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西医药论文 >

T病毒RNA在Hela细胞内发生复制并诱导细胞凋亡的相关途径研究

发布时间:2019-02-12 13:53
【摘要】:研究背景及目的: 自然选择法则决定了病毒进化需要不断扩展其入侵的宿主范围。病毒基因组的高变性使得越来越多的远缘病毒进化到感染人体并引发很多致死性传染病的暴发流行。源于野生动物的的HIV、SARS病毒、禽流感病毒在人类的暴发与流行,从侧面反应了这一现状。T病毒,这种更远缘的病毒会不会进化到不识别特异性受体而直接入侵人类细胞?为了提前预知这种病毒的核酸是否可以在人体内会产生生物学效应,本研究旨在观查并分析T病毒RNA进入Hela细胞后的复制情况,以及其是否能够诱导Hela细胞发生凋亡,并进一步推断细胞发生凋亡的作用途径是否与细胞内天然免疫反应密切相关。 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一部分,将T病毒RNA借助脂质体转染入人类Hela细胞后,主要从蛋白、mRNA表达、形态学三方面验证T病毒RNA在Hela细胞内的复制情况,包括:1) Western blotting检测T病毒蛋白的表达;2)RT-RCR及实时定量PCR检测T病毒基因组正负链的合成;3)Northern blotting检测T病毒基因组和亚基因组的存在;4)通过电镜(细胞切片、负染色及免疫胶体金染色)证明T病毒子代病毒颗粒在Hela细胞内的存在;5) RT-RCR、Western blotting、电镜(细胞切片、免疫胶体金染色)检测病毒在细胞间及病毒从细胞到植物或裸鼠体内的传代表达情况。 第二部分,采用IF-RNA-FISH技术对T病毒基因组和蛋白进行细胞内定位;同时采用活细胞动态成像技术示踪T病毒RNA在Hela细胞内的运动轨迹。 第三部分,本小组前期研究推断T病毒RNA导入后可能通过内质网应激反应(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 ERS)诱导Hela细胞发生自噬(Autophagy)。自噬作为天然免疫防御机制之一,在抗感染晚期促进细胞凋亡。因此,本部分通过Anecin V-PI染色流式对Hela细胞的凋亡情况进行检测。为了分析凋亡的相关作用途径,首先采用Western blotting及流式细胞术检测自噬基因LC3的表达,确认自噬的发生;然后采用RT-RCR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GRP78在内质网上的表达,确认内质网应激的发生;最后借助电镜及活细胞动态成像技术观察并分析T病毒核酸、蛋白与内质网应激(ERS)及自噬(Autophagy)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研究结果: 1.T病毒RNA导入Hela细胞后不仅合成了自身核酸、蛋白,组装出了T病毒子代病毒颗粒,而且还可以在Hela细胞间以及从Hela细胞到T病毒宿主或裸鼠体内传代表达,说明其在Hela细胞内发生了复制,且具有很高的生物学活性。 2.IF-RNA-FISH结果显示:随转染时间的延长,T病毒部分核酸逐渐从细胞质聚集于细胞核核仁;T病毒蛋白(CP)始终定位于细胞质中。活细胞动态成像也显示了T病毒RNA从内质网(ER)到细胞核的运动轨迹。 3.流式检测结果显示:T病毒RNA导入后Hela细胞发生了凋亡。除确认自噬发生(自噬基因LC3蛋白的转化、高表达;电镜下出现典型的自噬体及自噬溶酶体、自噬空泡数量显著增多)及内质网应激发生(GRP78在内质网上的高表达)外,免疫电镜结果显示:部分T病毒蛋白出现在内质网、自噬体膜及核膜附近,且随时间延长聚集于自噬体膜表面,同时电镜结果提示自噬体膜可能来源于内质网膜,推测内质网应激后,内质网膜扩张导致自噬前体形成,T病毒蛋白随内质网扩张部分进入自噬体,或被自噬机制降解或利用自噬存活;双光子共聚焦显微镜结果显示T病毒RNA与一些GFP-LC3标记的自噬小体共定位于内质网,且活细胞动态成像结果呈现了T病毒RNA从进入细胞到与自噬体融合的运动轨迹,这一过程发生在内质网上,推断T病毒RNA的复制行为导致内质网应激,进而引发细胞自噬,自噬后期诱导细胞发生凋亡。 研究意义: 病毒的进化和人类的探索活动拉近了人与不同物种间的距离,跨生物界生命物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容易发生交叉与融和。病毒本身的高度变异,使得病毒能否入侵人体细胞,已经不完全决定于特异性受体的有无。该课题瞄准跨生物界远缘病毒入侵这一空白研究领域,以对人类无特异性受体、无主动侵袭性的T病毒和人类宫颈癌Hela细胞系为模型,首次对T病毒对非宿主细胞的作用机制进行了较为系统和深入的研究,突破原有的病毒相关细胞膜受体研究思路,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探索病毒预防的策略。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R3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卫;曹虹;龙北国;张文炳;;病毒进化与新病毒的出现[J];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2005年04期

