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神经根三维重建解剖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0 18:02
本文关键词:颈神经根三维重建解剖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 利用MRI研究颈神经根的结构及与椎间孔的关系,为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提供影像学资料。 材料与方法: 选取自2010年5月至2013年5月间,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进行健康检查的个体100例,其中女性42名,男性58名,年龄在42岁到6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6岁,无已确诊的神经疾病,脊柱正常,无明显畸形或错位或骨折情况发生。颈椎扫描的工具为GE公司DiscoveryTMMR7503.0T磁共振机,然后利用AW Volume Share4AW4.5工作站进行图像的加工处理,而后进行观测。总结观测的结果,然后利用三维重建技术测量相关数据,最后使用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结果: 1、椎间孔处左侧脊神经根:C3上下径为0.36±0.08cm,前后径为0.28±0.08cm,C4上下径为0.39±0.06cm,前后径为0.31±0.07cm,C5上下径为0.43±0.07cm,前后径为0.34±0.09cm,C6上下径为0.45±0.06cm,前后径为0.35±0.06cm,C7上下径为0.47±0.09cm,前后径为0.38±0.06cm。 2、椎间孔处右侧脊神经根:C3上下径为0.35±0.06cm,前后径为0.30±0.12cm,C4上下径为0.38±0.09cm,前后径为0.32±0.06cm,C5上下径为0.42±0.05cm,前后径为0.35±0.10cm,C6上下径为0.45±0.04cm,前后径为0.35±0.09cm,C7上下径为0.48±0.08cm,前后径为0.39±0.04cm。 3、左侧颈神经根与脊髓成角测量C3下倾角为34.01±8.54度,前倾角为50.62±6.90度。C4下倾角为45.32±6.80度,前倾角为51.24±4.71度。C5下倾角为50.28±6.59度,前倾角为53.51±5.90度。C6下倾角为53.82±4.94度,前倾角为55.94±4.80度。C7下倾角为57.62±6.97度,前倾角为58.15±5.60度。 4、右侧颈神经根与脊髓成角测量C3下倾角为33.87±9.28度,前倾角为50.87±7.23度。C4下倾角为44.96±6.33度,前倾角为51.47±5.21度。C5下倾角为49.91±6.15度,前倾角为53.76±7.11度。C6下倾角为54.21±5.42度,前倾角为56.24±4.95度。C7下倾角为59.21±5.68度,前倾角为59.26±6.42度。 5、左侧椎间孔长度及各径线测值C3长度5.2±1.0,上下径为6.7±1.2.前后径4.8±0.7。C4长度5.5±0.8,上下径为6.4±1.1,前后径4.3±0.9。C5长度5.9±1.2,上下径为6.5±0.8,前后径4.2±0.8。C6长度6.3±1.4,上下径为6.4±0.9,前后径4.6±0.7。C7长度6.6±0.9,,上下径为6.3±0.7,前后径5.0±1.0。 6、右侧椎间孔长度及各径线测值C3长度5.3±1.2,上下径为6.9±0.9.前后径4.9±0.8。C4长度5.4±1.1,上下径为6.3±1.3,前后径4.4±0.8。C5长度6.0±0.7,上下径为6.6±1.4,前后径4.2±1.3。C6长度6.4±0.8,上下径为6.5±1.1,前后径4.7±0.8。C7长度6.7±1.0,上下径为6.4±0.6,前后径5.1±0.8。 7、左侧颈神经前后根成角,C3是28.10度,C4是29.03度,C5是29.88度,C6是29.74度,C7是30.56度。 8、右侧颈神经前后根成角,C3是29.13度,C4是29.45度,C5是29.42度,C6是30.24度,C7是30.12度。 结论: 1.本研究明确了神经根与脊髓成角关系,上部颈神经根较细,走形较陡直,在进行相关颈神经根手术时,需注意对应节段神经根走行方向,避免过度牵拉导致神经损伤。 2.对颈椎部位进行解剖研究难度颇高,且效果不甚理想,本研究利用影像学手段辅助研究可有助于完善相应的解剖学资料,使解剖学研究更进一步。 3.本研究明确颈神经根与颈椎间孔的解剖学关系。这是进行椎间孔注射、手术、针刀等侵入性操作的基础,MRI对颈神经根的显像效果较好,三维重建后对其走行及毗邻情况显示清晰,术前进行常规三维重建解剖观测有助于手术的成功进行。
