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增李斯特菌nox基因的克
【部分图文】:
?mL重悬菌液,静置于37℃培养箱中培养3h后添加1mL苯酚-乙醇(1∶9,V/V)4℃低温混合液,冰上孵育30min。将样品5000×g离心5min,收集沉淀菌体。将沉淀菌体用裂解液(包含50μL250U/mL的变溶菌素和50μL25mg/mL的溶菌酶)进行重悬,超声溶解30min。采用Trizol法提取裂解液中的RNA。采用PrimeScriptTM1stStrandcDNASynthesisKit将RNA反转录成cDNA,以制得的cDNA作为模板进行qRT-PCR实验。2结果与分析2.1nox基因的克隆与表达2.1.1EGDe中nox基因的鉴定结果700bp500bp400bpM12MM.DNAMarker;1、2.EGDe。图1PCR鉴定EGDe中的nox基因结果Fig.1DetectionofnoxfromEGDebyPCR利用引物nox-F和nox-R对EGDe进行nox基因的扩增,结果如图1所示,泳道1、2为EGDe的nox基因的扩增产物,从图中可看到在633bp处皆有目的条带出现,说明在EGDe中有nox基因序列存在。
※生物工程食品科学2017,Vol.38,No.02492.1.2重组载体T-nox的构建结果鉴定700bp500bp400bpMA12345700bp500bp400bpMB6789M.DNAMarker;1~5.阳性克隆;6~9.双酶切结果。图2重组载体T-nox的PCR(A)及双酶切(B)鉴定结果Fig.2DetectionofrecombinantvectorT-noxbyPCR(A)andidentificationbydoublerestrictionenzymedigestion(B)利用引物nox-F和nox-R对阳性克隆进行PCR鉴定,结果如图2A所示,得到如预期大小(633bp)的PCR产物;图2B显示的是用XhoⅠ和SalⅠ双酶切之后的结果,上面的条带是T载体,下面的条带则是嵌合的基因nox。这两种鉴定结果证明nox基因已正确和T载体连接,测序结果正确率达到99%以上,进一步证明连接正确。2.1.3重组载体pET30a-nox构建结果鉴定500bpMA12345678910700bp500bp1000bp5000bp11MB1213M.DNAMarker;1~10.单菌落;11~12.对A图的阳性克隆进行双酶切鉴定;13.pET30a质粒。图3重组质粒pET30a-nox的PCR(A)和双酶切(B)鉴定结果Fig.3DetectionofrecombinantplasmidpET30a-noxbyPCR(A)andidentificationbydoublerestrictionenzymedigestion(B)重组质粒pET30a-nox鉴定结果如图3A、B所示,A图是用引物nox-F和nox-R对10个单克隆进行PCR鉴定,泳道2、4、8在633bp处出现目的条带,说明这3个单克隆为阳性克隆;对阳性克隆进行XhoⅠ和SalⅠ双酶切鉴定,结果如图B泳道11~22,在5000bp上一点各有一条带为酶切后的pET30a质粒条带,原pET30a大小为5422bp,而在633bp处也各有一条带,为酶切后的nox基因片段。重组质粒pET30a-nox测序结果正确率99%以上,证明该质粒构建成功。2.1.4pET30a-nox表达产物SDS-PAGE分析M1234kD26kD17kD33kD25kDM.蛋白质分子质量?
