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辅助的小鼠肾血管形态发生的三维可视化及定量研究
发布时间:2023-03-14 18:53
前言目前对于多种成年哺乳动物(如人类、兔、大鼠、小鼠等)的肾血循环已经有了较详细的描述。然而,对于肾血管的形态发生,特别是肾血管树的分支模式和肾微血管的形态形成,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系统性的描述。以成年小鼠为例,肾动脉经肾门入肾后分为数支沿乳头上行,至皮髓交界处分支横行,形成弓状动脉。弓状动脉在走行过程中不断发出小叶间动脉,后者走行在皮质迷路中又发出许多入球微动脉进入肾小体,随后汇合成出球微动脉。浅表和中层皮质肾单位的出球微动脉离开肾小球后,形成管周毛细血管网,分布在肾小管周围。近髓肾单位的出球微动脉与髓襻伴行进入髓质,形成若干直小血管,是髓质的唯一血供。弓状动脉、小叶间动脉和入球微动脉在本研究中被称之为血管树,主要起营养、支持和运输的作用。皮质的血管球、管周毛细血管网,和髓质中分布的直小血管和丛间区毛细血管网称之为肾脏的微循环。血管球和管周毛细血管网分别参与了肾小体的滤过和肾小管的重吸收,将超滤液中大部分的水和溶质带回体循环;直小血管通过与髓襻的逆流交换,参与维持髓质的渗透梯度,从而确保尿液流经髓质尤其是内髓时被浓缩。上述皮质和髓质区域内的肾血管与相应肾单位之间毗邻关系的建立,是肾脏生...
【文章页数】:7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计算机辅助下发生发育小鼠肾血管的三维重建及其毗邻关系演变的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2 方法
2.2.1 发生发育肾组织连续切片的制备
2.2.2 发生发育肾连续显微图像的获取
2.2.3 发生发育肾连续显微图像的配准
2.2.4 发生发育肾球前动脉的数字追踪及三维可视化
2.2.5 发生发育肾球前动脉直径及长度的测量
2.2.6 发生发育小鼠肾单位数量及直径的测量
3 结果
3.1 E14.5 小鼠肾血管的三维重建
3.2 出生前(E17.5)小鼠肾血管的三维空间走行
3.3 生后5天小鼠肾血管的三维可视化
3.4 成年小鼠肾血管的三维重建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发生发育小鼠肾微血管的定量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2 方法
2.2.1 发生发育肾组织石蜡切片的制备
2.2.2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2.2.3 体视学测量
3 结果
3.1 CD34在发育不同时间点小鼠肾脏中的表达
3.2 发生发育小鼠皮质内血管球和管周毛细血管网的体积密度
3.3 发生发育小鼠髓质内微血管的体积密度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本文编号:3762553
【文章页数】:7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计算机辅助下发生发育小鼠肾血管的三维重建及其毗邻关系演变的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2 方法
2.2.1 发生发育肾组织连续切片的制备
2.2.2 发生发育肾连续显微图像的获取
2.2.3 发生发育肾连续显微图像的配准
2.2.4 发生发育肾球前动脉的数字追踪及三维可视化
2.2.5 发生发育肾球前动脉直径及长度的测量
2.2.6 发生发育小鼠肾单位数量及直径的测量
3 结果
3.1 E14.5 小鼠肾血管的三维重建
3.2 出生前(E17.5)小鼠肾血管的三维空间走行
3.3 生后5天小鼠肾血管的三维可视化
3.4 成年小鼠肾血管的三维重建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发生发育小鼠肾微血管的定量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2 方法
2.2.1 发生发育肾组织石蜡切片的制备
2.2.2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2.2.3 体视学测量
3 结果
3.1 CD34在发育不同时间点小鼠肾脏中的表达
3.2 发生发育小鼠皮质内血管球和管周毛细血管网的体积密度
3.3 发生发育小鼠髓质内微血管的体积密度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本文编号:37625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yixuelunwen/37625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