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西医药论文 >

“肺肠合

发布时间:2018-10-05 13:29
【摘要】:目的 本研究试图通过动物实验,在“肺与大肠相表里”中医理论指导下,建立与临床原型相似的大鼠“肺肠合病”(哮喘合便秘)模型,为“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的实验研究奠定基础,同时比较观察模型动物“肺肠合病”表征与生物学指标变化,及其对应变化的关系,确立该模型的评价体系。 方法 选用SPF级健康雄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肺病”(哮喘)模型组、“肠病”(便秘)模型组、“肺肠合病”(哮喘合便秘)模型组,每组大鼠10只。“肺病”(哮喘)模型组的制备,将OVA1mg和氢氧化铝200 mg溶于生理盐水1ml中新鲜配制成凝胶致敏剂,第1天和第8天在大鼠双侧胸部、腹股沟共4点各皮下注射0.15ml该致敏剂,同时腹腔注射0.4ml共计1ml进行致敏。第15天开始将大鼠置于有机玻璃盒内,超声雾化吸入1%OVA诱发哮喘,每天1次,每次30 min,雾化1w,共21天。“肠病”(便秘)模型组的制备,灌胃复方地芬诺酯片,剂量10mg/kg,隔天1次。“肺肠合病”(哮喘合便秘)模型组的制备,灌胃给予复方地芬诺酯(剂量为10mg/kg),隔天1次;同时,将OVA1 mg和氢氧化铝200 mg溶于生理盐水1ml中配制成凝胶致敏剂,第1天和第8天在大鼠双侧胸部、腹股沟共4点各皮下注射0.15ml该致敏剂,同时腹腔注射0.4ml共计1ml进行致敏。第15天开始将大鼠置于有机玻璃盒内,超声雾化吸入1%OVA诱发哮喘,每天1次,每次30 min,雾化1w,共21天。空白对照组灌胃等量蒸馏水并用生理盐水超声雾化吸入。制备“肺肠合病”模型组后,检测大鼠肺功能、胃肠功能、肺肠菌群等生理病理指标,用光镜、电镜观察组织HE染色、超微结构等病理形态学的改变情况。 结果 1.从哮喘程度看,“肺肠合病”组大鼠哮喘的程度比空白组、“肺病”组严重,有显著性差异(P0.01) 2.大鼠粪便性状观察:与空白对照组、“肺病”组相比,“肺肠合病”组大鼠的粪便干湿重均明显降低,粪便颗粒数明显减少,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肠病”组比较,“肺肠合病”组大鼠的肠推进值、粪便干湿重均降低,粪便颗粒数减少,有差异(P0.05)。 3.血常规检测:与空白组比较,“肺肠合病”组大鼠血液中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明显升高,淋巴细胞数和中间细胞数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肠病”组比较,“肺肠合病”组大鼠血液中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明显升高,淋巴细胞数和中间细胞计数胞数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肺病”组比较,“肺肠合病”组大鼠血液中白细胞、淋巴细胞数无差异(P0.05),中性粒细胞和中间细胞计数升高,有差异(P0.05)。 4.肺功能检测: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肺肠合病”组大鼠的呼吸频率升高,每分钟通气量降低,潮气量降低(P0.01);与“肠病”组相比,“肺肠合病”组大鼠的呼吸频率升高,每分钟通气量降低,潮气量降低(P0.01);与“肺病”组相比,“肺肠合病”组大鼠的呼吸频率升高,每分钟通气量降低,潮气量降低(P0.05)。 5.胃肠功能检测: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肺肠合病”组大鼠的肠推进率降低,胃内残留率明显升高(P0.01);与“肠病”组比较,“肺肠合病”组大鼠的肠推进率降低,胃内残留率明显升高(P0.05);与“肺病”组相比,“肺肠合病”组大鼠的肠推进率降低,胃内残留率升高(P0.01)。 6.