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西医药论文 >

胸段背根神经节解剖及其成像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18-10-21 20:22
【摘要】:目的:了解胸段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 DRG)与微创介入治疗相关的影像解剖信息,并对比评价常用影像成像技术对胸段DRG的显示价值。 方法: 尸体解剖观察:对6具正常人尸胸段脊柱标本进行解剖和CT脊髓造影(CT myelography,CTM)+硬膜外充气造影、短时反转恢复快速自旋回波(Short time inversion recovery fast spin echo,FSE-STIR)、脂肪饱和快速恢复快速自旋回波(Fat Saturated fast recovery fast spin echo, fs-FRFSE)T2WI、三维快速稳态采集成像(3D fast imaging employing steady-state acquisition,3D FIESTA)的对比观察,重点观察DRG的形态大小、空间走向和位置类型分布特点,并比较不同成像技术对胸段DRG解剖的显示价值。临床活体观察:运用3D FIESTA序列,对30位健康志愿者进行胸段DRG的3D MRI成像,观察活体胸段DRG的形态大小、空间走向、位置类型分布特点,并与尸体解剖观察结果进行对比。 结果:尸体解剖观察T1-12 DRG平均体积依次为163.5±70.0m~3、146.2±66.9 m~3、71.1±61.4m~3、53.6±21.3 m~3、49.5±17.4 m~3、58.8±30.8 m~3、67.1±47.2 m~3、63.8±30.5 m~3、86.4±39.4 m~3、165.0±61.0 m~3、190.0±56.3m~3、220.5±77.9m~3,P0.05;T1-12DRG冠状位方向走行平均角度分别为73.3±2.5°、75.2±1.9°、82.8±2.5°、85.3±1.7°、87.0±2.3°、65.4±40.1°、49.8±45.6°、50.8±47.2°、4.7±26.9°、-8.3±3.1°、-18.8±2.4°、-27.0±1.5°,P0.05;轴位方向走行平均角度依次为16.8±4.8°、16.1±4.9°、7.0±2.7°、5.7±1.9°、4.8±1.3°、4.8±1.1°、4.6±1.3°、5.6±2.2°、5.4±1.9°、5.7±2.7°、6.0±2.9°、5.5±1.6°,P0.05;胸段DRG有椎间孔外型(60.4%,87/144)、椎间孔型(36.8%,53/144)和椎管内型(2.8%,4/144)三种位置类型。解剖观察中有4个DRG(2.8%,4/144)经病理证实为变异。CTM+硬膜外充气造影、FSE-STIR、fs-FRFSE T2WI、3D FIESTA对胸段DRG的显示率分别为90.3%(130/144),53.5%(77/144),88.2%(127/144),89.5%(129/144),P0.05。临床活体观察:志愿者组T1-12 DRG的平均体积依次为136.3±27.6mm~3、129.3±38.6mm~3、81.4±33.4mm~3、74.1±33.1 mm~3、67.7±22.4mm~3、67.1±33.9mm~3、68.6±39.7mm~3、68.0±39.5mm~3、91.7±32.1mm~3、145.9±25.2mm~3、161.4±40.0mm~3、166.2±43.3mm~3,P0.05。志愿者组T1-12DRG的体积变化趋势与标本组较为一致;志愿者组T1-12 DRG冠状位方向走行平均角度依次为75.7±3.9°、80.1±3.3°、84.1±3.0°、87.9±1.3°、86.7±2.6°、72.4±33.8°、42.4±46.4°、42.4±46.4°、37.1±47.6°、-4.6±2.5°、-15.5±2.4°、-24.5±3.2°、-31.6±4.0°,志愿者组T1-12 DRG冠状位走向分布趋势与标本组较为一致;志愿者组T1-12 DRG轴位方向走行平均角度依次为21.6±3.8°、16.1±3.6°、7.4±2.0°、6.0±1.4°、6.1±1.6°、5.2±1.5°、5.8±1.4°、5.7±1.9°、5.5±1.8°、6.0±2.4°、6.3±2.0°、8.7±1.5°,志愿者组T1-12DRG轴位走向分布特点与标本组较为一致;志愿者组胸段DRG中,椎间孔外型为60.6%(410/677),椎间孔型为37.7%(255/677),椎管内型为1.7%(12/677),与标本组DRG位置类型分布特点一致。活体成像观察中有7个DRG(6.9%,7/677)存在变异。3D FIESTA对志愿者胸段DRG的显示率为94.0(677/720)。 结论: 脊柱胸段DRG的大小、空间走向、位置类型分布均存在节段性差异,其体积具有“两头大、中间小”的分布趋势,其走向在冠状位方向从上至下具有从头侧逐渐向足侧移行趋势,轴位方向T1-2 DRG倾向腹侧斜行,T3-12DRG更接近于横向走行。胸段DRG以椎间孔外型最多,主要分布于T7以上节段。胸段DRG可存在多种解剖变异。3D FIESTA成像序列可对胸段DRG解剖进行准确的术前影像学评价。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川北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R322;R816.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薛国强;李貅;;瞬变电磁隧道超前预报成像技术[J];地球物理学报;2008年03期

