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西医药论文 >

健脾益肾强骨针法对骨质疏松模型大鼠股四头肌力学特性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07-01 09:36
【摘要】:目的:观察健脾益肾强骨针法对去势术诱导的大龄骨质疏松模型大鼠股四头肌微结构、最小骨折外力及力学性能的影响,从肌肉软组织角度探索针刺防治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20只6月龄的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90只和正常组30只,模型组采用去势术(切除双侧卵巢)造模,正常组切除卵巢连接处附近少量肠系膜。造模3个月后进行骨密度扫描进行造模检测,检测成功后将模型组大鼠随机分为治疗组,药物组和空白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健脾益肾强骨针灸疗法,主穴为大杼、肾俞、足三里,每次留针20min,每周治疗3次;药物组采用新斯的明,按照200ug/kg剂量换算原则,新斯的明0.75mg配以5ml PBS溶液,每次0.1ml/kg皮下注射,每周与针刺组同一时间治疗;以上两组共治疗6个月,模型组不采用任何治疗,仅在相同时间给予抓放。治疗结束后各组均余24只大鼠,取每组一半大鼠共12只,其中大腿部左侧股四头肌切片固定低温保存后通过透射电镜进行肌纤维微结构电镜观察,右侧取股四头肌整段及其与股骨上下端连接处经夹具固定后利用力学电子试验机做力学性能检测;取另一半共12只大鼠左、右侧股部分别用自制股骨骨折最小外力检测装置做在体(腹腔麻醉后开展)、离体(在体完成后断颈处死取新鲜股骨即刻开展)股骨骨折最小外力检测。对比各项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学差异分析,再根据结果从作用(疗效)-功能-形态(微结构)角度进行综合探讨。结果:(1)各组股骨抗外力疗效情况:在体股骨骨折最小外力检测中,针刺组数据整体较优于药物组和正常组,且针刺组及药物组显著高于模型组,经卡方检验,疗效评价卡方值为26.013,差异明显,针刺组与药物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但针刺组及药物组与模型组和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在离体股骨骨折最小外力经检测中,各组数据整体十分相近,经卡方检验,疗效评价卡方值为0.534,各组间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2)各组肌肉力学性能比较:在股四头肌力学性能最大荷载力及最大应力检测中,针刺组、药物组与模型组及正常组相比,经卡方检验各组数值情况,效果评价卡方值分别为29.143和23.131,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事后将各组大鼠体重数值及计算最大应力中的股四头肌截面积数值进行数据分析,卡方值为分别为0.395及0.941,表明各组大鼠在体重无差异的情况下股四头肌截面积亦无差异,进一步反映数据的准确性及方法的合理性。(3)各组肌纤维微结构比较:在肌纤维微结构检测观察中,治疗组及正常组二组与药物组及模型组相比,在电镜图片视野中肌原纤维、Z线和M线连接差异明显,正常组三项排列较好,连接整齐,针刺组相对较好,其余分别有不同程度的排列及连接错位(水波纹)。针刺组、药物组肌原纤维细丝宽度较平均适宜,每细丝个体截面宽度、面积较均匀;而正常组及模型组截面宽度、面积较不均,细丝大小差异较大;且针刺组、药物组肌原纤维细丝与正常组及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及药物组相对较宽,而正常组及空白对照组相对较细。结论:健脾益肾强骨针法可提高股四头肌最大荷载力及最大应力性能,从而使肌组织在该部位提高其受力冲击下的直接或间接缓冲吸收效应,使该部位在受力传导至骨组织并致骨发生应力形变至折断过程中,加强肌肉组织发挥其相对主要应力作用或相对协同应力作用效应,从而提升在体股骨抗外力的骨折阈值起到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防治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针刺穴位的选取及行针手法的发挥,从而通过内分泌、神经调节等间接或直接的途径影响肌原纤维细丝大小、Z线及M线连接的状况,起到对股四头肌肌纤维微结构的调整作用有关。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中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245;R-33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崔爱玲;范天利;;健脾益肾颗粒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J];中国药业;2008年15期

2 詹建;健脾益肾疗崩漏[J];上海中医药杂志;1989年09期

3 韩磊;;健脾益肾排毒方治疗慢性肾脏病4期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河南医学研究;2016年11期

4 汉吉洪;林强;何燕;;健脾益肾饮对慢性肾衰患者肾功能及贫血的影响研究[J];潍坊医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5 刘天虹;健脾益肾祛瘀法治疗脂肪肝34例[J];河北中医;2004年11期

6 肖辉标;;健脾益肾祛淤汤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观察及对凝血功能影响[J];慢性病学杂志;2016年09期

7 张运萍;文辉;林家坤;薛跃明;邓朝霓;;健脾益肾、排浊泄毒法对尿毒症患者血肌酐和尿素氮影响的临床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2年12期

