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马鱼模型在药物研发早期肾脏毒性中的应用研究
本文关键词:斑马鱼模型在药物研发早期肾脏毒性中的应用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斑马鱼 肾毒性 新药研发 万古霉素 厄贝沙坦
【摘要】:目的 利用斑马鱼模型评价注射用盐酸万古霉素和厄贝沙坦片的肾毒性。方法 构建AB系斑马鱼肾脏模型,药物处理受精后2 d(2 dpf)的斑马鱼至5 dpf,统计各实验组斑马鱼肾性水肿发生率,判断药物是否具有肾毒性。结果 万古霉素在注射剂量为16.4 ng/尾(1/10 MNLD)时,斑马鱼发育正常,未见明显的毒性;在注射剂量为54.7 ng/尾(1/3 MNLD)、164 ng/尾(MNLD)和273 ng/尾(LD10)时,斑马鱼肾性水肿发生率分别为3.3%、10%和10%,死亡率分别为0%、0%和16.7%,表明万古霉素在注射剂量54.7 ng/尾(1/3 MNLD)至273 ng/尾(LD10)的范围内,有明显的肾毒性。厄贝沙坦在浓度为8.3μg/m L(1/10 MNLC)至91μg/m L(LC10)范围内,斑马鱼肾脏均发育正常,未见肾毒性。结论 斑马鱼肾毒性模型的建立,可用于药物肾毒性的早期评价,并且精确评价了万古霉素和厄贝沙坦的肾脏毒性。
【作者单位】: 浙江省药品化妆品审评中心;杭州环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关键词】: 斑马鱼 肾毒性 新药研发 万古霉素 厄贝沙坦
【分类号】:R-332
【正文快照】: 在药物临床前和临床研究过程中,超过70%的新药由于其本身的毒性和安全性等问题被淘汰。因此,建立快速、经济、有效的药物早期安全性评价技术已成为国内外新药研发领域的研究热点,在新药研发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新药研发早期阶段,体外细胞、分子生物学手段具有快速、
【相似文献】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廷析;;利用斑马鱼模式生物研究红细胞发育和疾病[A];第12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C];2009年
2 包晓东;黄琳;黄河清;;在甲胺磷胁迫下牙鲆、斑马鱼脑组织差异蛋白质组的研究[A];华东六省一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2008年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3 ;第一届斑马鱼学术研讨会日程表[A];2010·第一届斑马鱼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4 李志斐;龚望宝;谢骏;王广军;余德光;郁二蒙;王海英;;三甲基氯化锡对斑马鱼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A];2010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林金杏;向丹丹;章琳俐;姚一琳;胡建华;高诚;陈秋生;;斑马鱼肠道的组织形态学研究和外形结构的三维重建[A];全国动物生理生化第十二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2年
6 郭秋平;杨威;肖百全;欧慧瑜;雷夏凌;黄远铿;;斑马鱼肝毒性早期筛选体系[A];2013年(第三届)中国药物毒理学年会暨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研究论坛论文摘要[C];2013年
7 张勇;贺剑辉;刘洪翠;劳乔聪;李春启;;斑马鱼在药物临床前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进展及现状[A];2013年(第三届)中国药物毒理学年会暨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研究论坛论文摘要[C];2013年
8 孟祥;孙祖越;;利用斑马鱼开展生殖毒性伴随毒代动力学研究的思考[A];2013年(第三届)中国药物毒理学年会暨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研究论坛论文摘要[C];2013年
9 朱晓宇;朱桃桃;宋如顺;张勇;李春启;;斑马鱼在药物临床前心血管毒性评价中的应用现状[A];中国毒理学会第六届全国毒理学大会论文摘要[C];2013年
10 陈斌;徐又佳;;高铁环境对斑马鱼骨发育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五次中青年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智;斑马鱼——药物研究的重要模型动物[N];中国医药报;2008年
2 刘宗晓;中国学者首创斑马鱼癫痫病模型获国际赞誉[N];中国渔业报;2010年
3 记者 张奇锋 通讯员 张淼;斑马鱼可代替小白鼠试新药[N];广东科技报;2011年
4 埃里克·冯·霍夫;为人类筛药物 斑马鱼担重任[N];南方日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王有佳;刘廷析:不舍离别斑马鱼[N];人民日报;2012年
6 记者 文俊 新闻研修班学员 周燕琼 通讯员 孙慧;我科学家破解斑马鱼基因[N];湖北日报;2014年
7 记者 刘志伟 实习生 向定杰;斑马鱼一号染色体全基因成功敲除[N];科技日报;2014年
8 胡淼;斑马鱼1号染色体全基因首次敲除[N];中国渔业报;2014年
9 林静;斑马鱼可再生心脏组织[N];光明日报;2003年
10 郜婕;研究发现:鱼儿也会“赖床”也会失眠[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燕峰;斑马鱼非定常游动和群游的实验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2 王军;斑马鱼卵黄原蛋白单/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在环境雌激素检测中的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3 黄毅;基于斑马鱼行为变化的水质预警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年
4 张鹏;斑马鱼缺氧诱导因子-3α的克隆、表达和功能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5 赵海峰;呋喃丹和百菌清对斑马鱼酪氨酸转氨酶表达调控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6 邵金平;斑马鱼尾鳍再生及小鼠大脑、心脏与棕色脂肪组织的节律性研究[D];南开大学;2012年
7 郭一清;斑马鱼Dmrt1和Dmrt5基因克隆和表达分析[D];武汉大学;2004年
8 朱金涛;血红细胞和斑马鱼的生物物理特性及检测方法[D];复旦大学;2008年
9 胡瑜兰;硬骨鱼类补体关键因子C1q及免疫球蛋白分子克隆、进化和功能的初步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10 张颖;丹参注射液对铁超载斑马鱼的保护作用及对慢性铁超载小鼠肝脏和心脏纤维化抑制作用与机制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汝;基于斑马鱼行为学的水质监测预警技术试验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5年
2 王婷;沙门菌毒力基因spvB抑制细胞自噬的分子机制及对斑马鱼感染模型的影响[D];苏州大学;2015年
3 薛文娟;氟对斑马鱼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干扰效应的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4 贾如辉;氟化钠对成年斑马鱼生殖毒性的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5 刘娜;成年斑马鱼下颌中神经与肌肉的完全再生[D];上海海洋大学;2015年
6 朱佩儒;斑马鱼群的自动跟踪系统[D];复旦大学;2014年
7 郝珂楠;以斑马鱼为动物模型探讨臭氧对于组织损伤后再生的作用及其机制[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8 周金章;斑马鱼顺铂耳毒性模型及损伤后毛细胞再生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9 杜宝宝;斑马鱼视神经再生早期相关microRNAs的鉴定与分析[D];河南农业大学;2014年
10 郭琳琳;氨基脲对斑马鱼(Danio rerio)的抗雌激素效应机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5681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yixuelunwen/568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