nenzymedigestion(B)利用引物nox-F和nox-R对阳性克隆进行PCR鉴定,结果如图2A所示,得到如预期大小(633bp)的PCR产物;图2B显示的是用XhoⅠ和SalⅠ双酶切之后的结果,上面的条带是T载体,下面的条带则是嵌合的基因nox。这两种鉴定结果证明nox基因已正确和T载体连接,测序结果正确率达到99%以上,进一步证明连接正确。2.1.3重组载体pET30a-nox构建结果鉴定500bpMA12345678910700bp500bp1000bp5000bp11MB1213M.DNAMarker;1~10.单菌落;11~12.对A图的阳性克隆进行双酶切鉴定;13.pET30a质粒。图3重组质粒pET30a-nox的PCR(A)和双酶切(B)鉴定结果Fig.3DetectionofrecombinantplasmidpET30a-noxbyPCR(A)andidentificationbydoublerestrictionenzymedigestion(B)重组质粒pET30a-nox鉴定结果如图3A、B所示,A图是用引物nox-F和nox-R对10个单克隆进行PCR鉴定,泳道2、4、8在633bp处出现目的条带,说明这3个单克隆为阳性克隆;对阳性克隆进行XhoⅠ和SalⅠ双酶切鉴定,结果如图B泳道11~22,在5000bp上一点各有一条带为酶切后的pET30a质粒条带,原pET30a大小为5422bp,而在633bp处也各有一条带,为酶切后的nox基因片段。重组质粒pET30a-nox测序结果正确率99%以上,证明该质粒构建成功。2.1.4pET30a-nox表达产物SDS-PAGE分析M1234kD26kD17kD33kD25kDM.蛋白质分子质量标准;1.未诱导组;2.诱导组。图4pET30a-nox表达产物SDS-PAGE分析Fig.4SDS-PAGEanalysisofexpressionproductsofpET30a-nox将重组的pET30a-nox转入表达型大肠杆菌BL21诱导表达,经过蛋白电泳并染色脱色后的条带结果如图4所示。对诱导前泳道和诱导后泳道的对比发现,在25kD和33kD处的蛋白条带均在诱导后出现了表达升高。泳道1为未诱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隋建新;林洪;曹立民;王静雪;王光辉;;单增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s)鸡卵黄抗体的制备及其抑菌活性研究[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9年02期
2 田霞;李远钊;张培正;朱英莲;;即食菜卷和肉汤中单增李斯特菌生长模型及控制研究[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5年10期
3 王海艳;刘中学;石新华;赵林立;刘虹;甄宏太;;单增李斯特菌及其表面蛋白的研究进展[J];检验检疫科学;2006年02期
4 郭明星;朱堂明;郭爱珍;陈晨;赵晖;王振华;陈建军;徐新生;;湖北省水产品中单增李斯特菌基因分型研究[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08年09期
5 梁启平;陈健舜;陈巧妙;劳华均;黄绍棠;方维焕;;进口水产品中单增李斯特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特点[J];微生物学报;2009年06期
6 杨松;曲祖乙;刘永华;;单增李斯特菌定量检测方法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2年23期
7 闻一鸣;李志清;童吉宇;向军俭;;免疫磁珠富集技术联合选择性培养基快速检测单增李斯特菌[J];生物工程学报;2013年05期
8 于佳佳;邓兴梅;蒋建军;朱江虹;马勋;;单增李斯特菌新疆临床分离株毒力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J];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2期
9 陆海霞;黄小鸣;朱军莉;;超高压对单增李斯特菌细胞膜的损伤和致死机理[J];微生物学报;2014年07期
10 叶正兴;王艳;李培京;刘凯;叶长芸;;单增李斯特菌1/2a血清型菌株生物膜形成能力及相关基因差异研究[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13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方春;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谱系Ⅲ强毒株与弱毒菌株比较基因组及致病力差异机制[D];浙江大学;2015年
2 亢春雨;食源性单核增生性李斯特氏菌的分布、遗传多态性及其毒理机制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5年
3 张一敏;三种有机酸对单增李斯特菌诱导性耐酸响应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4年
4 李长城;三文鱼鱼籽中单增李斯特菌预测模型建立及控制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5年
5 夏叶;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应激转录组学与RsbX对SigB表达和细菌存活的调控[D];浙江大学;2015年
6 郗远;植物提取物对单增李斯特菌的抑制作用及乳化香肠的品质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7 王建锋;抗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溶血素化合物的发现及作用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8 隋建新;单增李斯特菌鸡卵黄抗体的抑菌性能及其机理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田静;熟肉制品中单增李斯特菌的风险评估及风险管理措施的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0年
10 张辉;单增李斯特菌ActA的表达、免疫原性及胶体金试纸研制[D];吉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晓慧;单增李斯特菌在肉牛屠宰过程中的流行特点及其热失活模型的建立[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2 于旖斯;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的分离、鉴定及抑制研究[D];大连工业大学;2010年
3 赵一鸣;三种分型技术对食源性单增李斯特菌分型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4 万松华;食品中污染微生物通用型荧光PCR检测方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5 周阳;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D];安徽农业大学;2014年
6 王昊宇;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的分离鉴定及PCR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D];大连工业大学;2013年
7 周旋;姜黄素抑制单增李斯特菌溶血素活性的分子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8 张星星;漆黄素对单增李斯特菌感染妊娠小鼠流产的保护作用[D];吉林大学;2016年
9 解新方;单增李斯特菌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检测技术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15年
10 李云霞;纳米磁珠对单增李斯特菌低场磁共振检测的影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8620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yixuelunwen/28620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