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布鲁氏菌病是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主要导致家畜流产和人类波状热,该病在全世界均有分布,在部分国家广泛流行。布鲁氏菌是布鲁氏菌病的病原体,能引起家畜和野生动物感染,人布鲁氏菌病主要是由于接触感染的动物而致病。此外,布鲁氏菌容易气溶胶化,是早期被用于生物战剂研究的细菌。因此,布鲁氏菌病是一种危害人类健康、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全的重要传染病。 根据宿主范围和生化特性等的不同,布鲁氏菌可分为6个经典种19个生物型,包括羊种(1、2和3型)、牛种(1、2、3、4、5、6、7和9型)、猪种(1、2、3、4和5型)、犬种、绵羊附睾种和沙林鼠种。其中牛种、羊种和猪种为世界各地的主要致病种。牛种布鲁氏菌主要感染牛,羊种布鲁氏菌主要感染绵羊和山羊,而猪种布鲁氏菌则有更为广泛的宿主范围。同时,这3个种也是引起人布鲁氏菌病的主要布鲁氏菌种。不同种的布鲁氏菌具有不同的宿主范围,对人或动物的毒力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有的动物带菌不表现症状,而有的种型症状明显。在我国主要流行的是羊种和牛种布鲁氏菌,而其它国家和地区流行的更多的是牛种,其次是羊种。 布鲁氏菌是一种在DNA水平相对保守的细菌,这与该菌的基本特性有关。布鲁氏菌是一种胞内寄生菌,与其它生物发生遗传交换的几率小,从而使得其基因组的动态变化小。布鲁氏菌中有两条染色体,但没有质粒,很多外源的质粒也无法在细菌中复制,这也是其基因组变异小的一个原因。尽管如此,一系列的遗传多态性的分析显示,不同布鲁氏菌株在DNA水平上仍存在较大的差异。DNA杂交、VNTR多态性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种型的布鲁氏菌及其分离株可被分为不同的基因型,提示其基因组中存在的变异。 基因组测序为细菌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平台,特别是在同种细菌有多株菌完成测序的情况下,可进行全基因组序列的比较。这种基于全基因组的比较能够提供大量有关细菌基因组组成、致病性等的相关信息。自2001年完成第一株布鲁氏菌测序以后,到目前为止,数据库中已有10株布鲁氏菌的全基因组序列。多株布鲁氏菌全基因组测序的完成,为基因组的比较研究提供了可能,也为不同种型布鲁氏菌基因组比较和基因组进化分析奠定了基础。 在本研究中,我们首先从数据库中下载10株布鲁氏菌的全基因组序列,对基因组的组成进行了比较分析,通过编写脚本,完成10株布鲁氏菌全基因组序列的系统比较。将每株菌的基因与其它菌的基因及其基因组进行比较,得到全部基因比较的非冗余的0/1矩阵,查找出10株菌中均存在的基因和差异分布的基因,并对这些基因在两条染色体上的分布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来自不同种型的10株布鲁氏菌无论是两条染色体的长度、编码基因的数量和tRNA,还是假基因的数量均存在一定差异。大部分菌株的I号染色体大小为2.1Mb,II号染色体大小为1.2Mb,而猪种布鲁氏菌B.suis 23445菌株的I号染色体只有1.9Mb,缺少的区域被转移到了II号染色体上。不同菌株中假基因的数量差别很大,最少的microti菌株只有63个,而2308菌株则多达316个,假基因的积累反映了菌株的适应性进化。根据10株菌基因组序列的比较结果,初步对布鲁氏菌的全基因和共有基因进行了分析,其中全基因为4815个,共有基因为2231个,差异分布的基因占了53.7%,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种型的布鲁氏菌在基因水平上仍存在较大的差异。从差异基因的染色体分布看,II号染色体上差异基因密度远远高于I号染色体,表明绝大部分差异分布的基因位于II号染色体上,这与以往研究认为的II号染色体是布鲁氏菌的一个大质粒的观点是一致的。 通过基因组的比较,鉴定出一些在不同菌株中分布的连续基因,这些连续的基因同时存在或缺失,将这些连续基因形成的区段称为差异区段。通过分析,共发现有46个差异区段,这些差异区段所含有的基因数量从2个到41个不等。为了验证这些差异区段在不同种型的菌株中是否存在差异分布,我们根据差异区段的组成,从每个差异区段中选取了2个基因作为代表基因,设计引物进行PCR扩增,分析各个差异区段在6个经典种19个生物型的布鲁氏菌株中的分布。经过分析,发现其中42个差异区段的代表基因均能够被检测到同时存在或同时缺失,表明这42个是真正的差异区段。然后,对这42个差异区段的遗传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其中大部分区段的GC含量低于染色体的平均GC含量,在其中16个差异区段的周围发现了重组酶和tRNA,这些遗传特征表明这些差异区段可能是从外部获得的。利用差异分布的差异区段,对不同种型的布鲁氏菌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牛种和羊种布鲁氏菌分别聚到了一起,但是猪种布鲁氏菌不同型之间的差异很大,分别与其它种型的布鲁氏菌聚在了一起。差异区段所含有基因的功能信息,以及差异区段在不同种型中的分布,反映了不同种型布鲁氏菌在基因水平的多态性,可能与其不同的生化特征、毒力表型有一定关系。 