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西医药论文 >

人真皮微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性表达IFNLR1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6 07:58
【摘要】:目的:IL-29相较于I型干扰素其副作用更低,且同样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免疫调节等作用,但因其特异性受体IFNLR1呈选择性分布,故IL-29的临床应用范围受限。本研究旨在验证人真皮微血管内皮细胞(HDMEC)上是否表达IL-29的特异性受体IFNLR1,以及探索IL-29与IFNLR1结合后在HDMEC细胞上所发挥的生物学作用。为IL-29的临床应用提供新的实验依据。方法:(1)选取HDMEC细胞培养,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HDMEC细胞上特异性受体IFNLR1的m RNA水平;应用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受体IFNLR1蛋白表达水平。(2)HDMEC细胞分为四组:(1)空白对照组(2)重组IL-29刺激组(3)应用IFNLR1单克隆抗体封闭+重组IL-29刺激组(4)IFNLR1单克隆抗体的同源抗体Ig G+重组IL-29对照组。各组处理0.5小时、1小时及2小时后,ELISA检测细胞因子IL-8和IL-12分泌水平。(3)DENV作用于HDMEC细胞,ELISA方法检测24小时、48小时及72小时IL-29分泌量。(4)HDMEC细胞分为四组:(1)空白对照组(2)IFNLR1单克隆抗体封闭+DENV组(3)DENV组(4)IFNLR1单克隆抗体同源抗体Ig G+DENV组。通过Transwell建立单层HDMEC细胞模型,检测各组HRP渗透到下室的OD值,以反映HDMEC细胞通透性。应用pull-down实验检测在DENV作用后,IFNLR1受体封闭前后Rho A的活化情况。结果:(1)通过real-time PCR技术从基因水平上检测到HDMEC细胞表达IFNLR1,表达量为1.00±0.285;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技术从蛋白水平证实HDMEC细胞表达IFNLR1。(2)IL-8在HDMEC细胞上有基础分泌,在0.5小时、1小时、2小时分泌量分别为26.494±5.373pg/ml、33.60917±9.671 pg/ml、45.035±5.658 pg/ml;在重组IL-29刺激下,IL-8分泌量较空白组有所增加,在0.5小时、1小时、2小时分泌量分别为72.759±1.825 pg/ml、175.402±20.731 pg/ml、278.736±19.559 pg/ml;在封闭了IL-29特异性受体IFNLR1后再给予IL-29刺激,IL-8分泌量明显降低,在0.5小时、1小时、2小时分泌量分别为24.368±2.296 pg/ml、26.50574±12.232 pg/ml、32.36780±22.967 pg/ml;IFNLR1同源抗体Ig G组IL-8分泌量与仅IL-29处理组无明显差异。HDMEC细胞在各组处理条件下,IL-12分泌量极低。(3)DENV作用后可以诱导HDMEC细胞分泌IL-29,在24小时、48小时、72小时分泌量分别为90.205±1.601pg/ml、179.949±13.241 pg/ml、153.821±5.356 pg/ml。(4)DENV作用于HDMEC细胞引起细胞通透性增加;封闭IFNLR1受体使HDMEC细胞通透性增加较仅DENV作用组更加明显,在DENV作用后48小时通透性最大。(5)DENV作用于HDMEC细胞,可以使Rho A活化,Rho A活性增加;IFNLR1封闭后DENV引起Rho A活化量最多,Rho A活性最高。结论:(1)证实人真皮微血管内皮细胞上IFNLR1表达;(2)IL-29与其特异性受体IFNLR1结合后能够调节细胞因子IL-8的分泌,但不能诱导和调节IL-12的分泌;(3)DENV感染HDMEC后诱导IL-29分泌,IL-29与特异性受体IFNLR1结合后对Rho A的活性有影响,Rho A的活性可能对血管通透性产生一定影响。
【图文】:

示意图,受体,示意图,干扰素


抗肿瘤及免疫调节作用;而结构上与 IL-10 家族成员相似。虽然Ⅰ型和Ⅲ型干扰素在基因表达和信号通路上基本相同,但是这两种干扰素却是通过完全不同的干扰素受体来发挥作用。干扰素家族受体,一般作为异物二聚体的形式存在。干扰素家族受体有 R1 和 R2 两个受体链,R1 受体链的特异性较强是因为它结构域长,可以磷酸化,并且征集各类化学分子,从而决定细胞因子的特异性。相对而言 R2 受体链就没有特异性,因为它的结构域短,,只能征集其他酪氨酸残基到受体复合物上,从而对信号转导起到一定的支持作用[3-5]。Ⅲ 型 干 扰 素 的 异 物二 聚 体 型 受 体 由 干扰 素 λ 受 体 1 ( Interferon λReceptor1,IFNLR1)的R1型受体链和白介素10R2受体(Interleukin-10 Receptor2IL10R2)的R2型受体链组成(图1),主要由特异性受体IFNLR1发挥生物学效应IL10R2,同时也是IL-10、IL-22和IL-26的R2型受体链[1]。

细胞,细胞株


EC 细胞上 IFNLR1 mRNA 相对表达量用RT-qPCR 方法检测两个细胞株 HDMEC 和HepG2上 I结果如下表 1.1。HDMEC 细胞和 HepG2 细胞上 IFNLR1.00±0.285 和 9.14±0.36,HDMEC 上的表达量显著低于 Hep表 1.1,图 1.1)表 1.1 HDMEC、HepG2 细胞上 IFNLR1mRNA 相对表达量细胞 IFNLR1 mRNA 相对表HDMEC 1.00±0.285HepG2 9.14±0.36**注:n=3, X±SD, **表示与 HepG2 相比,p<0.01**
【学位授予单位】:海南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3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佳;高峰;杨学文;;加味犀角地黄汤含药血清对人微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J];中医药导报;2016年16期

