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西医药论文 >

MEF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通过分泌IL-10诱导HPC分化为调节型树突细胞

发布时间:2018-11-21 12:16
【摘要】:[研究背景]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 MSC)目前已从多种组织器官中分离得到,其多向分化潜能、免疫调节特性及不易形成畸胎瘤的安全性使其在再生医学领域广受关注。本实验室前期通过干细胞表面标志Sca-1从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Mouse embryo fibroblasts, MEF)群体中分离纯化出一类原始的间充质干细胞亚群——Sca-1+CD117-Lin-细胞,其具有成脂成骨分化的能力,及抑制淋巴细胞增殖的免疫调节特性。同时,Sca-1+CD117-Lin-细胞还能够在不添加任何外源性细胞因r的情况下诱导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progenitor cell, HPC)定向分化生成调节型树突细胞(Dendritic cell, DC)而发挥免疫调节作用,并且从形态、表型和功能等方面研究了所诱导生成的调节型DC的生物学特性,初步阐明白介素10(Interleukin-10, IL-10)在此诱导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IL-10的详细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因此,本论文集中研究在MSC诱导的DC生成过程中IL-10发挥作用的信号通路及表观调控等机制。 [研究目的]1.从MEF中分离纯化MSC,并在体内研究其免疫调节的特性,尤其对调节型DC生成的影响;2.研究IL-10在MEF来源的MSC诱导调节性DC生成过程中的详细作用机制。 [研究方法]1.磁珠分选纯化Sca-1+CD117-Lin-MEF-MSC,分析其生物学特性,利用混合淋巴细胞培养技术检测其免疫抑制性;2.体内注射Sca-1+CD117-Lin-MEF-MSC,观察其对机体炎性反应的调节,以及流式检测体内DC的变化情况;3.体外共培养Sca-1+CD117-Lin-MEF-MSC和HPC,流式细胞术检测调节型DC的生成,基因芯片分析诱导生成的DC与传统DC的差异,ELISA及中和抗体实验寻找共培养体系中发挥关键诱导作用的细胞因子,siRNA十扰技术验证关键转录因子在调节型DC分化过程中的作用,染色质免疫沉淀实验检测关键转录因子基因在调节型DC生成过程中的组蛋白修饰状态。 [研究结果]1.MEF来源的Sca-1+CD117-Lin-细胞具有典型的间充质干细胞特性:梭形形态、“S”型生长曲线、大多数细胞停留在细胞周期的G0/G1期、高表达干细胞表面标志分子和多能性基因、具有成脂成骨分化的能力;2.MEF-MSC具有低免疫原性,且能够发挥免疫调节的功能。体外能够抑制异质物引起的淋巴细胞增殖,在体内能够有效地缓解迟发型超敏反应(Delayed type hypersensitivity, DTH),减轻患处肿胀程度,上调外周血中IL-10的水平,增加外周血及脾脏中调节型DC的比例;3.MEF-MSC在体外不添加任何外源因子的情况下能够诱导HPC生成CD11bhighIalowCD11clow调节型DC(称之为sDC)。此sDC不同于传统的imDC和maDC,且在体内外具有较强的免疫抑制作用;4.MEF-MSC来源的IL-10对sDC的生成有重要作用,中和IL-10会减少CD11bhighIaloWCD11clow sDCs的生成;5.IL-10激活的细胞因子信号抑制因子3(Suppressor of cytokine signal3, SOCS3)的表达对sDC的生成必不可少。IL-10可能是通过两种途径影响SOCS3的表达:(1)激活JAK-STAT5信号通路;(2)改变关键转录因子SOCS3基因的组蛋白修饰状态,影响其转录活性;6.严重创伤-失血合并闭合性骨折后的小鼠脾脏中成熟DC减少,而CD11bhighIalowCD11clowDC比例上升,这可能与损伤后机体自身的MSC免疫调节作用有关。 [结论]MEF来源的Sca-1+CD117-Lin-MSC能够通过分泌IL-10而激活HPC中SOCS3的表达,从而诱导HPC分化生成CD11bhighIalowCD11clow调节型sDC。此实验阐明了MSC诱导调节性DC分化的具体机制,为MSC应用于临床治疗免疫性疾病提供了实验基础。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协和医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R32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叶闻斐,何球藻;未成熟树突细胞免疫诱导同种移植物存活延长[J];中国免疫学杂志;2001年06期

2 崔久嵬,李薇,王冠军;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生树突细胞的体外研究[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年05期

3 杨惠祥;以树突状细胞为基础的基因治疗与前列腺癌[J];国外医学.泌尿系统分册;2003年05期

4 李晓艳,董频;树突细胞在喉鳞癌中的浸润及其临床意义[J];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5 朱可建,劳力民,茅晓红;维生素D_3及其类似物对树突细胞表达和分泌白介素10的作用[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4年09期

6 苏苗赏,李昌崇;Toll样受体与支气管哮喘免疫调控[J];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2005年02期

7 蒲骁麟,束永前,张锦英;抗原负载的树突细胞对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的影响[J];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年01期