【关键词】:颈神经根 解剖学 医学影像学 椎间孔 核磁共振成像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322;R687
【目录】:
- 中文摘要4-7
- Abstract7-13
- 第1章 引言13-25
- 文献综述13-14
- 1 与颈神经根有关的研究14-16
- 1.1 颈神经根的解剖学研究14
- 1.2 颈椎间孔的解剖学研究14-15
- 1.3 颈神经根与椎间孔的相互关系15
- 1.4 颈神经根的相关影像学研究15-16
- 2 颈神经根的相关疾病16-18
- 2.1 颈神经根卡压引起的颈肩臂痛16-17
- 2.2 神经根型颈椎病17-18
- 3 与颈神经根相关的临床应用18-20
- 3.1 颈神经根管切开减压术18-19
- 3.2 颈后路椎间孔扩大形成术19-20
- 4 参考文献20-23
- 5 立题依据23
- 6 实验设计与预期结果23-25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25-27
- 2.1 一般资料25
- 2.2 设备和仪器25
- 2.3 方法25-26
- 2.3.1 数据采集方法25-26
- 2.4 测量数据26
- 2.5 统计学分析26-27
- 第3章 结果27-30
- 3.1 观察并测量椎间孔处脊神经根的上下径和前后径27
- 3.2 观察并测量颈神经根与脊髓成角(下倾角、前倾角)27-28
- 3.3 观察并测量椎间孔长度及各径线(上下径、前后径)28-29
- 3.4 观察并测量脊神经根前后根的成角29-30
- 第4章 讨论30-35
- 4.1 颈神经根影像解剖学研究的重要性30-31
- 4.2 运用三维重建的方法测量颈神经根各数据的意义31-32
- 4.3 颈神经根三维重建的应用32-35
- 结论35-36
- 参考文献36-38
- 附图38-45
- 作者简介45-46
- 致谢4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绍祥,刘正津;数字化可视人体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3年07期
2 芮炳峰;安淑芬;夏凤歧;王忠;张建宁;;颈神经及相关结构的应用解剖学观察[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8年24期
3 卢昌宏;颈椎双斜位片在颈椎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河南外科学杂志;2004年05期
4 程云飞,杨凌洪,石恩金;颈神经根槽和颈椎间孔的应用解剖[J];解剖科学进展;2002年02期
5 陈鸿儒;杨克勤;张潭澄;李吉;孙尔玉;;颈椎骨测量在临床上的应用[J];解剖学报;1982年02期
6 徐建光;顾玉东;沈燕国;左焕琛;苏兆绛;;臂丛根部的显微外科解剖研究及其临床意义[J];解剖学杂志;1993年06期
7 王玉海;颈椎脊神经沟的形态学研究[J];解剖学杂志;1996年02期
8 杨凌洪,石恩金,刘瑞昌,吕刚,凌光烈;颈神经根槽和颈椎间孔的应用解剖[J];解剖学杂志;2003年06期
9 夏凤岐;芮炳峰;王忠;刘明清;陈佩祥;杨德瑞;张建宁;;颈椎病微创手术相关的显微解剖[J];解剖学杂志;2008年06期
10 李英平,郭瑞芳,王洪芳,刘跃会,吴玉林;颈椎间孔及其脊神经根相互关系的解剖学观察[J];颈腰痛杂志;2002年04期
本文关键词:颈神经根三维重建解剖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23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yixuelunwen/38236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