2 安岩;张涛;张倩;梁宏伟;穆祥;;白头翁汤对体外培养微血管内皮细胞毒性的研究[J];北京农业;2015年14期

3 冯洁;吴练秋;娄晋宁;李成辉;;微血管内皮细胞与缺血-再灌注损伤[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07年05期

4 顾锋;张文健;吴练秋;叶丽亚;李汉忠;李静;许世清;徐亚平;娄晋宁;;人肾上腺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形态、表型和功能特性[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5 娄晋宁;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培养及其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J];微循环学杂志;2004年03期

6 肖建国;代保民;;纤维联接蛋白与疾病[J];四川生理科学动态;1987年01期

7 梁国钧;;人体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培养:新的炎症模型[J];国外医学.皮肤病学分册;1988年02期

8 金惠铭,刘清行,张国平,张明,沙志一;TNF_α引起的微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及其分子机制[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0年10期

9 曹翔,金惠铭;FAS,NF-κB及Caspases在TNFα介导的微血管内皮细胞凋亡中的作用[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0年10期

10 梅志军,陈思锋;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分离方法[J];生理科学进展;199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亮;王华民;刘珂君;崔忠慧;裴华;;基底硬度对人真皮微血管内皮细胞生物学行为影响的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摘要汇编[C];2016年

2 赵莲;尤国兴;廖福龙;陈龙;劳芳;韩东;周虹;;剪切粘度对微血管内皮细胞血管舒缩因子表达、细胞粘弹性和能量耗散的影响[A];2008年全国生物流变学与生物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8年

3 李鑫;马晓春;;血必净注射液对肾脏微血管内皮细胞发挥保护作用的机制探讨[A];中国重症医学的创新与发展——第二届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医师分会暨第九届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医学专业委员会2010年危重病医学全国会议会刊[C];2010年

4 狄晴;陈艳;;高迁移率族蛋白1对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P-糖蛋白表达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C];2014年

5 段重高;迟喧;李宏伟;修瑞娟;;大血管和微血管内皮细胞功能个性特征的研究及其临床应用[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6 孙正达;汪伟;沈蕾;边伟;祝禾辰;;血必净对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株增殖的作用[A];2008全国中西医结合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学术论文集[C];2008年

7 曹婕;高润娣;姚一楠;王晴;陆国华;李和权;周建英;;小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原代培养、鉴定及其体外血管形成功能的研究[A];2011年第三十三届浙江省呼吸系病学术年会暨呼吸疾病诊治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1年

8 蒋雪峰;卞修武;肖华亮;王清良;;人胶质瘤微血管内皮细胞分离培养的改进与鉴定[A];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2010年学术年会日程及论文汇编[C];2010年

9 李鑫;马晓春;;血必净注射液对脂多糖诱导大鼠肾脏微血管内皮细胞组织因子表达的影响及机制探讨[A];第三届重症医学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10 陈争跃;聂振禹;包蓓艳;;罗格列酮对人腹膜微血管内皮细胞AQP-1、VEGF及COX-2的影响[A];2014浙江省肾脏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张玉勤;放疗可引起胃肠综合征[N];中国医药报;2002年

2 ;重视微循环研究 为临床应用服务[N];中国医药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玲;脑和冠状微血管内皮细胞基因与蛋白表达的差异及decorin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6年

2 张明;人眼脉络膜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体外培养及内皮抑素抑制其增殖的体外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3 青雪梅;从“络”论治缺血性脑损伤的微血管内皮细胞调控机制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6年

4 张作明;脑不同部位微血管内皮细胞异质性的探讨[D];第四军医大学;1996年

5 刘式威;血性屏障与血神经屏障微血管内皮细胞特性比较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7年

6 路玉峰;糖皮质激素对人股骨头骨微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7 张振;胰高血糖素样肽-1对晚期蛋白氧化产物诱导的胰岛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D];南方医科大学;2014年

8 龚蕾;高糖致胰岛微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机制及年龄相关胰岛β细胞再生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9 赵丁岩;淫羊藿苷对激素诱导损伤人股骨头微血管内皮细胞蛋白质表达谱及mi-RNAs表达谱的影响[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10 史斌;藻酸双酯钠在内毒素性急性肺损伤和凝血功能障碍中的作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珂君;人真皮微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性表达IFNLR1的研究[D];海南医学院;2018年

2 时敏敏;促甲状腺激素抑制人微血管内皮细胞一氧化氮合酶的机制研究[D];济宁医学院;2018年

3 罗鸿;低氧条件下沉默HIF-1α与TNF-α、IL-6的相关性研究及人真皮微血管内皮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变化[D];重庆医科大学;2018年

4 张肖霄;脱氧胆酸钠(SD)在脂肪细胞溶脂和微血管内皮细胞(MECs)凋亡方面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7年

5 杨敏;不同来源微血管内皮细胞培养方法的建立及生物学特性比较[D];西南医科大学;2017年

6 索占伟;小檗碱抗大肠杆菌毒素致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初探[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7 王自力;白头翁素抗大肠杆菌毒素致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初探[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8 李相元;高血糖对大鼠脑缺血后微血管内皮细胞葡萄糖转运蛋白-1表达的影响[D];天津医科大学;2004年

9 徐华;血管生成素-1对脂多糖诱导的小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10 蒋雪峰;人脑恶性胶质瘤微血管内皮细胞分离、培养和VEGF诱导其三维成型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6993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yixuelunwen/26993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893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