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儿科论文 >

手足口病普通型2790例临床特征及不同疗法队列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5 00:14

  本文关键词:手足口病普通型2790例临床特征及不同疗法队列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分析手足口病普通型2790例患儿的临床特征及不同疗法治疗手足口病普通型的临床队列研究,观察中医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2年03月01日至2012年03月31日在安徽省中医院等共21家医院病房和门诊就诊的符合入选标准的手足口病普通型患儿病例2790例。运用临床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对2790例手足口病普通型患儿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运用队列研究的方法,根据2790例手足口病普通型患儿实际接受治疗的情况分为西医组(718例)、中医组(750例)和中西医组(1322例)。西医组主要予以对症治疗;中医组根据辨证分型分别予以清热解毒、化湿透邪之剂和清气凉营、解毒化湿之剂,辅助予以抗病毒口服液和热毒宁注射液;中西医组予上述两种治疗联用。观察三组患儿一般情况分布(包括性别、年龄、身高、民族、居住地、特异性核酸检测、发病前一周手足口病密切接触史、药物过敏史等)、基线时皮疹/疱疹及伴随症状分布情况、治疗后不同访视时间皮疹/疱疹症状消失率、治疗后不同访视时间伴随症状消失率、体温恢复正常时间、皮疹/疱疹消失时间、重症转化率、治疗结局及不良事件发生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手足口病普通型患儿临床流行病学特征。2790例手足口病普通型患儿,男女比例为1.67:1,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汉族患儿发病率高于少数民族。手足口病患儿多居住城市(58.87%),其次为农村和乡镇,发病前一周内有手足口病密切接触史的患儿发病率高于无接触史的。已行肠道病毒特异性核酸检测的患儿中,EV71和COXA16感染者占多数,罕见其他肠道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2.手足口病普通型临床发病特征。患儿发病时手足皮疹/疱疹分布以散在稀疏和介于散在稀疏和密集成簇之间为主,口腔黏膜病变以皮疹和水泡样黏膜疹为主,臀部肛周及胸背四肢多无皮疹/疱疹,少见散在稀疏的皮疹/疱疹;伴随症状以发热、疱内浆液、流涎、纳差为主,少见流涕、咳嗽、咳痰、呕吐、腹泻、便秘、烦躁和嗜睡等伴随症状。3.治疗后不同访视时间皮疹/疱疹症状消失率。手部皮疹/疱疹症状消失率在治疗第3天西医组均优于中医组和中西医组(P0.05),在治疗第5天中医组和西医组均优于中西医组(P0.05),在治疗第7天,中医组和西医组均优于中西医组(P0.05);足部皮疹/疱疹症状消失率在治疗第3天中医组优于西医组(P0.05);在治疗第5天中医组优于西医组和中西医组(P0.05);在治疗第7天,中医组优于西医组(P0.05),西医组优于中西医组(P0.05);臀部皮疹/疱疹症状消失率在治疗第7天,中医组优于西医组合中西医组(P0.05),西医组优于中西医组(P0.05);口腔黏膜症状消失率在治疗第5天中医组和西医组优于中西医组(P0.05);在治疗第7天中医组优于西医组(P0.05),西医组优于中西医组(P0.05)。结果提示中医组和西医组均能使手足口病患儿手足臀及口腔黏膜皮疹/疱疹症状早期消失,且总体疗效优于中西医组。4.治疗后不同访视时间伴随症状消失率。发热症状消失率在治疗第3天、第7天三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在治疗第5天中医组优于中西医组(P0.05),西医组优于中医组(P0.05),中西医组和西医组比较无差异(P0.05),结果提示在治疗的早期和后期三种治疗方案对发热症状控制方面差别不大,但在治疗中期中医组和西医组控制发热效果优于中西医组;疱内浆液症状消失率在治疗第3天西医组优于中医组和中西医组(P0.05),中医组优于中西医组(P0.05);在治疗第5天西医组优于中医组(P0.05),中医组和中西医组、西医组和中西医组之间比较无差异(P0.05);在治疗第7天三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结果提示西医组在促进疱内浆液早期消失方面疗效优于中医组和中西医组,但三种治疗方法在疱内浆液全部消失方面疗效无差异;流涎症状消失率在治疗第3天西医组优于中医组(P0.05),中医组优于中西医组(P0.05),西医组和中西医组比较无差异(P0.05);在治疗第5天、第7天三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结果提示西医组和中医组在流涎症状早期消失方面疗效相当,均优于中西医组;纳差症状消失率在治疗第3天、第7天三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在治疗第5天西医组优于中医组和中西医组(P0.05),中医组和中西医组之间比较无差异(P0.05),结果提示在治疗早期和后期三种治疗方案对纳差症状控制方面差别不大,但在治疗中期西医组在促进纳差症状消失方面疗效优于中医组和中西医组。5.手足口病普通型体温恢复正常时间。体温恢复正常的中位时间,中医组为24小时,西医组为48小时(95%CI为48~70),中西医组为24小时(95%CI为24~31),三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01),中医组和中西医组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接近,均比西医组短。中医组和中西医组均能够使患儿早期退热,并且总体疗效优于西医。6.手足口病普通型皮疹/疱疹消失时间。全部皮疹/疱疹消失的中位时间,中医组为132小时,西医组为144小时,中西医组为141小时,三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01),西医组和中西医组的全部皮疹/疱疹消失时间接近,中医组全部皮疹/疱疹消失时间短且消失速度快,优于西医组和中西医组。手部皮疹/疱疹消失的中位时间,中医组为96小时,西医组为120小时,中西医组为96小时,三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手部皮疹/疱疹早期消失速度上,中医组快于西医组和中西医组;但手部皮疹/疱疹全部消失速度上,中西医组效果最好。足部皮疹/疱疹消失的中位时间,中医组为96小时,西医组为120小时,中西医组为96小时,三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中医组和中西医组足部皮疹/疱疹消失时间短于西医组,且中西医组疗效较中医组佳。口腔黏膜病变消失的中位时间,中医组为96小时,西医组为96小时,中西医组为96小时,三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01),中西医组口腔黏膜病变消失时间短于西医组和中医组。7.手足口病普通型治疗结局、不良事件率。中医组、西医组、中西医组临床治愈率分别为92.40%、85.52%、90.54%;无效率分别为14.35%、7.60%、9.00%;重症转化率分别为0.00%、0.14%、0.45%。三组治疗结局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组治疗结局较其他两组好。中医组、西医组、中西医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0.00%、0.42%、0.53%。三组不良事件发生率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手足口病普通型患儿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汉族发病率高于少数民族,城市发病率高于农村和乡镇,以EV71和COXA16感染者占多数。手足口病的密切接触史是重要发病诱因之一。手足口病普通型患儿发病时手足皮疹或疱疹分布以散在稀疏和介于散在稀疏和密集成簇之间为主;口腔黏膜病变以皮疹和水泡样黏膜疹为主,伴随症状以发热、疱内浆液、流涎、纳差为主。2.中医药和西药均能使手足口病患儿皮疹或疱疹症状早期消失且总体疗效优于中西医结合治疗。3.治疗第5天中医药治疗和西药治疗均能提高发热症状消失率,但治疗的第3天和第7天,三种方案治疗在发热症状消失率方面无差异;治疗第3天西药治疗能促进疱内浆液早期消失,但三种治疗方法在疱内浆液全部消失方面临床疗效无差异;治疗第3天中医药治疗和西药治疗均能使流涎症状早期消失;治疗第5天西药治疗更能有效促进纳差症状消失,但三种治疗方案在促进纳差症状早期和全部消失方面临床疗效无差异。4.中医药能够缩短手足口病普通型患儿体温恢复正常时间,是患儿早期退热,并且总体疗效优于西医。5.中医药能使手足口病普通型患儿皮疹/疱疹在短时间内快速消失。6.中医药治疗手足口病普通型患儿临床治愈率高,重症转化率低,不良事件发生率低,是治疗手足口病普通型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案。
【关键词】:手足口病普通型 临床特征 不同疗法 队列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272
【目录】:
  • 中文摘要6-10
  • 英文摘要10-16
  • 英文缩略词表16-17
  • 前言17-18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18-28
  • 1 中医对手足.病的认识.18-24
  • 1.1 病名朔源18-19
  • 1.2 病因病机19-20
  • 1.3 辩证论治20-24
  • 2 西医对手足.病的认识24-28
  • 2.1 病原微生物学认识24
  • 2.2 发病机制认识24-26
  • 2.3 治疗26-28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28-57
  • 1 研究方案28-32
  • 1.1 病例来源28
  • 1.2 合格病例选择标准28-30
  • 1.3 研究方法30-32
  • 2 研究结果32-57
  • 2.1 病例入组及完成情况32
  • 2.2 一般情况及基线资料分析32-36
  • 2.3 三组患儿基线时各部位皮疹或疱疹分布情况的比较36-38
  • 2.4 三组患儿基线时伴随症状情况的比较38-40
  • 2.5 三组患儿治疗前与治疗后不同访视时间各部位皮疹或疱疹症状消失率的比较40-43
  • 2.6 三组患儿治疗前与治疗后不同访视时间伴随症状消失率的比较43-46
  • 2.7 主要疗效指标—体温的变化46-49
  • 2.8 次要疗效指标—皮疹症状消失时间49-55
  • 2.9 三组患儿治疗结局、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55-57
  • 第三部分 讨论57-62
  • 1 手足.病普通型患儿发病特点分析57-58
  • 2 中医药治疗手足.病普通型患儿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58-61
  • 3 结论61-62
  • 参考文献62-68
  • 综述68-75
  • 参考文献72-75
  • 个人简介75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75-76
  • 致谢7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璐;王玉光;徐艳丽;张黎影;钱晨;李兴旺;;手足口病致急性弛缓性麻痹的临床分析[J];北京医学;2010年02期

