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3年河南省鼠伤寒沙门菌耐药与分子分型研究
本文关键词:2011-2013年河南省鼠伤寒沙门菌耐药与分子分型研究
【摘要】:目的分析2011-2013年河南省鼠伤寒沙门菌临床分离株的耐药状况与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带型,为以鼠伤寒沙门菌为代表的食源性疾病暴发预警、调查、溯源及公共卫生意义上的抗生素使用策略提供基线与参考数据。方法根据国际PulseNet细菌性传染病分子分型监测网络公布的沙门菌PFGE分型技术与美国临床与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沙门菌K-B法药敏测试方案,对2011-2013年分离自我省5个哨点医院的72株鼠伤寒沙门菌进行13种抗生素的药敏测试与PFGE分子分型分析。结果72株沙门菌对8类13种抗生素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有65株为多重耐药菌株(90.3%),其中耐3~5种的为6株(8.3%),耐6~8种的为34株(47.2%),耐9~10种的为10株(13.9%)。72株鼠伤寒沙门菌经XbaⅠ酶切与脉冲场凝胶电泳后,获得45种带型,每种带型包含菌株数1~9株不等,相似度区间为65.6%~100%。结论河南省临床分离的鼠伤寒沙门菌耐药状况普遍比较严重,PFGE带型呈现出多样性的同时又具有较显著的优势带型特点,部分带型与其对应的耐药谱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与相同的聚集性。
【作者单位】: 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关键词】: 鼠伤寒沙门菌 PFGE 分子分型 药敏测试
【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No.2012ZX10004201和No.2012ZX10004203)~~
【分类号】:R378.22
【正文快照】: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No.2012ZX10004201和No.2012ZX10004203)沙门菌属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病原菌,也是近几年来食源性传染病暴发疫情的常见与主要病原。根据Kauffman-White血清分型表可以分为2 700多个血清型,其中鼠伤寒沙门菌是我国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毓琮,陈申义;婴幼儿鼠伤寒沙门菌感染——附40例临床分析[J];重庆医药;1992年01期
2 曹友文;杭桂香;;鼠伤寒沙门菌感染95例临床分析[J];南京医学院学报;1993年03期
3 徐艳云,毛海洲;医院内儿童鼠伤寒沙门菌感染14例分析[J];人民军医;1996年09期
4 程茜,刘作义;双歧杆菌对鼠伤寒沙门菌感染小鼠治疗作用的观察[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0年04期
5 李金柱,刘磊,常建平;鼠伤寒沙门菌感染30例临床分析[J];中国综合临床;2000年10期
6 李波 ,冯慕仁;鼠伤寒沙门菌感染121例临床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2年07期
7 余吉仙,岑立冲;小儿鼠伤寒沙门菌感染26例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2003年07期
8 张磊;罗颖;李勇;;市售鸭肉中检出一株鼠伤寒沙门菌[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7年10期
9 刘永生;;小儿鼠伤寒沙门菌感染40例临床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0年01期
10 何聪;;鼠伤寒沙门菌感染24例临床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0年2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潘若男;魏旭兰;罗明;何晓清;侯惠珍;周刚;谢一俊;;我国部分省市区鼠伤寒沙门菌的质粒谱分型及其分布[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2 骆艳婷;梁景涛;陈爱贞;廖华乐;何秀榕;;鼠伤寒沙门菌分子分型与多重耐药研究及应用探讨[A];新发传染病防治热点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3 兰和魁;陈丽珊;任大明;;减毒鼠伤寒沙门菌介导的Epo在鼠体内长期表达的实验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四次全国儿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孙亮亮;鼠伤寒沙门菌L型的体外胆汁诱导及猪胆囊鼠伤寒沙门菌L型的检测研究[D];贵阳医学院;2015年
2 黄燕惠;广东省鼠伤寒沙门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4年
3 陈晶;社区获得性腹泻病原菌耐药性及鼠伤寒沙门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机制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4 李广波;巨噬细胞过氧化物酶体与鼠伤寒沙门菌相互作用的初步分析[D];第二军医大学;2011年
5 葛闯;一、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快速测定血浆盐酸阿霉素 二、电化学传感器对鼠伤寒沙门菌的高灵敏性检测[D];重庆医科大学;2014年
6 吴春雪;鼠伤寒沙门菌spvB、spvC基因缺陷变异株的构建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D];南昌大学;2014年
7 胡宁;减毒鼠伤寒沙门菌ΔcrpΔcyaΔasdSL1344缺失株的构建及其生物学特性[D];河南科技大学;2014年
8 孙艳玲;两歧双歧杆菌干预治疗鼠伤寒沙门菌感染小鼠的生物保护作用[D];新疆医科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9650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yixuelunwen/965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