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西医药论文 >

大肠埃希氏菌植物分离株种群结构和遗传多样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1 05:31

  本文关键词:大肠埃希氏菌植物分离株种群结构和遗传多样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大肠杆菌 植物 全基因组测序 种群结构 群体基因组学


【摘要】:研究背景与目的大肠杆菌常寄生在人和动物的肠道中,在环境卫生不良的情况下,也会伴随粪便散布在周围环境中。2006年9月美国“毒菠菜”事件和2011年5月德国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04:H4等一系列食用蔬菜所致疫情的暴发表明,植物很有可能携带致病性大肠杆菌,并成为继人和动物肠道后大肠杆菌的另一重要宿主。沙拉、大拌菜等生吃蔬菜的方式很流行,是民众公认的营养健康餐。然而,如果人食用了被致病性大肠杆菌污染的蔬菜之后,健康将受到严重威胁。目前,关于大肠杆菌植物分离株的研究还比较匮乏,对于其在植物体内持续生存的机制尚不清楚。全基因组测序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大肠杆菌种群结构和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提供了空前机遇。本课题中,我们收集了上百株分离自植物内部的大肠杆菌分离株,以分离自人和动物的ECOR菌株为参照,对上述菌株进行高通量测序,并对全基因组序列进行种群结构和群体遗传学分析,以期:(1)重建大肠杆菌植物分离株的系统发育关系;(2)从遗传多样性和基因组成角度,比较大肠杆菌植物分离株和人/动物分离株ECOR的差异;(3)探讨大肠杆菌在植物体内生存的遗传机制。研究内容与结果全基因组SNP变异及种群多样性分析本研究中,我们对105株大肠杆菌植物分离株(GMB)和66株人/动物分离株(ECOR)进行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并收集下载了64株NCBI数据库中已公布的大肠杆菌完成图序列。对共计256株菌进行全基因组范围SNP鉴定。经组装序列和测序reads双重校验,共得到354,888个可靠的SNP变异位点。基于SNP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GMB菌株几乎覆盖了所有已知的基因型分群,与过去基于MLST的分析结果基本一致。结合核苷酸多样性π值的计算,我们发现大肠杆菌植物分离株的遗传多样性超过了大肠杆菌全球分离株的代表集合—ECOR。其中,GMB菌株在大肠杆菌B1群的分布最广泛,占全部GMB菌株的39.05%(41/105)。此外,我们发现GMB菌株存在两个遗传距离特别远的特有分支。根据平均核苷酸一致性(ANI)计算结果,可将其归于类大肠杆菌分支C-I和C-V。GMB菌株采样时间和采样地点信息比较详细,为通过时间-空间分布规律研究大肠杆菌在自然环境中持续生存和传播的模式提供了有力的背景资料。通过比较不同年份每个分离地点GMB菌株的组成情况,发现即便在同一农场,大肠杆菌种群组成在不同年份之间变化也很大(Fisher精确检验,P=0.0362)。GMB菌株两两之间的遗传距离与采样时间、地点的关联分析表明,同一农场不同年份的GMB菌株存在异质性,提示大肠杆菌在植物中仅能当年寄生,来年会发生种群更替现象;同时,来自不同农场但遗传距离相当近的GMB样本只有少数几对,说明同一年份大肠杆菌植物分离株跨地区传播的现象较为少见。ECOR与GMB的种群进化推动力Tajima’s D中性检验是推测DNA分子水平进化历程的一种统计学方法,可用于判断随机遗传漂变、定向选择、种群扩增、瓶颈效应、遗传搭载等效应。本研究利用GD软件对66株ECOR菌株的143,865个变异位点和100株GMB菌株(不包括类分支C-V菌株)的185,854个变异位点进行Tajima’s D中性检验。经计算,得到ECOR和GMB种群的统计检验量D值分别为0.448242和-0.151549,接近0,说明ECOR和GMB菌株在种群水平上符合“中性突变的随机漂变理论”。为探究ECOR和GMB两个种群是否受宿主环境(动物或植物)选择压力的影响,我们利用Ka Ks Caculator软件的不同模型分别计算了两个种群中各基因非同义/同义置换率的比值Ka/Ks。通过绘制箱线图,发现GMB和ECOR两个种群的Ka/Ks比值分布基本一致,但同时都存在异常值。通过多种统计学方法,在这些异常值中鉴定出17个具有正向选择信号的基因。其中5个出现在ECOR种群中,分别是maa、csg C、hyp A、hsr A和ybd J,前3个基因与大肠杆菌在宿主肠道内的定植密切相关,hsr A基因可能与耐药性相关;GMB种群中存在12个受正向选择的基因位点,其中bss S基因参与生物膜调控,dkg B、asr、blr和yib D基因分别与渗透压刺激、酸休克和营养饥饿等应激反应密切相关。该结果表明虽然大肠杆菌在种群水平以中性进化为主,但在基因水平存在正向选择,帮助不同种群的大肠杆菌适应各自生存环境。与植物体内生存相关的基因元件鉴定基因获得缺失是细菌适应环境的重要手段。GMB菌株很可能会获得一些特有基因元件,利于其在植物体内生存。