光镜、电镜观察大鼠肺、胃肠组织的病理改变情况:(1)光镜观察:“肺肠合病”组肺组织的正常结构被破坏,肺纹理排列紊乱,肺细胞变性坏死,出现肿胀,局部充血、水肿、黏膜轻度糜烂,多数肺泡和段支气管以下较多的炎细胞浸润,肺间质内有大量纤维组织增生,组织内有大量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细胞浸润。胃肠组织表现为;肠黏膜上皮欠完整,腺体排列欠规则,黏膜腺体破坏,黏膜及黏膜下大量炎细胞浸润。(2)电镜观察:“肺肠合病”组大鼠肺细胞中出现了典型的细胞损伤结构,相邻细胞间隙增宽,细胞明显萎缩,内质网扩张呈大囊泡,线粒体肿胀,形态不规则;肠细胞出现了典型的细胞损伤结构,线粒体肿胀,形态不规则,胃肠细胞表面微绒毛减少或消失,纤维隔多宽大且致密,边缘平直。 7.肺肠菌群检测:与空白对照组比较,“肺肠合病”组大鼠肺部需氧菌和真菌数升高,厌氧菌变化不明显(P0.01);肠道需氧菌和大肠杆菌升高,厌氧菌、真菌、类杆菌和双岐杆菌降低(P0.01)。与“肠病”组比较,“肺肠合病”组大鼠肺部需氧菌和大肠杆菌数升高(P0.01),厌氧菌变化不明显(P0.05);肠道需氧菌和大肠杆菌升高,厌氧菌、真菌、类杆菌和双岐杆菌降低(P0.05)。与“肺病”组比较,“肺肠合病”组大鼠肺部需氧菌和真菌数升高(P0.01),厌氧菌变化不明显(P0.05);肠道需氧菌和真菌升高(P0.01),厌氧菌、大肠杆菌类杆菌和双岐杆菌改变不明显(P0.01)。 结论 1.从大鼠一般状态、生活习性的改变,以及相关的生理、病理、生化指标检测观察,“肺肠合病”模型大鼠的哮喘程度和便秘程度、病理形态学的改变和肺肠菌群改变,均较单纯“肺病”组和单纯“肠病”组严重,初步证实了“肺肠合病”复合模型的成功。 2.本研究建立的“肺肠合病”模型大鼠,兼有“肺病”(哮喘)合“肠病’(便秘)的特征,为进一步全面深入研究“肺与大肠相表里”的机理奠定了基础。 3.从宏观表征和微观指标较为客观地评价“肺肠合病”状态和相关病理生理的变化,部分揭示了“肺”与“肠”可能存在的相互影响,及其影响机制,为“肺肠合病”模型大鼠的建立与评价提供了依据。 4.“肺肠合病”模型大鼠的建立为研究其他复合动物模型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R-33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薛西林;肺与大肠相表里的临床应用[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1年03期

2 王仲霞;刘汶;;“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及临床研究进展[J];北京中医;2006年07期

3 吴先哲 ,杨胜兰;出口梗阻性便秘对大鼠血浆ET及血清TNF-α含量的影响[J];大肠肛门病外科杂志;2004年01期

4 陈培琼;从肺肾论治老年性便秘71例[J];广东医学;1999年03期

5 张林峰;“肺与大肠相表里”运用举隅[J];河北中医;1994年01期

6 丘梅清;“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在肺胀治疗中的应用[J];黑龙江中医药;1997年05期

7 张元兵,洪广祥;“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的应用[J];江西中医药;2000年03期

8 傅理均;倪建江;;浅谈通便在肺系病证中的应用[J];江西中医药;2007年04期

9 苏惠萍,,冯淬灵;通腑法治疗哮喘发作期的临床应用[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5年05期

10 胡国俊;;杂病治肺十法[J];辽宁中医杂志;1986年10期



本文编号:22535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yixuelunwen/22535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5f6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