8 高斌,陈红松,赵桂鸣,朱凌,季颖,费然,戴晨阳,徐健,朱理珉,魏来;树突状细胞亚群相对数与乙型肝炎病毒复制及肝损伤的关系[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5年06期

9 孙正;许哲;祁晓平;黎介寿;;树突细胞对免疫调节功能的影响[J];肠外与肠内营养;2006年01期

10 王薇;杨先达;;树突细胞源肿瘤疫苗[J];基础医学与临床;2008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修梅红;陈大春;李英丽;谭云龙;杨甫德;张向阳;;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IL-10血清水平与精神症状的相关分析[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郑子春;沈洪;朱萱萱;刘云;;白芷、地榆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组织中NF-κB和血清中IL-1β、IL-10表达的影响[A];第二十二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暨消化疾病诊治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0年

3 周婷;丁美萍;;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与IL-10的关系与意义[A];2008年浙江省神经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4 袁少英;尹伟强;覃湛;刘东生;张兆磊;李慎果;;中药干预下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Ⅲb型)患者前列腺液中IL-4、IL-6、IL-10水平的变化及其与疼痛症状的相关性[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届男科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5 戴宁;李大伟;陈乔;;复方牛苓颗粒对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模型大鼠前列腺组织TNF-α、IL-10水平的影响[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届男科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6 魏桂荣;张敏;董继华;梅元武;;细胞因子IL-2、IL-10、TNF-α在小鼠单纯疱疹脑炎中的表达[A];第6次全国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7 戴宁;李大伟;;复方牛苓颗粒对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大鼠模型前列腺组织TNF-a、IL-10水平的影响[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一届男科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1年

8 高英堂;刘娟娟;杜智;王伟丽;刘彤;王毅军;杨斌;;IL-10、ALDH2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肝病的相关性研究[A];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暨首届生物医学工程前沿科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葛琳;张华东;姜泉;路洁;殷海波;徐世杰;陈yN;孔丽;;路氏滋燥汤对干燥综合征小鼠颌下腺细胞因子IFN-γ、IL-10的影响[A];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2010年学术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强娣;季必华;;梅毒血清固定患者血清IL-12和IL-10水平的检测[A];2011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田勘;没有免疫就没有生命[N];文汇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刘洪宇;石油HPC:成熟平台架构需把握“平衡”[N];中国计算机报;2009年

3 小粤;釜底抽薪 求本溯源[N];医药经济报;2002年

4 本报记者 刘洪宇;石油HPC走向“平衡计算”[N];中国计算机报;2011年

5 许杰;惠浦向高走[N];中国计算机报;2001年

6 本报记者 邱江勇;计算机:PC亟待转型升级 HPC屡获突破[N];中国电子报;2009年

7 马文方;我国首台千万亿次HPC有望2010年落户深圳[N];中国计算机报;2008年

8 光阴;免疫系统的战场[N];中国商报;2003年

9 本报记者 汤铭;探寻高校HPC的生命力[N];计算机世界;2009年

10 刘芳玲;HPC刷新重启FORTE欲构第一块板砖[N];经理日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曲学彬;MEF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通过分泌IL-10诱导HPC分化为调节型树突细胞[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2年

2 董恂玮;瘦素受体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树突细胞的表达[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年

3 党一兵;壳寡糖影响小鼠及其脾脏CD11c~+树突细胞免疫功能的相关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11年

4 李工博;遗传改造的骨髓来源树突细胞对her2/neu过表达肿瘤的预防和治疗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5 许自川;胚胎后肾间充质细胞尾静脉移植对慢性血清病肾炎大鼠肾损伤的修复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6 王江东;细胞因子IL-10及TNF-α基因多态性及其血清水平与2型糖尿病发病机理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0年

7 孔凡君;CTLA-4、IL-10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乳腺癌相关性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0年

8 周春文;膀胱癌树突状细胞疫苗交叉免疫性研究及联合瘤标诊断膀胱癌的价值[D];山东大学;2004年

9 李朝阳;未成熟DC体外扩增诱导大鼠小肠移植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10 张素欣;不同方式负载抗原后外周血树突状细胞对口腔癌抑瘤作用的体内外实验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婷;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与IL-10的关系及意义[D];浙江大学;2008年

2 赵娜;IL-10和IFN-γ基因多态性与手足口病合并脑炎易感性的研究[D];青岛大学;2010年

3 刘武胜;肺结核患者血清IL-6和IL-10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D];南昌大学;2010年

4 吴尚青;IL-10基因多态性与HPV感染易感性及宫颈癌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1年

5 向莉;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血IFN-γ、IL-10的变化及意义[D];苏州大学;2005年

6 王惠国;祛毒胶囊对狼疮样小鼠外周血IL-10和抗ds-DNA抗体的影响[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6年

7 刘明阳;2型糖尿病患者中IL-10、IL-18与微量白蛋白尿的相关性研究[D];青岛大学;2010年

8 许晓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化疗耐药与细胞因子IL-6、IL-10水平的相关性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9 吴越菲;FOXP3~+调节性T细胞及IL-10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与预后的关系[D];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

10 王翠玉;中国血液透析人群TNF-α,IL-12B和IL-10基因多态性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相关性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3469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yixuelunwen/23469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abf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