布鲁氏菌种的分化一直是布鲁氏菌微进化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基于全基因组序列的进化分析显示,绵羊附睾种布鲁氏菌是一种比较古老的布鲁氏菌,而牛种和羊种布鲁氏菌则是分化程度较高的种。为了进一步探讨布鲁氏菌分化过程中基因水平的变化,我们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测定标准菌株的看家基因,构建不同种型布鲁氏菌的遗传进化树,并在此基础上对进化过程中基因的获得与缺失进行分析。根据文献调研,共选取了7个看家基因aroA、cobQ、dnaK、gap、glk、gyrB和trpE进行多态性分析。结果显示,每个基因的等位基因数从3到7个不等,其中trpE的等位基因数最少,只有3个,glk最多,有7个。根据每个基因的等位基因型,19株不同种型的标准菌株共分为了13个ST型,其中ST2(牛5和牛9)、ST12(羊2和羊3)各含2株;ST1(牛1、牛2和牛4)、ST6(犬、猪3和猪4)各含3株。Splitree分析显示19株布鲁氏菌形成了5个不同的分支,分别为牛种、猪种/犬种、沙林鼠种、羊种和绵羊附睾种分支,eBURST克隆群分析显示,19株布鲁氏菌形成了2个克隆群CC1和CC2,其中CC1主要是牛种的不同型的菌株组成,CC2主要有猪种和犬种的菌株组成。利用看家基因的串联序列,构建了菌株间的遗传进化树,从进化树上看,绵羊附睾种单独为一支,牛种和羊种菌聚为一支,猪种和犬种聚为一支,沙林鼠种为一支。在该进化树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差异区段的获得与缺失。所有的牛种菌和猪种菌共同缺失了DFR24、25、36、38、39和40,除绵羊附睾种以外的其它种型的细菌均缺失了DFR38和DFR39。而与其它细菌相比,绵羊附睾中特异缺失了13个DFR(DFR3,4,12,19,20,21,22,29,31,32,34,35和41),说明不同种型的标准菌株中存在规律性、特征性缺失。另一方面,我们也发现了一些DFR在不同菌株中分布不同,某些DFR只在特定的菌株中缺失,有的只在部分分支中缺失,并且在距离较远的不同分支上存在相同的缺失,说明基因的获得与缺失是一个平行发生的过程,可能与宿主的适应性等密切相关。 通过上述研究与分析,在本研究中我们对布鲁氏菌的基因组进行了系统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尽管布鲁氏菌的基因组相对较为保守,但仍存在很大的差异,而这种差异主要来源于布鲁氏菌的II号染色体。在布鲁氏菌基因组中存在一些差异区段,其中部分差异区段具有外源DNA的特征,同时这些区段在不同菌株中的分布不同,表明这些差异区段是布鲁氏菌从外部获得的。与基于看家基因的进化树相比,部分差异区段在不同种型间存在规律性的分布,而另外一些差异区段的分布没有随进化关系而呈现获得与缺失的规律性变化。这种分布表明,基因的获得与缺失更可能与细菌的适应性相关。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S855.1;R37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雷连成,陈伟;布鲁氏菌鉴定和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2002年02期
2 李富强;布鲁氏菌蛋白抗原研究进展[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1995年06期
3 许锐刚,吴从雅,冬青,孙志;硝酸稀土促进布鲁氏菌生长试验[J];地方病通报;1993年03期
4 曹温年,常承忠,,李元凯,邱海燕;在羊的血培养中发现一株与布鲁氏菌交叉反应的迟缓爱德华氏菌[J];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1994年06期
5 胥元鹏,李晓明,孟正权,彭程,余永祥,黄良波,包维国,孟凡实;布鲁氏菌S19号菌苗对牦牛的免疫试验[J];中国兽医科技;1998年09期
6 毛开荣;吴福林;黄海波;;TP干粉培养基对布鲁氏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试验[J];中国兽药杂志;1990年03期
7 邓普辉,刘君明,阎守敦,李遵强,张芝栋;羊型布鲁氏菌实验感染M_5菌苗连续粉雾免疫后空怀母羊的病理学[J];新疆农业科学;1987年06期
8 崔庆禄;冬青;张庆华;张秀兰;;布鲁氏菌噬菌体NMg-1、NMg-2的研究[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1993年03期
9 罗家传;防治布鲁氏菌的新疫苗──RB51[J];农业科技通讯;1997年08期
