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分型流感嗜血杆菌感染与生物膜的关系
发布时间:2019-11-23 20:27
【摘要】:第一部分NTHi体外生物膜的形成 【目的】探讨不可分型流感嗜血杆菌(Nontypeablehaemophilusinfluenzae,NTHi)生物膜(Biofilm,BF)体外的形成,为研究NTHiBF相关感染发生机制奠定基础。 【方法】以NTHi标准菌株ATCC49247为BF建立对象,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aeruginosa,PA)BF阳性菌株ATCC27853为阳性质控,两菌分别培养2、3、4、7天后,分别采用结晶紫法、平板计数法观察两者BF的生长状态,并在第4天采用扫描电镜(Scanningelectronmicroscope,SEM)观察生物膜的结构特点。 【结果】结晶紫法BF的吸光度NTHi前4天由0.0591±0.0013升至0.269±0.0028vs.PA0.0634±0.0016升至0.332±0.0028,随后下降,至第7天NTHiBF吸光度降至0.1135±0.0021vs.PA0.1265±0.0050。空白对照为0.0365±0.0028平板计数法NTHi前4天BF内活菌数由(0.530±0.028)×10~7cfu/ml升至(2.275±0.0212)×10~7cfu/ml,至第7天降至(1.036±0.0198)×10~7cfu/ml。PA相应时间点的活菌数由(0.55±0.014)×10~7cfu/ml至(3.705±0.021)×10~7cfu/ml,第7天降至(1.405±0.035)×10~7cfu/ml,各时间点之间,结晶紫法细菌与空白对照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除第4天(P0.05)外,其余天数两菌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SEM第4天结果显示细菌能形成典型的BF。 【结论】NTHi体外可形成BF。结晶紫法、平板计数法和扫描电镜可用于BF常规检测。 第二部分儿童NTHi感染常见疾病与体外生物膜的关系 【目的】探讨儿童NTHi感染常见疾病体外生物膜的差异性,为明确BF在不同疾病中发挥的作用奠定基础。 【方法】选取临床鼻窦炎、中耳炎、肺炎和支气管炎四种疾病,呼吸道分离的80株不可分型流感嗜血杆菌以及标准菌株ATCC49247为研究对象,连续培养5天时间,结晶紫法检测吸光度的大小,第2天的BF结果经扫描电镜观察确认。 【结果】临床菌株结晶紫法BF平均吸光度第一天为0.3056±0.021838,第2天最高为0.5516±0.04653,至第5天BF大部分解聚,吸光度为0.2554±0.02229,而标准菌株ATCC49247第一天吸光度仅为0.0305±0.0007,至第4天才达峰值,吸光度为0.255±0.0339,第5天开始解聚,吸光度为0.1945±0.0057。各疾病组之间第2天BF吸光度分别为中耳炎0.67477±0.064936,肺炎0.62190±0.057424,支气管炎0.44705±0.015081,鼻窦炎0.43817±0.017277,第5天BF吸光度为:中耳炎0.32559±0.031621,肺炎0.27371±0.024501,支气管炎0.22098±0.013289,鼻窦炎0.17689±0.028316。各疾病组比较,除支气管炎和鼻窦炎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外,其余各组之间、各时间点之间吸光度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不同感染疾病BF有差异。其中,BF在中耳炎发挥功能最大,肺炎次之,鼻窦炎支气管炎最弱。 第三部分NTHi感染致炎蛋白E与生物膜的关系 【目的】探讨不可分型流感嗜血杆菌感染促炎蛋白E(ProteinE,PE)与体外BF形成的关系,为BF的干预形成奠定基础。 【方法】从300个鼻窦炎和中耳炎中儿童患者中分离NTHi共59株,其中鼻窦炎36株,中耳炎23株。采血进行白细胞计数评估炎症状况。设置2天、3天、4天、5天共4个时间点,提取样本BF和浮游状态的总RNA,RT-PCR方法观察pe以及luxSmRNA的表达。 【结果】NTHi的pemRNA与WBC具有相关性(P0.05,r=0.5253),当细菌转录表达pemRNA时,,luxSmRNA为阴性,BF不形成;当pemRNA转录消失后,luxSmRNA为阳性,BF形成。 【结论】致炎蛋白E可影响BF的形成。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R378.41
本文编号:2565126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R378.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泓 ,陆权,李万华,孔菁,王春;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流感嗜血杆菌耐药性研究[J];临床儿科杂志;2003年01期
2 贾文祥;细菌生物膜的形成与耐药性研究[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03年03期
3 高宗良;谷元兴;赵峰;刘永生;;生物被膜主动分散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12年02期
4 王琦;细菌生物膜与感染[J];宁夏医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5 李建华;宋丰贵;;细菌生物膜形成与细菌耐药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8年01期
6 张丽萍;李清;古丽娜依明;李玲玲;田刚;;葡萄球菌生物膜检测及与耐药性的关系[J];右江医学;2008年03期
7 李睿明;;抗感染治疗新靶点——细菌生物膜[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06年04期
8 崔洁,王宏斌,李志光,郭中固;微量接种菌落计数法测定抗生素后效应[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9年02期
9 张砺;王晓蕾;黄成;沈伟;梁勤军;李学春;谢永琼;邓克芬;李晋蜀;吴娟;;成都地区2001-2006年儿童感染性疾病常见病原菌变迁及耐药分析[J];中华儿科杂志;2007年12期
10 王晓庆;武文;孙月华;汤亭亭;王友;戴\戎;Irina Sadovskaya;Said Jabbouri;朱振安;;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蛋白在假体周围感染诊断中的应用[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2008年06期
本文编号:25651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yixuelunwen/256512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