2 R Robert Wagner;;病毒杀死细胞的机理[J];国外医学情报;1982年16期

3 许新强;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中国公共卫生;1986年05期

4 杨振;祁自柏;李河民;;病毒基因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06年01期

5 杨振;;新发病毒病诊断的研究进展[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6年03期

6 高伟士;病毒与肿瘤[J];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1979年05期

7 樊东升,康德tD,杨志杰,赵淑清,许春伶;聚合酶链反应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病毒基因的检测[J];临床荟萃;1994年20期

8 张霆;柯萨奇B组病毒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病毒学分册;1994年02期

9 杨占清,俞守义;汉坦病毒基因分型及其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2005年03期

10 曾志磊;谢鹏;朱丹;刘妍汐;翟红;彭丹;陈晓;;Hendra病毒一步法Real-time 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丁铲;;病毒的进化与传播[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公共卫生学分会第二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陈柳;云涛;余斌;倪征;华炯钢;李双茂;;禽病毒免疫逃避的机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禽病学分会第十五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纪昕;翁梁;曹淑桂;冯雁;;非病毒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A];“加入WTO和科学技术与吉林经济发展——机遇·挑战·责任”吉林省第二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2年

4 李洋;金宁一;韩松;鲁会军;;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传染病学分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吴建国;;病毒与致病、致癌因子的相互作用及功能研究[A];湖北省生物工程学会2004年年会学术报告及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6 黄娟;姜平;张常印;唐泰山;李永东;张治涛;;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实时PCR检测方法的建立[A];第六届全国会员代表大学暨第11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5年

7 黄娟;姜平;张常印;唐泰山;李永东;张治涛;;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实时PCR检测方法的建立[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传染病学分会第六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1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张航;刘梁;孟祥高;刘长林;;多苯并咪唑金属配合物—一类新型非病毒基因释放的载体[A];第六届全国化学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李俊;王金宝;张祯涛;周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A];山东畜牧兽医学会养猪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万遂如;;当前我国猪群中新出现的病毒感染[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传染病学分会第十二次人兽共患病学术研讨会暨第六届第十四次教学专业委员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张梦然;病毒预警 未雨绸缪[N];科技日报;2010年

2 肖园;病毒与人体的较量 是杀死还是共存?[N];北京科技报;2012年

3 胡轩逸;病毒,与生命如影随形[N];光明日报;2014年

4 张田勘;病毒可能帮助人类进化[N];健康报;2001年

5 晓 阳;高科技验血病毒旋即现形[N];大众科技报;2004年

6 林子;人类与病毒之战永无宁日?[N];中国商报;2003年

7 奇云;如果没有病毒 世界会怎样[N];大众科技报;2003年

8 本报记者 王丹 谭嘉;病毒跨种传播研究需要“剥洋葱”[N];健康报;2013年

9 李文;病毒致癌机制研究最新进展[N];中国医药报;2008年

10 记者 刘海英;病毒会利用微RNA对人体实施攻击[N];科技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长龙;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3’非编码区对病毒复制调控作用解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2 高飞;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5'非编码区顺式作用元件的解析[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3 谭菲菲;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核衣壳蛋白在病毒复制过程中的作用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4 陆嘉琦;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5'非翻译区的结构与功能解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5 贺云霞;应用RNAi技术抑制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复制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

6 张福明;网状分枝扩增技术检测EB病毒基因的方法建立及临床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7 陈小云;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BJ-4株感染性分子克隆的构建[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8 王蕾;单纯疱疹病毒Ⅰ型VP26蛋白在病毒感染过程中的分子生物学功能分析[D];北京协和医学院;2008年

9 黄娟;shRNA抑制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在Marc145细胞中复制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10 王晓雨;病毒壳工程的研究及其应用[D];浙江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攀;昆明市小儿腹泻相关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及病毒基因组克隆[D];昆明理工大学;2013年

2 陈弘;上海、山西地区HIV-1分离株vif基因序列分析[D];复旦大学;2009年

3 颜丕熙;鸭坦布苏病毒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4 韩继刚;小球藻病毒的分离提纯及其几丁质酶基因的克隆[D];河北大学;2000年

5 姜晓林;“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传播媒介及宿主调查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6 朱佳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四种检测方法的比较[D];东北农业大学;2012年

7 张s,

本文编号:24204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yixuelunwen/24204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dc3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