10 谢敏康;俄推广布鲁氏菌82菌株疫苗防制牛布病[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0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斌;王玫;王长文;刘霞;;布鲁氏菌分子生物学快速检测技术的研究[A];动物检疫学分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曾政;于三科;王希良;;布鲁氏菌17.3kDa蛋白的表达及免疫效果研究(英文)[A];全国首届动物生物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谷文喜;钟旗;吴冬玲;何倩倪;热合木江 达吾提;叶峰;吐尔洪;李金平;赵兵;;七株布鲁氏菌VirB8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A];第二届全国人畜共患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刘文娟;吴清民;林怀樱;任婕;刘文晓;杨羽;王晓夏;;羊布鲁氏菌转座子突变株文库构建及毒力基因的初步鉴定[A];第二届全国人畜共患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潘文;李珊珊;赵明秋;琚春梅;陈金顶;;新型可视化LAMP检测布鲁氏菌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生物制品学分会中国微生物学会兽医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2010年学术年会(第三届中国兽药大会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潘文;李珊珊;赵明秋;琚春梅;陈金顶;;新型可视化LAMP检测布鲁氏菌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畜牧兽医生物技术学分会暨中国免疫学会兽医免疫分会第八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潘文;李珊珊;赵明秋;琚春梅;陈金顶;;新型可视化LAMP检测布鲁氏菌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A];2010第二届中国食品安全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0年
8 赵茜;吴清民;任婕;牛建蕊;杨羽;刘文晓;王晓夏;刘文娟;;流产布鲁氏菌转座子突变株文库构建及毒力基因的初步鉴定[A];第二届全国人畜共患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丁家波;杨宏军;康孟佼;程君生;毛开荣;蒋玉文;;布鲁氏菌在豚鼠和奶牛体内诱导的抗体水平和变态反应强度相关性研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公共卫生学分会第二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邱昌庆;;OIE推荐的牛布鲁氏菌病诊断技术[A];人畜共患传染病防治研究新成果汇编[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袁志勇;别让动物把布鲁氏菌传给你[N];科技日报;2010年
2 晓艳;布鲁氏菌疫苗仅能对抗肝脾感染[N];医药经济报;2002年
3 竹青;二次污染尚存何谈奶源卫生[N];中国食品质量报;2003年
4 谭英;当心猫狗影响家人健康[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9年
5 通讯员 严鞠;阿拉山口检验检疫局两项科研成果获州科技进步奖[N];博尔塔拉报;2008年
6 中国兽药监察所副研究员 毛开荣;“九五”期间我国布鲁氏菌病防治成绩显著[N];中国畜牧水产报;2000年
7 李有祥;奶源二次污染 令人心惊[N];中华工商时报;2003年
8 本报记者 刘宝亮;中国乳业期待浴火重生[N];中国经济导报;2005年
9 张玉谍;群众关注的热点就是办实事的重点[N];辽宁日报;2008年
10 ;青霉素类兽药的使用[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丽媛;吉林省布鲁氏菌流行株种属鉴定及其耐药分子机制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张辉;羊种布鲁氏菌感染胚胎滋养层细胞的分子机制研究[D];石河子大学;2009年
3 陈燕芬;布鲁氏菌中国分离株遗传多态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4 杨艳玲;羊布鲁氏菌蛋白质组学分析及免疫候选抗原的筛选与鉴定[D];吉林大学;2011年
5 刘文兴;布鲁氏菌标记疫苗(M5-90-26)的鉴别诊断及其bp26蛋白的免疫原性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6 乔凤;外膜蛋白Omp25在布鲁氏菌毒力及免疫保护中的作用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7 王玉飞;IV型分泌系统调控布鲁氏菌胞内生存的分子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8年
8 赵忠鹏;布鲁氏菌毒力、免疫相关分子的筛选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8年
9 曲R
本文编号:2481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