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西医药论文 >

温病湿热证大鼠模型复制及加味藿朴夏苓汤作用机制的探讨

发布时间:2019-09-27 02:00
【摘要】:目的:从建立温病湿热证大鼠模型入手,择优选取动物模型,观察加味藿朴夏苓汤干预对模型大鼠血脂、TNF-a和IL-10以及舌组织AQP-5表达的影响,进一步探讨湿热证病理及清热祛湿方药发挥治疗作用的可能机制。 方法: 1、8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致病菌低剂量组(B、C、D组)、致病菌中剂量组(E、F、G组)、致病菌高剂量组(H、I、J组),每个剂量组下设置3个不同造模(湿热环境)时间,B、E、H组造模21天,C、F、I组造模25天,D、G、J组造模28天。参照多因素复合造模方法建立湿热证大鼠模型,观察大鼠体温、体重、食量、饮水量、症状及舌苔的变化,比较分析不同造模条件下模型证候指标的变化,评价模型的质量。 2、24只SD大鼠,随机分正常对照组(自然环境+普通饲料饮食)、湿热模型组(湿热环境+高脂饲料饮食+大肠埃希氏菌灌胃)、药物干预组(湿热环境+高脂饲料饮食+大肠埃希氏菌灌胃+加味藿朴夏苓汤干预)。按以上条件组合,采用造模时间28天及低剂量大肠埃希氏菌灌胃的造模条件复制湿热证大鼠模型。观察大鼠体温、体重、食量、饮水量、症状和舌苔变化。采血送检血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大鼠血清TNF-α、IL-10的含量;取舌组织,行常规病理切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组织病理改变,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AQP-5的表达情况。 结果: 1、采用多因素复合造模方法复制温病湿热证大鼠模型,不同的湿热环境造模时间和大肠埃希氏菌灌胃剂量组合,各造模组无论是在体温、食量、饮水量方面,还是在可观察的动物症状、舌苔方面,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温病湿热证临床证候。 2、在维持灌菌后体温升高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方面,致病菌低剂量组(B、C、D组)表现最好;在维持造模后的低饮食量和低饮水量方面,28天造模组(D、G、J组)严重程度较高;在舌苔出现率和症状的严重程度及稳定性方面28天造模组仍然具有明显的优势,症状出现的齐同性则为D、I、J组最好。综合评价提示:D组大鼠各项证候指标出现率、严重程度高,稳定性、齐同性好,模型质量最优。 3、湿热模型组体温,TC、TG、LDL-c水平,血清TNF-a和IL-10浓度明显升高(P0.05,P0.00),体重、饮水量、食量减少和HDL-c水平降低,较正常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P0.00);药物干预组较湿热模型组饮水量、食量显著增加,血清。TNF-α、IL-10浓度显著降低(P0.05);除TNF-α浓度药物干预组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外,余观测指标恢复,较正常组无显著差别(P0.05) 4、湿热模型组舌黏膜层的角质细胞层、棘细胞层增厚,不完全角化细胞增多;舌固有层中度淋巴细胞、嗜酸性细胞浸润、组织疏松水肿,肌层血管充血、组织轻度水肿。药物干预组较湿热模型组角质细胞层、棘细胞层变薄,与正常对照组光镜下无明显差别;舌固有层轻度淋巴细胞浸润、肌层无病理变化。 5、积分光密度和面积密度比较,湿热模型组和药物干预组舌组织AQP-5表达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加(P0.00,P0.05);药物干预组AQP-5表达较湿热模型组显著减少(P0.05) 结论: 1、采用延长湿热环境造模时间至28天及低剂量的致病微生物灌胃的造模条件,可复制出各项症状体征明显、稳定性、齐同性好的温病湿热证大鼠模型。 2、湿热环境时间的适当延长对增强模型大鼠症状体征的稳定性、齐同性有积极的影响,低灌菌剂量可避免产生LPS耐受并使模型大鼠体温升高且持续稳定。 3、温病湿热证模型大鼠存在血脂紊乱,血清TNF-a和IL-10水平升高,舌组织病理改变和AQP-5的过度表达。舌组织AQP-5的过度表达,可能与模型鼠腻苔的形成有关。 4、加味藿朴夏苓汤干预能改善模型大鼠的湿热证候,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机体炎症反应,纠正血脂代谢紊乱,减轻舌组织炎症和降低AQP-5表达的综合调整作用有关。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R-332;R285.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华锋;林培政;;小鼠肝炎病毒温病湿热证模型的探讨[J];辽宁中医杂志;2011年07期

