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西医药论文 >

气虚血瘀证模型大鼠微循环状态评价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01 20:52
   研究背景中医气血理论认为,气血是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基础,“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失和又是很多疾病变化的根本,气虚血瘀证是气血失和最常见一种类型。气虚运血无力而导致血液瘀阻,普遍存在于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中,是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病理基础,为目前中医药气血理论研究的热点。当出现气虚血瘀证时,机体血液系统出现高凝状态,微循环系统作为循环系统最基本单位,也可能发生变化,以往研究对气虚血瘀证形成过程中的微循环障碍关注较少,但其所导致的功能紊乱,在中医学也属“血瘀”范畴,是很多疾病发生发展中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基于临床病理的动物模型构建是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重点和难点,目前对于气虚血瘀证动物模型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大多采用“饥”、“惊”、“劳”的思路。本实验室在前期研究基础上最终采用睡眠剥夺法建立气虚血瘀证模型,前期基础研究表明,睡眠剥夺法建立的气虚血瘀证大鼠基本符合中医临床气虚血瘀证的主要特征,包括机体血液黏度增高、免疫力降低、血小板功能异常等,但是缺乏对动物模型的微循环状态评价研究。本课题在实验室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对该模型的微循环状态进行评价,为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的研究提供实验证据,同时为气血理论的研究提供可靠依据。目的观察气虚血瘀证模型大鼠微循环状态病理变化,并构建其微循环状态评价体系,为证候模型及中医药功效研究提供可靠方法。方法1)实验动物分为正常组和模型组,通过水环境小平台每天固定时间站立进行连续六周睡眠剥夺建立大鼠气虚血瘀证模型。2)体征观察,包括:毛发、毛色、神态、体型、精神状态、体重以及二便等,每周一次,在造模第4w、6w采用智能无创血压仪测量大鼠血压。3)体表微循环观察:在造模第2w、4w、6w分别收集正常及模型大鼠舌像、脉象、足底、耳廓等信息,用单反相机分别采集正常和模型大鼠舌和足底图像,通过标准比色卡校对,进行色彩饱和度分析;通过无创脉搏仪检测大鼠脉搏幅度;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检测大鼠耳廓和足底体表血流灌注量情况。4)肠系膜微循环观察:造模6w后,各组大鼠开始进行肠系膜微循环观察,实验前12h禁食,麻醉状态下,腹部正中切口,卧位,轻柔将肠系膜取出,放置于恒温观察系统中选取直径25-45μm,200μm长无明显弯曲的微静脉进行基础观察,待状态平稳,从基础0min开始连续观察30min,每隔10min记录观察同一视野的同一目标血管的微循环状态,高速摄影机记录。数据分析时使用Image-Pro Plus 6.0软件慢速重放,测定红细胞流速和管径;沿血管计数滚动白细胞和粘附白细胞的数量;荧光显微镜观察细静脉FITC-标记的血浆白蛋白的漏出血管情况,分析血管外内荧光强度比。5)机制分析:造模4w、6w尾尖取血通过血球计数器分析白细胞数、血小板数,以及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百分率;造模6w断尾法测定大鼠出血时间;造模6w后通过可视化显微镜动态观察Fec13致大鼠颈动脉、肠系膜动脉血栓形成时间。结果1)体征观察:正常组大鼠状态良好,活动正常,毛发光泽顺畅,二便正常;模型组大鼠从睡眠剥夺第2w开始到6w大鼠体重明显低于正常组(P0.01),而且体重增长速度较正常比较慢,神态慵懒,毛色从略微发黄到发黄,毛发糙而不顺,情绪易怒,有气无力,形体瘦弱,大便松散;模型组大鼠较正常组大鼠SBP、MBP、DBP均有下降的趋势,但未见统计学差异。2)体表微循环:造模2w,大鼠舌像G值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舌面G、B及足底的R、G、B值与正常组无显著差异,大鼠脉搏幅度值与正常组无明显差异;模型组大鼠体表(耳廓、足底)血流灌注量与正常组无明显差异;造模4w观察大鼠舌面R(P0.01)值显著低于正常组,舌面G、B值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大鼠脉搏幅度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模型组大鼠左耳(P0.01)、右耳(P0.01)血流灌注量均明显低于正常组,足底血流灌注量也表现低下的趋势;造模6w大鼠舌面、足底R、G、B值无统计学差异,模型组大鼠脉搏幅度明显低于正常组大鼠(P0.01);模型组大鼠左耳(P0.01)、右耳(P0.01)血流灌注量也明显低于正常组,大鼠左足、右足血流灌注量有低于正常组的趋势,但未见统计学差异。3)肠系膜微循环:造模6w后,持续30min内肠系膜微循环状态变化如下:在正常组和模型组血管管径无显著差异的前提下,从基础状态开始,模型组大鼠微静脉红细胞流速低于正常组大鼠,但无统计学差异,从基础状态Omin开始到整个过程中,模型组微静脉内滚动的白细胞数量就明显多于正常组(P0.05-0.01),模型组大鼠从基础状态开始即存在粘附的白细胞,比正常组多,但无统计学差异,模型大鼠微静脉血管外内荧光强度比从基础状态即明显高于正常组大鼠(P0.01)。4)机制分析:造模4w,尾尖全血细胞分析外周血细胞数量,模型组大鼠整体白细胞数量明显多于正常大鼠(P0.05),占白细胞数量比例高的中性粒细胞的百分率已经明显高于正常组大鼠(P0.01),而作为白细胞中另外一种淋巴细胞,其所占百分率明显低于正常组大鼠(P0.01),血小板的数量并无显著差异;造模6w,大鼠尾尖出血时间明显低于正常组(P0.01),提示血小板状态可能存在一定的变化;外周血白细胞数量有高于正常组的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中性粒细胞的百分率持续明显高于正常组大鼠(P0.01);淋巴细胞百分率仍明显低于正常组大鼠(P0.01),血小板的数量也未显示显著差异;Fec13所诱导的模型组大鼠肠系膜动脉血栓形成时间明显低于正常组大鼠(P0.05),而颈动脉血栓形成时间,模型组与正常组相比较短,但未显示统计学差异。结论水环境小平台站立睡眠剥夺法建立的大鼠气虚血瘀证模型,其表现出明显的微循环障碍,具体表现为:舌像、足底RGB值降低,脉搏幅度降低,体表耳廓、足底血流灌注量减少;肠系膜微静脉红细胞流速降低,滚动和粘附白细胞数量的增多,微静脉血管通透性增大;尾尖外周血细胞数量的变化,出血时间的缩短,体内动脉血栓形成时间的缩短;该变化过程基本符合中医临床气虚血瘀证病因病机过程。气虚血瘀证形成过程中可能是白细胞粘附功能、血管内皮受损、血小板功能发生变化导致其微循环障碍,可以通过改善微循环指标为模型评价和气血相关疾病提供治疗新靶点。通过观察睡眠剥夺大鼠气虚血瘀证所建立的微循环状态评价体系,可用于血瘀证模型评价和中医药功效的研究。
【学位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R228;R-332
【部分图文】:

体重,大鼠,易怒,睡眠剥夺


从睡眠剥夺2w开始体重明显低于正常组(P<邋0.01),而且体重X棾に俣冉险义铣1冉下裉祭粒勇晕⒎⒒频椒⒒疲⒉诙凰常樾饕着义仙裎遥衅蘖Γ蟊闼缮ⅲ逯亟峁恚保迹薄e义媳恚贝笫竺恐芴逯厍榭觯

本文编号:28319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yixuelunwen/28319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1be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