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实验构建针对大鼠的Ⅱ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反式转录激活因子(classⅡ major histocompability complex transactivator,CⅡTA)和髓样分化因子(myeloid differentiation factor 88,MyD88)基因的短发夹状 RNA(small hairpin RNA,shRNA)质粒和纳米阳离子高分子脂质体;应用两者偶合形成纳米载体于体外转染大鼠骨髓源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观察其介导RNA干扰对CⅡTA和MHC-Ⅱ以及MyD88基因表达的抑制,并筛选相对高效的载shRNA纳米载体;评价其介导RNA干扰目的基因沉默干预免疫识别的效果;研究纳米载体介导RNA干扰CⅡTA和MyD88干预免疫识别在控制移植免疫排斥反应中的作用和探讨其机制。一、纳米载体的构建及体外转染实验目的:构建载shRNA质粒和纳米阳离子高分子脂质体并偶合为纳米载体,观察其体外转染HCT-116细胞的转染效率,确定实验转染方案。方法:构建针对大鼠CⅡTA和MyD88基因载shRNA质粒和纳米阳离子高分子脂质体;对纳米阳离子高分子脂质体进行表征;应用体外培养HCT-116细胞,经MTT法验证纳米阳离子高分子脂质体的生物安全性;通过载shRNA质粒与纳米阳离子高分子脂质体偶合实验,确定两者最佳结合比;应用载shRNA质粒与纳米阳离子高分子脂质体偶合形成纳米载体,分别设置空白对照组、Lipofectamine组、单纯质粒组和以不同质量比载shRNA质粒与纳米阳离子高分子脂质体偶合形成的纳米载体组(两者质量比分别为1:0.5,1:1,1:2,1:3和1:4),于体外转染HCT-116细胞,采用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和流式细胞术(FCM)观察转染效果,比较转染效率。结果:载shRNA质粒和纳米阳离子高分子脂质体构建成功;纳米阳离子高分子脂质体理化性能稳定、安全低毒(IC50=7.605×10-2g/L)且免疫原性低,跨膜能力强,可用于构建载shRNA纳米载体;载shRNA质粒和纳米阳离子高分子脂质体偶合形成纳米载体的最佳结合质量比为1:2;在载shRNA质粒和纳米阳离子高分子脂质体以最佳结合比偶合形成纳米载体时,其转染HCT-116细胞的转染效率最高(28.19±5.38%),且优于转染剂Lipofectamine组(P0.01)。结论:纳米阳离子高分子脂质体制备简便、安全低毒,免疫原性低;其与载shRNA质粒于最佳结合比偶合成功构建纳米载体转染HCT-116细胞,具有高效和稳定的转染效率,可用于介导RNA干扰抑制免疫识别相关基因CⅡTA和MyD88表达的研究。二、纳米载体介导沉默免疫识别相关基因表达的研究目的:观察纳米载体介导RNA干扰对免疫识别相关基因CⅡTA和MyD88表达的抑制效果以及CⅡTA基因对于MHC-Ⅱ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方法:体外培养大鼠骨髓源DC;应用针对大鼠CⅡTA和MyD88基因的各三个纳米载体,分别设置空白对照组、单纯纳米组、pHK-纳米载体阴性对照组和三个pCⅡTA-纳米载体干预组或三个pMyD88-纳米载体干预组,分别转染DC,以荧光实时定量 PCR、FCM 和 Western blot 检测 DC 转染后 CⅡTA 和 MHC-Ⅱ 及 MyD88 的表达变化。结果:大鼠骨髓源DC培养成功;与空白对照组、单纯纳米组、pHK-纳米载体阴性对照组相比,三个pC Ⅱ TA-纳米载体干预组DC转染后CⅡ TA和MHC-Ⅱ mRNA转录水平及MHC-Ⅱ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性减低(P0.01),CⅡTA与MHC-Ⅱ基因表达呈高度正相关;pC ⅡTA 2-纳米载体干预组对CⅡTA与MHC-Ⅱ基因表达的抑制更为明显,CⅡTA mRNA转录水平为0.12±0.04,MHC-Ⅱ mRNA 转录水平为 0.10±0.04,MHC-Ⅱ 蛋白表达水平为 22.08±3.07%;三个pMyD88-纳米载体干预组DC转染后MyD88 mRNA转录水平及MyD88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性减低(P0.01),MyD88的mRNA转录水平及蛋白表达水平呈高度正相关;pMyD88 1-纳米载体干预组对目的基因表达抑制更为明显,MyD88的mRNA转录水平为0.11±0.04,MyD88蛋白表达水平为0.11±0.05。结论:应用成功构建pC ⅡTA-纳米载体转染大鼠骨髓源DC,可显著抑制DC的CⅡTA和MHC-Ⅱ基因表达;CⅡTA与MHC-Ⅱ的基因表达具有高度正相关,提示CⅡTA严格调控MHC-Ⅱ表达,纳米载体介导RNA干扰CⅡTA可明显抑制MHC-Ⅱ基因表达;应用成功构建pMyD88-纳米载体转染大鼠骨髓源DC,可显著抑制DC的MyD88基因表达;pCⅡTA 2-纳米载体和pMyD88 1-纳米载体介导RNA干扰相对高效,两者可进一步应用于评价纳米载体介导干预免疫识别的实验研究。三、纳米载体介导干预免疫识别作用的研究目的:评价PCⅡTA 2-纳米载体和pMyD88 1-纳米载体介导RNA干扰干预免疫识别的效应,探讨免疫识别相关基因沉默影响免疫识别的作用机制。方法:分别应用pCⅡTA 2-纳米载体和pMyD88 1-纳米载体转染大鼠DC;设置阳性对照组、单纯纳米组、阴性HK纳米载体组、CⅡTA或MyD88沉默干预组和阴性对照组;与异系大鼠脾淋巴细胞进行混合淋巴细胞培养,分别经MTT法和流式细胞术观察CⅡTA沉默干预DC对淋巴细胞增殖状态及T细胞表型的影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白介素-2(IL-2)、γ-干扰素(IFN-γ)的含量。