2 梅松政;;小病当大病治 劳民伤财[J];中国社区医师;2011年28期

3 李桂雪;张凤华;刘惠敏;袁天雯;刘媛媛;;中药治疗轻症甲型H_1N_1流感31例[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1年04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程明;周福生;;藿朴夏苓汤对湿证内外相关因素作用的研究探讨[A];第二十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暨国家级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9年

2 吕明;王权;;藿朴夏苓汤对小儿湿温时疫感冒32例治验[A];刘弼臣教授从医六十五周年学术思想研讨会暨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与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儿科分会全国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C];2004年

3 程明;周福生;;藿朴夏苓汤对湿证内外相关因素作用的研究探讨[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十一届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暨2009年脾胃病诊疗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9年

4 张诗军;陈泽雄;李琼;程永华;林佑武;郝尧坤;胡斌;;慢性乙型肝炎湿证患者外周血TCRVβ亚家族谱系表达及意义探讨[A];第十八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5 林佑武;张诗军;陈泽雄;程永华;胡斌;;慢性乙型肝炎湿证患者外周血TCRVβ亚家族谱系表达及化湿法影响[A];第二十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暨消化疾病诊治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1年

6 皮持衡;;治湿三法在慢性肾病中的运用[A];首届江西省科协学术年会江西省中医药学术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年

7 李其忠;;水湿痰饮的理论与临床[A];上海市科学技术史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章茂森;藿朴夏苓汤临床运用举隅[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2 ;藿朴夏苓汤加减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疗效显著[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3 四川省达州市绿州保健中心 欧阳军;临床常用方剂对比(四)[N];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

4 四川省成都郫县 陈国华;藿香诸方[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5 四川省达州市绿州保健中心 欧阳军;临床常用方剂对比(二)[N];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

6 郭立中;周仲瑛教授“湿热论”钩玄[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7 健喜堂;风能胜湿[N];医药经济报;2009年

8 毛德西;感冒余证精心调治[N];大众卫生报;2005年

9 欧阳军;临床常用方剂对比(四)[N];上海中医药报;2009年

10 ;肠功能紊乱性腹泻的特点及治疗[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黎壮伟;温病湿热证线粒体氧化损伤、能量代谢及中药干预机制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2 李华锋;从NF-κB、AQP4及T细胞免疫探讨温病湿热证的致病机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3 冯雪梅;温病湿热证证候规范化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

4 张志明;清热化湿法干预小鼠病毒性肝炎湿热证Toll样受体通路的机理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5 仲伟梁;新加坡地区湿热证的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6 高展翔;蒿芩清胆汤对流感病毒感染湿热证小鼠水通道蛋白影响的实验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曙光;温病湿热证大鼠IL-23和IL-17的变化及加味藿朴夏苓汤干预影响[D];广西医科大学;2012年

2 常丽萍;温病湿热证大鼠模型复制及加味藿朴夏苓汤作用机制的探讨[D];广西医科大学;2011年

3 刘敏;藿朴夏苓汤加减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临床研究[D];湖北中医学院;2008年

4 侯笙总;蒿芩清胆汤治疗岭南上呼吸道病毒感染临床疗效观察[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5 阮静;从自由基水平、免疫功能探讨岭南上呼道病毒感染湿热证的形成机理[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6 郑丹文;蒿芩清胆汤对急性上呼吸道病毒感染湿热证的疗效及免疫调节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7 张俊英;湿病湿热证湿重于热与热重于湿模型制作的初步研究[D];湖北中医学院;2009年

8 周璇;温病湿热证大鼠模型免疫指标的实验研究[D];湖北中医学院;2007年

9 龚成珍;白虎汤治疗内毒素致家兔温病气分证的实验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1年

10 张小梅;岭南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病例观察及相关免疫炎症机制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5424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yixuelunwen/25424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b5f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