2 骆英;李忠芳;;混凝土结构复杂缺陷的SWRI诊断技术[J];振动.测试与诊断;2011年03期

3 ;鞍钢弓矿高密度电阻率成像技术国际领先[J];矿业快报;2003年04期

4 张加深;金伟其;;极弱光成像——量子成像技术[J];激光与红外;2007年06期

5 聂延平;陈乃奇;刘小丽;张晟;张娟;;激光立体扫描曝光成像技术及其应用[J];国防制造技术;2009年05期

6 贾鹏翔;王浩宇;闫镔;李磊;陈健;张锋;包尚联;;不同扫描条件下的小动物成像评估(英文)[J];Transactions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 Astronautics;2010年01期

7 楼良盛;汤晓涛;刘志铭;周瑜;;DGPS/IMU数据在机载InSAR成像运动补偿中的应用[J];测绘科学技术学报;2010年06期

8 张毅;;应用原子力显微镜在液态下切割质粒DNA及其可现性成像技术[J];医学分子生物学杂志;1993年03期

9 罗层,庞志平,陈军;脑功能成像技术及其在疼痛机制研究中的应用[J];神经解剖学杂志;1998年03期

10 孙光东;;奇妙的声全息技术[J];物理通报;2001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健;张艳;;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的研究[A];2009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十七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2 申宇;杨德才;冯之榴;;相差成像技术在PP/PE微结构研究中的应用[A];第六次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1990年

3 曹磊峰;郑志坚;张保汉;丁永坤;江少恩;李朝光;伊福庭;彭良强;张君芳;韩勇;;Gabor波带片编码全息成像X光层析技术[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1)[C];2001年

4 魏新亚;朱诗兵;;天基成像激光雷达系统模拟仿真研究[A];2006通信理论与技术新进展——第十一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5 杜娟;廖婷婷;陆华;;热断层成像技术(TTM)的应用综述[A];全国第八次中医妇科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6 董海斌;;东芝320排CT机的安装[A];2009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十七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7 李道京;郗莹;;毫米波成像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A];第二届微波遥感技术研讨会摘要全集[C];2006年

8 苗来生;南喜文;彭太松;宋新平;王作廷;徐建国;;多层螺旋CT尿路成像技术在泌尿系统疾病诊断中的应用[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6年

9 张爱莲;王东;张德秀;李金锋;郭行高;;Propeller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在急性脑梗塞诊断中的应用[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6年

10 刘娜娜;田家玮;宿阳;刘冬梅;;血流向量成像技术评价心肌梗死患者左室收缩功能的初步探讨[A];第十届全国超声心动图学术会议论文[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霞清;惠普发布新一代“水平式”成像技术[N];计算机世界;2008年

2 司久岳;纳米成像技术获突破[N];医药经济报;2004年

3 紫箕;新成像技术扫清微创障碍[N];医药经济报;2006年

4 ;联想SO-SHOW303数码相机130万CMOS成像技术[N];中国计算机报;2002年

5 ;“水平式”一次成像技术让彩激瘦身[N];中国计算机报;2008年

6 黄光伟;激光打印机技术再上台阶?[N];电脑商报;2008年

7 刘帅;磁共振快速成像技术获突破设备时空分辨提高二倍以上[N];科技日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赵垒;惠普发布“水平式”一次成像技术[N];中华工商时报;2008年

9 本报通讯员 胡启月 王飞;成像技术,提升长庆测井水平[N];中国石油报;2001年

10 驻沪记者  朱茜;分子成像技术有望实现阿尔茨海默病的及早诊断和干细胞治疗[N];医药经济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美华;血流向量成像技术在评价扩张型心肌病心脏整体功能及陈旧性心肌梗死心脏局部功能中的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2 朱学明;电容层析成像技术的图像重建算法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3 王红燕;自动乳腺全容积成像技术诊断乳腺病变[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2年

4 查恩来;钻孔电视成像技术在工程探测中的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5 石刚;探地雷达系统优化及在隧道地质超前预报中的应用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6 彭仁军;激光干涉成像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3年

7 吴兴旺;MDCT消化病成像技术的建立及临床应用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2年

8 吴燕清;地下电磁波探测及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02年

9 史丽静;CT、MR多种成像技术在肝脏疾病的比较和综合应用[D];第二军医大学;2006年

10 马U,

本文编号:22862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yixuelunwen/22862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c82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