本研究利用BLAST和SOAP aligner等生物信息学序列比对软件,对附属基因组在测序样本中的存在情况进行解析,并与系统发育分析结果相关联,发现大肠杆菌附属基因组片段的获得缺失情况与其所在进化分支密切相关,但GMB整个种群不存在特异性的基因组片段。由于GMB菌株在B1群中分布最广泛,我们将研究范围聚焦在B1群,分析了B1群41株GMB菌株和19株ECOR菌株的附属基因组获得缺失情况。最终,鉴定出总长度为105.73 Kbp的45个大片段,在至少5株GMB菌株中存在,而在19株ECOR菌株中均缺失。对鉴定的45个大片段进行功能分类,主要鉴定出4类重要的功能:编码DNA断裂-重连蛋白和二氢叶酸还原酶,参与DNA损伤修复和维持细胞分裂时DNA含量的稳定性;噬菌体相关蛋白,传播毒力因子和耐药性基因;Ara C家族蛋白,降解植物细胞壁,参与细菌和植物的相互作用;编码精氨基琥珀酸合酶,参与精氨酸的生物合成通路,在氮饥饿状态下提供氮源。其中,Ara C家族蛋白对于大肠杆菌从植物叶子表面进入叶子内部寻求相对稳定的生存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此外,通过对获得缺失热图的分析,我们发现三株分属于不同进化分支的GMB菌株拥有大量共同的附属基因组片段。结合时空分布分析结果和菌株背景信息,我们推测GMB菌株虽然不是前一年大肠杆菌的直系后代,但他们可通过某种途径(如土壤或噬菌体)获得前一年菌株的基因组残留物。研究结论与意义本研究首次从全基因组角度分析了植物体内分离的大肠杆菌的种群结构和遗传多样性,为认识大肠杆菌在植物宿主中可能的生存及传播机制奠定了基础。通过选择压力分析,分别鉴定出ECOR和GMB两个种群受宿主环境选择压力影响的功能基因位点,加深了对大肠杆菌适应性进化机制的认识。通过基因获得缺失分析,发现了与大肠杆菌在植物体内定植和毒力获得相关的基因片段,初步探讨了大肠杆菌在植物中生存并能引起人体致病的遗传机制。同时发现,尽管GMB菌株难以连年在同一局部区域增殖,但可以通过土壤等途径遗留下基因组片段,并被新的替换种群所获取。这为致病、耐药等基因的水平转移创造了条件。因此,加强农产品产地土壤环境监测,发现并切断这一新的潜在传播途径,将有助于致病大肠杆菌相关疫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
【关键词】:大肠杆菌 植物 全基因组测序 种群结构 群体基因组学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Q78;R378
【目录】:
  • 缩略词表5-6
  • 摘要6-9
  • Abstract9-13
  • 前言13-18
  • 第一章 菌株采集与全基因组测序18-21
  • 1 菌株收集及背景信息18-19
  • 2 全基因组测序、组装以及基因预测和功能注释19-20
  • 3 小结与讨论20-21
  • 第二章 全基因组SNP变异及种群多样性分析21-31
  • 1 单核苷酸变异分析21-23
  • 1.1 SNP鉴定策略21-22
  • 1.2 SNP鉴定结果统计22-23
  • 2 种群结构与遗传多样性23-28
  • 2.1 256 株菌的系统发育分析23-25
  • 2.2 不同种群核苷酸多样性计算25-26
  • 2.3 新发现两个类大肠杆菌分支26-28
  • 3 GMB菌株的时空分布规律28-30
  • 3.1 不同年份每个分离地点GMB的组成28-29
  • 3.2 遗传距离与采样地点和采样时间之间的关系29-30
  • 4 小结与讨论30-31
  • 第三章 ECOR和GMB的种群进化推动力31-40
  • 1 Tajima’s D中性检验31-32
  • 1.1 Tajima’s D简介与计算方法31
  • 1.2 Tajima’s D分析结果31-32
  • 2 选择压力分析及正向选择检测32-38
  • 2.1 Ka/Ks简介与计算方法32-33
  • 2.2 ECOR和GMB两种群正向选择检测33-36
  • 2.3 受正向选择作用基因的功能分析36-38
  • 3 小结与讨论38-40
  • 第四章 与植物体内生存相关的基因元件鉴定40-47
  • 1 基因组片段获得缺失鉴定策略40-41
  • 2 附属基因组在测序样本中的存在缺失情况41-42
  • 3 基因型B1群GMB菌株片段获得缺失分析42-45
  • 4 小结与讨论45-47
  • 参考文献47-52
  • 附录52-73
  • 附录1 GMB菌株的采样信息52-56
  • 附录2 测序样本的组装结果统计信息56-62
  • 附录3 各分支代表株与Y1/Y2分支菌株的ANI计算结果62-63
  • 附录4 类分支/其他埃希氏菌属与Y1/Y2分支菌株ANI计算结果63-64
  • 附录5 ECOR和GMB种群Ka/Ks异常值64-71
  • 附录6 植物体内生存相关基因元件BLAST比对结果71-73
  • 个人简历73-74
  • 致谢7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军;张秋良;高润宏;陆平;;额济纳绿洲胡杨种群结构与分布格局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年02期