通过脂多糖刺激实验,应用荧光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LPS刺激后MyD88沉默干预DC MyD88表达水平,分别采用ELISA及FCM,检测LPS刺激后MyD88沉默干预DCIL-2和IFN-y分泌水平,以及MHC-Ⅱ蛋白抗原表达。结果:混合淋巴细胞培养后,与阳性对照组、单纯纳米组和阴性HK纳米载体组比较,CⅡTA沉默干预组淋巴细胞增殖刺激指数明显降低(1.15±0.14,P0.01),上清液中细胞因子INF-y和IL-2含量显著减少(INF-γ42.39±7.68 pg/mL,IL-2 67.83±18.35pg/mL;P0.01),CD4 阳性细胞百分比减低(48.38±8.63%,P0.01)和 CD4+/CD8+比值下降(1.89±0.26,P0.01),而 CD8 阳性细胞百分比的差异未见显著性(P0.05);经脂多糖刺激后,与阳性对照组、单纯纳米组和阴性HK纳米载体组比较,MyD88沉默干预组DC的MyD88 m RNA转录水平和蛋白表达明显降低(0.22±0.08,0.16±0.04;P0.01),其分泌细胞因子 INF-y 和 IL-2 分泌水平显著下降(32.49±5.65pg/mL,21.08±4.13pg/mL;P0.01),MHC-Ⅱ蛋白抗原的表达也明显减少(45.21±5.09%,P0.01)。结论:纳米载体介导CⅡTA和MyD88基因沉默有效地抑制了免疫识别过程,减轻了免疫应答。其机制为免疫原性降低及免疫识别信号转导通路阻断,抑制了 T细胞增殖与活化及抗原呈递细胞自身的分化成熟,导致针对外来抗原刺激的免疫识别显著减低,从而有效减轻免疫反应强度,有利于更好地抑制移植排斥反应。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R3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金伯泉;探索免疫识别的奥秘——21世纪分子免疫学中的热点[J];上海免疫学杂志;2000年01期
2 陈忠华;基因差异加危险因子重新诠释免疫识别奥秘[J];上海免疫学杂志;2002年01期
3 李亚斐;细菌性超抗原的结构及其免疫识别[J];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2002年05期
4 君子;;迪爱生螺旋藻 防御流感不可少[J];新天地;2009年10期
5 ;我国科学家发现天然免疫识别与调控新机制[J];生物学教学;2013年07期
6 陆佩华;臧人杰;;免疫识别与免疫约束性[J];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1981年01期
7 冯琦,蔡永宁,孙秉中;重建免疫识别是人类攻克肿瘤的途径[J];医学与社会;1996年04期
8 施海燕;王鸣华;;半抗原的间隔臂长度对免疫识别的影响[J];农药学学报;2008年02期
9 王景锋;邵军军;常惠芸;高闪电;李菁;;病毒固有免疫识别受体研究进展[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09年12期
10 李雷;天然免疫识别的机制与途径[J];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200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陈建忠;;固有免疫识别研究进展[A];浙江省医学会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及医学病毒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曹雪涛;;免疫识别和免疫调节研究进展[A];中国免疫学会第五届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6年
3 曹雪涛;;免疫识别、免疫调控与免疫治疗的分子机制研究[A];生命的分子机器及其调控网络——2012年全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术大会摘要集[C];2012年
4 吴玉章;;抗原的免疫识别和抗原工程[A];中国免疫学会第五届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6年
5 魏丽霞;罗辉艳;;恶性肿瘤患者住院心理表现的分析及护理[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肿瘤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记者 唐先武;我国科学家发现天然免疫识别与调控新机制[N];科技日报;2013年
2 朱国旺;治疗RSA中西医结合前景广阔[N];中国医药报;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叶慧燕;固有免疫识别受体RIG-I N端结构域对HBV复制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2 艾军华;hTLR9表达及其介导HPV11免疫识别分子机制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5年
,
本文编号:
23351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yixuelunwen/23351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