8 董海涛;刘浩;关念波;赵炜;卢雯平;陈丽珠;;健脾益肾颗粒减轻528例肿瘤患者化疗毒副作用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8年09期

9 施明;张钟爱;;“健脾益肾清利方”治疗女性尿道综合征30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007年03期

10 郑秋惠;陈卫国;王法林;王淑萍;孙芳;王燕虎;贾小军;林明哲;;健脾益肾中药对晚期胃癌化疗患者的辅助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201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苏炳云;;健脾益肾增高疗法对矮小儿临床运用[A];2015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医学美容学术会议、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美容专业委员会暨第三届中国中西医结合抗衰老微创技术研讨会、第四届全国乳房与形体整形美容高峰论坛、第十七届海峡两岸微整形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5年

2 蒋秀敏;杨洪娟;艾淑珍;;健脾益肾治疗消渴病[A];糖尿病(消渴病)中医诊治荟萃——全国第五次中医糖尿病学术大会论文集[C];1999年

3 郑秋惠;王法林;王淑萍;孙芳;王燕虎;贾小军;林明哲;;健脾益肾中药对晚期胃癌化疗患者的辅助疗效观察[A];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第七届全国中青年肿瘤学术会议——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中华肿瘤 明日之星”大型评选活动暨中青年委员全国遴选论文汇编[C];2011年

4 景录先;;糖尿病临证健脾益肾的体会[A];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07年

5 钱尚统;王凡;陈敏先;罗敏;鲍顺忠;陈战;;健脾益肾复方对幼龄至青年雄性大鼠骨生长影响的实验研究[A];全国中西医结合儿科第十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6 谢可;;老年消化道肿瘤患者联合健脾益肾颗粒提高化疗后生活质量[A];2014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大会论文摘要集[C];2014年

7 刘舒音;贾青梅;;健脾益肾化浊利湿法治疗慢性肾功功不全28例(摘要)[A];第十九次全国中医肾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6年

8 丁树栋;;健脾益肾养心法治疗更年期不寐1例[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精神疾病专业委员会第15届全国学术会议暨第2届京津冀中西医结合精神疾病学年会暨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王彦恒临床经验学习班论文集[C];2016年

9 张国华;李素萍;刘振寰;;健脾益肾通督艾灸对脾肾两虚型脑瘫儿免疫功能的影响[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八届全国康复治疗学术年会资料及论文汇编[C];2011年

10 张国华;李素萍;刘振寰;;健脾益肾通督艾灸对脾肾两虚型脑瘫儿免疫功能的影响[A];中国康复医学会运动疗法分会第十一届全国康复学术大会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叶明;腰肌劳损宜健脾益肾[N];中国医药报;2001年

2 杨景柱;龙芪鱼草汤[N];中国中医药报;2000年

3 居荃培;健脾益肾话莲子[N];中国医药报;2015年

4 刁金囡 江苏省镇江市中医院;健脾益肾、清利活血法治疗慢性肾炎[N];中国中医药报;2018年

5 王逊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健脾益肾治胃癌术后验案[N];中国中医药报;2016年

6 山东省临沂市中医医院 刘启廷名医工作室 李瑾;健脾益肾化浊治带下[N];中国中医药报;2013年

7 胡献国;健脾益肾说芡实[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8 四川广元 李建生;健脾益肾,首选山药[N];上海中医药报;2013年

9 周嵘;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辨治[N];中国中医药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杰;健脾益肾颗粒治疗肺癌伴发贫血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6年

2 罗学文;健脾益肾泄浊法对慢性肾脏病5期代谢毒素和肠道菌群的影响[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昆;健脾益肾强骨针法对骨质疏松模型大鼠股四头肌力学特性的影响[D];云南中医学院;2018年

2 王小芳;健脾益肾生血法治疗肾性贫血的临床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3年

3 田春野;健脾益肾祛瘀化浊法对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血清胱抑素C的影响[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2年

4 鞠宏宇;健脾益肾化瘀通络法对糖尿病肾病血小板参数和D-二聚体的临床观察[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5 董金胜;健脾益肾化瘀法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脾肾亏虚夹瘀浊证的临床研究[D];安徽中医药大学;2017年

6 鲁会杰;健脾益肾补气养血法治疗晚期NSCLC患者血虚型癌性贫血的临床观察[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9年

7 施海涛;健脾益肾,祛痰化湿法调节脂代谢紊乱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7年

8 安丽敏;健脾益肾片治疗脾肾气虚型慢性肾炎蛋白尿的临床观察[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8年

9 柳震伦;健脾益肾、活血化瘀法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气虚血瘀证临床观察[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10 任小燕;健脾益肾泄浊法治疗慢性肾衰竭脾肾两虚挟浊型的理论与临床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7365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yixuelunwen/27365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8da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