2 刘焕金;苏化龙;温江;薛恩祥;;褐马鸡种群结构的研究[J];山西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02期

3 Francis LEMCKERT;池塘中斑索蟾的种群结构、个体生长与存活率(英文)[J];动物学报;2005年03期

4 王正周;;种群的基本特征对生物资源利用的指导意义[J];资源开发与保护;1987年01期

5 李俊清,祝宁;红松的种群结构与动态过程[J];生态学杂志;1990年04期

6 郎彩琴;燕雀越冬期种群结构的初步研究[J];山西林业科技;1999年02期

7 范海兰,洪伟,吴承祯,宋萍,涂育合;福建大田栲树次生林优势种群结构与动态[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04年03期

8 张忠华;梁士楚;胡刚;;桂林岩溶石山阴香种群结构的研究[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7年04期

9 孙景发;孙晓红;刘大为;刘艳丽;谢洪臣;杨春涛;王长生;李宝贵;;长岭县蚤类种群结构调查结果[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09年02期

10 卢欣,郭东龙;太原地区越冬小濦头骨的骨化过程及种群结构的初步分析[J];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臧润国;;三种森林经营空间尺度上天然云冷杉针阔混交林主要树木种群结构的研究[A];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研究进展——第五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黄铨;;树木种群表型结构的研究[A];中国林木遗传育种进展[C];1991年

3 徐学红;于明坚;胡正华;丁炳扬;付海龙;李铭红;张方钢;;古田山自然保护区甜槠种群结构和动态研究[A];浙江省第二届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4 刘金殿;杨元杰;顾志敏;;钱塘江桐庐段水域花沣渔业种群结构特征的初步研究[A];中国水产学会渔业资源与环境分会2013年学术交流会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3年

5 李黎;牛翠娟;马蕊;;西海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种群结构的时间变化[A];第二届全国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谭留夷;康东伟;康文;赵志江;;王朗自然保护区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种群结构特征和生存分析[A];第九届中国林业青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7 张兴旺;王劲松;邵剑文;张小平;;从种群结构探讨安徽琅琊山青檀林的保护与利用[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8年

8 李振基;陈鹭真;刘初钿;余迭生;余宗盛;刘耀三;;南方红豆杉在武夷山脉的分布、种群结构、群落及其保护[A];中国生态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荟萃[C];2006年

9 邱军华;孙强;陆民强;;半散养川金丝猴种群结构的调整与优化[A];2005年上海市动物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10 罗宁;谷景和;;新疆盘羊种群结构与资源现状[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记者 易运文;我科学家最新研究揭示熊猫种群演化史[N];光明日报;2012年

2 湖北长江新螺段白鳍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张军;新螺段保护区豚类种群结构趋好[N];中国渔业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金福;格氏栲(Castanopsis Kawakamii Hayata)种群结构与动态规律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4年

2 高安利;江豚(Neophocaena phocaenoides)不同种群的形态差异和遗传变异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199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张文超;葱蝇的田间调查及不同湿度条件对其种群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2 黄雅昆;秦岭中段山脊油松林群落及种群结构和动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3 武雅蓉;大肠埃希氏菌植物分离株种群结构和遗传多样性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6年

4 台亚丽;基于有向自组织种群结构的扩展微粒群算法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14年

5 何明霞;生物种群及其模型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6 张兴旺;珍稀植物青檀的繁殖生物学及其种群结构的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7 戴睿;16S rDNA分子生物学技术在除磷菌种群结构分析中的应用[D];同济大学;2007年

8 张晨岭;微卫星变异探讨中国大陆地区野猪遗传多样性、种群结构和种群动态[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9 李瑞芬;锥栗、枫香群落优势种群的结构与竞争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7111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yixuelunwen/7111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9f8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