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相关分子模式对人3D皮肤皮脂腺模型表皮细胞增殖与分化影响的研究
【部分图文】:
2 μg/mL、20 μg/mL、200 μg/mL的磷壁酸,脂多糖,肽聚糖对表皮增厚的影响 (HE,×400)
为确认PAMPs对表皮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我们对组织进行增殖指标Ki67 和分化指标CK10免疫组化染色,并使用ImageJ软件分析染色面积,Image-Pro Plus软件分析累积光密度(IOD)。结果见图3。在浓度为2、20、200 μg/mL的LTA, LPS,PGN刺激下,表皮基底层及角质层Ki67及CK10的表达增加。LTA在20 μg/mL浓度时Ki67的染色面积(75.67±3.288 μm2)和IOD(17.01±0.7255)均最大,结果与2 μg/mL (染色面积:52.7±2.591 μm2;IOD:11.74±0.4534)时有显著差异(P<0.01),与200 μg/mL(染色面积:67.2±2.935 μm2;IOD:15.77±1.463)无明显差别;LPS和PGN均在200 μg/mL时染色面积和IOD值最大,结果相较于其他两个浓度有明显差异(P<0.01)。LTA在200 μg/mL浓度下CK10的染色面积(10.13±0.3602 μm2)最大,在2 μg /mL时IOD(119±1.174)最大,数据相较于其他两个浓度有显著差异(P<0.01);LPS在20 μg /mL浓度时染色面积(3.933±0.087 μm2)和IOD(55.31±5.844)均最大,染色面积数值较2 μg/mL(1.074±0.097 μm2)有显著差异(P<0.01),但与200 μg/mL(3.824±0.1047 μm2)间无统计学意义。PGN在20 μg/mL时染色面积和IOD值均最大,与其他两个浓度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1)。图2 2 μg/mL、20 μg/mL、200 μg/mL的磷壁酸,脂多糖,肽聚糖对表皮增厚的影响 (HE,×400)
我们在该模型上进一步探索微生物对表皮增殖与分化的作用。结果表明,三种PAMPs在0~200 μg/mL范围内剂量依赖性地促进表皮增殖。其中,LTA和LPS在200 μg/mL浓度时表皮增厚最大,而PGN在20 μg/mL即达到最高值,我们推测,革兰氏阳性菌的胞壁成分对促进表皮细胞分化可能具有更加明显的作用。PGN是革兰氏阳性菌如包括丙酸杆菌细胞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项通过胶带粘贴剥离的表皮屏障损伤模型中,在皮肤去除角质层后的起始阶段观察到了丙酸杆菌的相对增加[19],我们推测,相对于其他皮肤微生物,丙酸杆菌在皮肤修复方面可能具有更加即时的反应[12]。此外,LTA和LPS在较低浓度时即可对表皮细胞产生明显的促分化作用,但两者的表皮增厚最明显在200 μg/mL浓度,可能LTA和LPS在较低浓度时促进表皮细胞的分化,但只有在高浓度时才可以最大程度地促进表皮细胞增殖,说明微生物浓度的变化影响了表皮增殖和分化。PGN在20 μg/mL浓度时表皮增殖及促分化作用均达到最大,这可能是痤疮丙酸杆菌定殖与增殖的变化在皮肤疾病中具有明显作用的原因之一。人皮肤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会随着年龄性别的不同而产生差异。新生儿皮肤的微生物是获得性的,根据生产的方式可以从母体获得一定的微生物[21],到青春期时,由于激素水平的刺激,皮肤微生物的菌群结构和分布会发生很大的改变,例如,促进皮脂分泌的痤疮丙酸杆菌就会占主导作用[22,23]。另外,由于年龄性别以及与疾病易感性的个体差异,不同年龄段会发生不同,最常见的就是青春期痤疮的高发率[24];特应性皮炎常常起病于儿童或青春期前,并可能持续终生[25]。这表明微生物的种类和量的变化可以对人皮肤生理产生不同的影响,一旦微生物的种类或者微生物的量发生了实质性改变,就有可能会造成病理变化。我们的实验结果也说明了微生物可以促进表皮增厚,这可能是微生物对表皮细胞增殖和分化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佐义;皮脂腺: 皮肤的加油站[J];医药与保健;1997年03期
2 秦毅坚;;皮肤保养的盲点——情绪[J];民防苑;1999年02期
3 王彦红;皮肤——人体的第一道防线[J];开卷有益(求医问药);2000年09期
4 李志强;;不可更换的外衣——皮肤[J];养生大世界;2016年07期
5 应时;全哲学;;人体皮肤微生物群落研究进展[J];微生物与感染;2013年03期
6 雒树东;;皮肤与筋膜(一)[J];山西医药杂志;2010年04期
7 潘玮,周涤非;皮肤培养库[J];日本医学介绍;1994年04期
8 任玉芳;;人体的外衣——皮肤[J];人人健康;1998年04期
9 许琴;卢开柏;王芳;许永华;王鑫;张东辉;李建瑛;是文辉;;猪与人皮肤组织结构的比较[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06年09期
10 奥勒·瑟高;;如果我们的皮肤不断脱落,那么我们一生会失去多少皮肤?[J];大科技(科学之谜);2015年0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思;皮肤摩擦触觉感知的机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2 苏踊跃;CASK-Id1信号通路在细胞增殖中的作用[D];第三军医大学;2004年
3 高媛;血小板因子-4抑制U937细胞增殖的机理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5年
4 林莹;肝再生增强因子调控细胞增殖及其与钠、钾ATP酶关系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6年
5 朱晨雁;THAP11基因抑制细胞增殖及其机制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6年
6 付思祺;皮肤组织扩张与细胞牵拉培养对表皮细胞生长及表达硫氧还蛋白影响的实验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年
7 许传青;扩张皮肤的生物力学特性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2年
8 刘阳;新型苯并噻唑类衍生物抑制T细胞增殖的作用机制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3年
9 周志强;瘦素对皮肤哀老氧化应激水平影响的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6年
10 华琨;构建基于胞质分裂相关基因表达变化的新型心肌细胞增殖评估体系[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溯;成年裸鼠和成人体表皮肤的比较组织形态学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4年
2 何庆龄;Gulo通过抑制Six2调控后肾间充质细胞增殖、凋亡和MET[D];重庆医科大学;2019年
3 赵宁;ITLN-1对HUVECs的增殖影响及其机制的初步探讨[D];延安大学;2019年
4 雷烨铭;SETD4在炎症反应和细胞增殖及凋亡中的作用探讨[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5 胡曦木;Tau蛋白过表达调节电压门控钾通道(Kv)及细胞增殖的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6年
6 王伟;一种针对人皮肤组织的快速,低毒石蜡切片方法[D];复旦大学;2013年
7 王瑞敏;Wnt5a对皮肤上皮作用的初步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3年
8 毛秀立;中波紫外线对离体巴马香猪皮肤生物特性影响的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9 刘楠;慢性心理应激导致皮肤氧化应激损伤及毛囊生长期延迟[D];苏州大学;2012年
10 曾丹宁;应用高通量测序分析母婴皮肤细菌群落多样性[D];复旦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484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yixuelunwen/28484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