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西医药论文 >

寰、枢椎后弓侧块螺钉技术的解剖及三维CT测量

发布时间:2017-08-22 13:21

  本文关键词:寰、枢椎后弓侧块螺钉技术的解剖及三维CT测量


  更多相关文章: 寰椎 枢椎 后弓侧块 螺钉技术 三维CT


【摘要】:背景寰、枢椎即第1、2颈椎,是脊髓生命中枢所在。因其结构特殊(侧块的外侧有横突孔,内侧有椎管)、毗邻位置复杂(寰椎后弓上有椎动脉及第1脊神经经过),出现寰枢椎不稳易危及患者的生命。保守治疗效果欠佳,寰、枢椎后路(后弓、侧块)螺钉固定是常用的手术方式。目前国内外对寰枢椎测量数据差异较大,影响了临床置钉的准确性及安全性。因此对寰枢椎准确的解剖及三维CT测量则成为后路螺钉固定手术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目的本研究从解剖、三维CT影像方面对寰、枢椎进行了多角度的观察和测量,探讨寰、枢椎后弓侧块螺钉安全进钉的位置、进钉的方向、角度和深度,为临床手术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选取100例(干骨标本80例,湿骨标本20例)正常成人的寰椎和枢椎标本,不分性别、年龄和种族。采用游标卡尺测量长度(精确度0.02mm),用photoshop7.0测量角度,提供相关解剖学参数。收集100例自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因颈椎骨质增生、炎症或外伤,但不涉及寰、枢椎损伤的患者(告知患者,取得患者同意)进行颈部三维CT扫描。采用配备的三维重组软件(SUN magic view 1000)进行三维CT重建,测量相关CT参数。采用SPSS13.0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以(X±S)表示,分别采用配对t检验、单样本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寰椎测量结果:各测量指标左、右侧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T、干骨、湿骨三者测量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值取双侧平均值。测量数值显示椎动脉沟高度内侧1/3要小于外侧1/3,其中外侧1/3高度大于4.0 mm者占58.3%;3.5 mm外侧1/3高度≤4.0 mm者占13.3%;1.7 mm外侧1/3高度≤3.5mmm者占28.3%;外侧1/3高度小于1.7mm者占1.7%,最小值为1.60 mm,最大值为6.58 mm。其中进钉点处后弓的高度大于4.0 mm者占85.0%;3.5 mm后弓的高度≤4.0mm者占8.3%,≤3.5 mm者占5.0%,最小值为2.36 mm,最大值为10.02 mm。进钉点至侧块前缘中点的距离为27.55±2.01 mm(选择螺钉长度的重要依据),最小值24.58 mm,最大值32.36 mm。寰椎螺钉内倾角为15.29±2.15°,上倾角为3.78±1.07°。2.枢椎测量结果:枢椎椎弓根高度7.59±0.98 mm,宽度7.57±1.77mm,其中螺钉进钉必经处枢椎椎弓根宽度大于4.0mm者占100.0%,最大值11.08mm最小值5.30 mm。进钉点至侧块前缘中点的距离26.47±1.85mm,最大值30.78mm,最小值23.00mm。进钉点处椎弓高度11.98±1.16mm,宽度5.58±0.90 mm,最大值13.34 mm,最小值4.52 mm。横突孔至椎管外缘的距离6.72±1.22 mm。枢椎内倾角为19.20±2.77°,上倾角为28.03±3.60°。结论1.通过测量显示寰椎螺钉通道应沿着椎动脉外侧行走,选择螺钉的直径应以椎动脉沟外侧1/3高度为重要依据;枢椎椎弓根是枢椎选择螺钉直径的重要参考。2.从测量数据可以看出58.3%寰椎可采用直径为4.0mm的螺钉;13.3%者可选用直径为3.5mm的螺钉;28.3%者可选用直径为3.0 mm的螺钉;1.7%者应选用其他的螺钉固定方式。枢椎可选择直径为4.0 mm的螺钉。3.进钉点至侧块前缘的距离是选择螺钉长度的重要依据,寰、枢椎可选择长度为22-28mm的螺钉。
【关键词】:寰椎 枢椎 后弓侧块 螺钉技术 三维CT
【学位授予单位】:新乡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687;R322.7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0
  • 前言10-11
  • 材料与方法11-14
  • 结果14-26
  • 讨论26-32
  • 结论32-33
  • 附图33-41
  • 参考文献41-43
  • 综述:寰、枢椎椎弓根侧块螺钉技术的研究进展43-54
  • 参考文献50-54
  • 附录54-55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55-56
  • 致谢56-57
  • 个人简历5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伟;;枢椎失稳性眩晕的治疗与康复[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年11期

2 赵殿辉,高欣,仇敏洁;枢椎软骨黏液样纤维瘤一例[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5年06期

3 侯黎升,贾连顺,谭军,阮狄克,叶晓健,李超,何R,

本文编号:7193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yixuelunwen/7193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bc3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