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西医药论文 >

豚鼠皮肤瘙痒动物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发布时间:2018-08-23 09:52
【摘要】:目的通过星点设计-效应平面法优化组胺和4-氨基吡啶(4-AP)联用建模的剂量,旨在建立一种新型的豚鼠瘙痒动物模型。方法用星点设计安排实验,各组分别在脱毛部位皮下注射0.5 m L不同致痒剂,记录豚鼠30 min内的搔抓潜伏期和搔抓次数,用综合评分法筛选最佳致痒组方。通过观察豚鼠的行为学变化和测定血液中的组胺和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的含量对豚鼠模型进行评价。结果行为学实验发现,联合组在30 min内搔抓次数比组胺组和4-AP组均显著增多(P0.01),搔抓潜伏期显著缩短(P0.01)。4-AP组在30 min内搔抓次数比组胺组显著增多(P0.01)。与对照组相比,联合组、组胺组豚鼠血清的组胺浓度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但联合组升高程度低于组胺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组胺组、4-AP组和联合组的血清IL-6浓度均有显著的升高(P0.01或P0.05),且联合组明显高于组胺组和4-AP组。病理学检查显示,各模型组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炎细胞增殖,其中联合组的反应更为明显。结论本试验中优化组方(联合组)模型容易实现并且有良好的重复性。
[Abstract]:Objective to optimize the dose of histamine and 4-aminopyridine (4-AP) by star design-effect plane method in order to establish a new guinea pig pruritus model. Methods the experiment was arranged by star design. Each group was subcutaneously injected with 0.5 mL different itching agents. The latency and times of scratching of guinea pigs within 30 min were recorded, and the best itching prescription was selected by comprehensive scoring method. The guinea pig model was evaluated by observing the behavioral changes of guinea pigs and determining the contents of histamine and interleukin-6 (IL-6) in blood. Results Behavioral experiments showed that the number of scratches in the combined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histamine group and 4-AP group (P0.01), and the latency of scratching in the combined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that in the histamine group within 30 min (P0.01).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serum histamine concentration in the histamine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histamine group (P0.05 or P0.01), but the histamine level in the combined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histamine group (P0.05). The serum IL-6 concentration in histamine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histamine group and combined group (P0.01 or P0.05), and the level of serum IL-6 in combined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histamine group and 4-AP group.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showed that different degree of inflammatory cell proliferation appeared in each model group, and the reaction of combined group was more obvious. Conclusion the optimized formula (combined group) model is easy to be realized and has good repeatability.
【作者单位】: 重庆市中药研究院实验动物研究所;
【基金】:重庆市科技项目(No.2015cstc-jbky-01907,cstc2015shmszx10010)
【分类号】:R-332;R758.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永峰,张皙;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和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动物模型[J];眼科研究;2000年01期

2 徐远达,萧正伦,罗炜,黄海鹭;新建一种早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动物模型[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0年03期

3 富琦,陈信义;建立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新思路[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3年09期

4 董晓华,张丹参,武海霞;衰老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及评价[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5 彭鹏,杜秀平;肺癌动物模型的制作概况[J];徐州医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6 彭炳蔚,任连坤,吴立文;癫沲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5年10期

7 焦东亮;倪秀石;;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动物模型[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5年10期

8 王斌;武汉;刘恒;;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动物模型在中医科研中的应用[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9 李才锐,姜德咏;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动物模型[J];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2005年01期

10 刘稳;高志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动物模型[J];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白跃宏;沈晓艳;曹曼林;;慢性骨筋膜室综合征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实验研究[A];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第七届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曹敬丽;黄红云;;痴呆动物模型[A];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四届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3 魏玮;;证候动物模型述评[A];中医药中青年科技创新与成果展示论坛论文集[C];2009年

4 崔轶凡;王庆国;;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对中医药研究的意义及建模方法新思路[A];仲景医学求真(续三)[C];2009年

5 魏玮;;证候动物模型述评[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3)[C];2009年

6 徐国会;励建安;王彤;周士枋;;慢性冠状动脉狭窄及侧枝循环的动物模型[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三届中国康复医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1年

7 胡连生;李忠卓;刘海军;张铁民;;肝火上扰型耳聋动物模型的实验初探[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成立2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C];2001年

8 苗明三;方晓艳;孙艳红;;气血双虚动物模型的复制[A];首届中国中医药实验动物科技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2年

9 秦任甲;;高黏滞动物模型[A];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10 张如意;艾厚喜;叶翠飞;李林;;拟抽动动物模型的建立及评价[A];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第六届学术会议暨学会成立十周年庆祝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记者 衣晓峰 通讯员 吴丹;新血管内膜增生动物模型研制成功[N];健康报;2013年

2 记者 谭欣;创新建立中医证候动物模型[N];中国中医药报;2013年

3 赵琰 屈会化 王庆国;建立病证结合理想模型的新思路[N];中国医药报;2006年

4 通讯员 朱丹萍 记者 王丹;世界首例ROSA26基因打靶猪模型诞生[N];健康报;2014年

5 罗刚 吴志军;非典科研攻关存在制约因素[N];健康报;2003年

6 记者 白毅;渐冻人症转基因猪模型建立[N];中国医药报;2014年

7 记者 白毅;宿主可产生细菌毒素样蛋白清除微生物感染[N];中国医药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玉芝;玉屏银屑方对湿热证型银屑病动物模型免疫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3年

2 柴亮;自身免疫性内耳病动物模型的建立和凋亡及其相关蛋白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内耳病的表达[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3年

3 朱峰;炎症性肠病免疫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其发病机制和药物治疗的探讨[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7年

4 成俊;腰椎融合动物模型的建立及生物力学实验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5 隰建成;椎间盘源性下腰痛动物模型的建立及行为学观察[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6年

6 姜伟洲;基于中医理论的肺阴亏虚、寒邪犯肺证动物模型的建立及相关理论的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7 徐冰;常见人体肿瘤转移动物模型的建立及相关机理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07年

8 袁静;两种微生态学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其在抗菌药物残留安全评估中的应用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9年

9 郭淑贞;血瘀证(心肌缺血)动物模型及其相关蛋白质组学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10 郑琴;胶原诱导关节炎伴发抑郁症动物模型的建立及中药干预机理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章敏贵;放射性泪腺损伤动物模型的建立、病理生理机制研究及Gadd45 α在其损伤修复中作用的探讨[D];复旦大学;2014年

2 毛雅琴;幽门螺杆菌国内流行株动物模型的建立[D];浙江大学;2015年

3 李帅杰;前列腺2μm激光切除术后尿道上皮修复机制研究的动物模型的建立[D];遵义医学院;2016年

4 李金轩;一种新型脊髓压迫动物模型的建立及自噬因子beclin1表达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6年

5 袁育韬;胃癌原位种植淋巴转移动物模型的建立[D];南京大学;2016年

6 崔丹;调节性T细胞在吉兰—巴雷综合征动物模型中免疫机制的研究[D];蚌埠医学院;2016年

7 陈姣;CR1SPR-Cas9技术构建LCA-Nmnat1小鼠动物模型及其发病机理研究和PHEX基因新发嵌合突变导致低磷酸盐血症性佝偻病[D];浙江大学;2016年

8 于仁朝;大鼠异侧颈总动脉端侧吻合动物模型的制作及评价[D];蚌埠医学院;2016年

9 刘旭功;Syncytin基因异常表达细胞系构建和白血病动物模型的建立[D];昆明理工大学;2016年

10 宋亚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相关皮疹等不良反应动物模型的建立[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1986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yixuelunwen/21986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976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