2 宋建华;;金银花解热抗炎作用的实验研究[J];重庆医学;2011年25期

3 班文明;倪代梅;丁超;张桂华;丁伟;高岐文;颜鹏飞;庞峰;洪燕;;辨证分型施治配合抗病毒治疗EV71感染120例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9年04期

4 张国梁;李泽庚;尚莉丽;童家兵;罗传灿;董莉莉;侯勇;黄宝驹;;手足口病中医药防治实践回顾性分析(一)[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年09期

5 周文;高虹;李芹;郑玲;陈达;邹文;;重症手足口病121例的中西医结合证治研究[J];环球中医药;2010年06期

6 张照琪;;从手足口病印证热毒证理论[J];环球中医药;2010年06期

7 李海燕;安慧平;;机械通气辅助治疗在手足口病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的临床应用[J];江西医药;2011年01期

8 张艳梅;戴红;李武;;白细胞介素类及肿瘤坏死因子α在重症手足口病患者中表达及其意义[J];临床荟萃;2011年02期

9 李仲;任庆杰;门丽;管晨;杨巧芝;赵忠鹏;田庆玲;闫芳;王希良;;EV71型手足口病乳鼠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免疫、内分泌及病理特征研究[J];免疫学杂志;2012年10期

10 洪可;朱清静;聂凡;李慧涓;袁虹;李秀慧;聂广;;2115例手足口病患者病因病机和分期辨证的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年05期


  本文关键词:手足口病普通型2790例临床特征及不同疗法队列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71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eklw/3071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95f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