色体特异性探针以分离新生隐球菌[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1998年03期
9 唐宁枫;新生隐球菌和肺泡巨噬细胞间的相互作用[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1998年05期
10 马廉兰;新生隐球菌形态学实验方法的改进[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元杰;温海;徐红;黄欣;赵瑾;;新生隐球菌与角质形成细胞的体外相互作用[A];2006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2 邹先彪;廖万清;温海;吴建华;仇芸;;新生隐球菌基因组DNA不同油提方法的比较[A];2003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3 席丽艳;鲁长明;龙泽香代子;福岛和贵;;20株新生隐球菌生物学特性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赵卓;廖万清;;新生隐球菌多糖荚膜的动态学研究进展[A];2007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医学真菌学术会议暨医学真菌实验室研究技术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7年
5 赵亮;陈玉如;王梅竹;金方;顾桉菁;牟丽丽;罗红梅;康颖倩;;新生隐球菌格鲁比变种微进化表型变异菌株的研究[A];2012年中国菌物学会学术年会会议摘要[C];2012年
6 赵亮;唐秀文;康颖倩;罗红梅;金方;王梅竹;陈玉如;;贵州贵阳及广西柳州地区新生隐球菌临床株微卫星基因分型对比研究[A];2012年中国菌物学会学术年会会议摘要[C];2012年
7 邹先彪;廖万清;温海;吴建华;仇芸;;新生隐球菌线粒体DNA的快速抽提和电镜观察[A];2001年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8 曹瑞华;温海;洪微;徐红;;新生隐球菌磷脂酶的初步研究[A];2002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9 康颖倩;陈玉如;赵亮;王梅竹;金方;顾桉菁;牟丽丽;罗红梅;;新生隐球菌格鲁比变种毒力差异基因型菌株之间的部分毒力相关基因分析[A];2012年中国菌物学会学术年会会议摘要[C];2012年
10 陈玉如;赵亮;金方;牟丽丽;刘涛华;吕倩;王颜颜;康颖倩;;新生隐球菌毒力相关基因的重测序筛选及基因敲除实验研究[A];中国菌物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2014年学术年会)暨贵州省食用菌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会议摘要[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记者 王小龙;新生隐球菌自我保护机制揭开[N];科技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邹先彪;新生隐球菌分子生物学分类方法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1年
2 张超;新生隐球菌外分泌蛋白致病机制及新型药物抗真菌作用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6年
3 桑军军;丝氨酸蛋白酶在新生隐球菌感染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6年
4 潘炜华;新生隐球菌分子重组操作系统的建立及其荚膜相关基因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0年
5 郭秀军;新生隐球菌荚膜相关基因的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3年
6 陈裕充;巨噬细胞对新生隐球菌活力和基因表达的影响[D];第二军医大学;2004年
7 侯幼红;药物和化学试剂对致病酵母细胞表面疏水性和粘附性的影响[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4年
8 方伟;去泛素化酶对新生隐球菌生长与毒力的多效性调控及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2年
9 赵志宇;新生隐球菌荚膜相关基因CAP10调控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5年
10 徐赤宇;丝氨酸蛋白酶介导隐球酵母细胞穿越血脑屏障机制及其对中枢神经系统作用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傅美芹;荚膜透明质酸在新生隐球菌跨肺泡—毛细血管屏障过程中的作用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2年
2 张蕾;PPP1R26-AS1调控单核细胞抗新生隐球菌免疫应答及其疾病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6年
3 曹艳云;不同新生隐球菌菌株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的初步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6年
4 孔庆涛;氧含量对新生隐球菌形态学及毒力因子影响的初步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5 林丽娜;80株中国大陆新生隐球菌环境株表型和分子特征的初步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3年
6 贾红玲;新生隐球菌生物膜外分泌蛋白初步分析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2年
7 李宗辉;低氧对新生隐球菌生物膜影响的初步研究[D];南京大学;2015年
8 黄生军;新生隐球菌荚膜多糖血清型D的合成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3年
9 曹瑞华;新生隐球菌胞外磷脂酶检测及其抑制剂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2年
10 陈裕充;热休克反应在新生隐球菌致病中的作用[D];第二军医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21751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yixuelunwen/2175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