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生物代谢通路研究七味白术散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作用机制
本文关键词:基于微生物代谢通路研究七味白术散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作用机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腹泻病是世界范围内,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中,造成婴幼儿患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也是营养不良的重要原因。其中,轮状病毒感染是引起婴幼儿急性腹泻的主要病因,并且较其他病原体感染所导致的胃肠炎更为严重。目前西医尚无特效药物治疗。近年来,肠道微生态在轮状病毒肠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本课题通过代谢通路分析,对比七味白术散治疗前、后的轮状病毒肠炎患儿的肠道菌群的相关功能基因,尝试从分子水平探讨七味白术散的作用机制。方法: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3日后,采集轮状病毒肠炎患儿的粪便进行肠道微生物宏基因组学分析,根据导师前期肠道菌群宏基因测序结果进行基因组装注释,导入KEEG数据库,进行功能分类,比较七味白术散治疗前、后的轮状病毒肠炎患儿的肠道微生物的相关功能基因变化,并分析其在相关代谢通路中的作用。结果:七味白术散治疗后,大量与碳水化合物代谢相关的微生物功能基因发生显著改变。例如,在糖酵解通路中,编码葡萄糖磷酸变位酶(5.4.2.2)、6-磷酸葡萄糖异构酶(5.3.1.9)、6-磷酸果糖激酶(2.7.1.11)、果糖二磷酸醛缩酶(4.2.1.13)、磷酸甘油激酶(2.7.2.3)、磷酸甘油酸变位酶(5.4.2.11、5.4.2.12)、磷酸丙酮酸水合酶(4.2.1.11)、丙酮酸激酶(2.7.1.40)等的基因上调,使糖酵解增加,丙酮酸产量增加。在丙酮酸代谢通路中,编码丙酮酸甲酸裂解酶(2.3.1.54)、二氢硫辛酸脱氢酶(1.8.1.4)、二氢硫辛酸乙酰基转移酶(2.3.1.12)、磷酸转乙酰酶(2.3.1.8)、乙酸激酶(2.7.2.1)等的基因上调,提示乙酸生成增加。在丙酸、丁酸等代谢通路中,编码甲基丙二酸单酰辅酶A变位酶(5.4.99.2)等的基因上调,而编码琥珀酸辅酶A连接酶(6.2.1.5)等的基因下调,其含量可能无显著的增加或减少。结论:七味白术散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作用机制可能是改变了肠道微生物对碳水化合物的代谢作用,尤其是糖酵解作用增强,使丙酮酸产量增加,无氧酵解产生的乙酸增加。这种代谢的改变,一方面可以释放更多的能量,供给微生物及肠道粘膜上皮的代谢需要;另一反面可刺激结肠上皮细胞的Na+依赖的水、电解质吸收,有助于结肠对水、电解质重吸收,从而减轻腹泻症状。
【关键词】:七味白术散 轮状病毒肠炎 肠道微生物 代谢通路 糖酵解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27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引言8-10
- 第一章 文献研究10-19
- 1.1 轮状病毒肠炎的现代研究10-12
- 1.1.1 病原学10
- 1.1.2 流行病学10
- 1.1.3 发病机制10-11
- 1.1.4 治疗11-12
- 1.2 中医对轮状病毒肠炎的认识12-14
- 1.2.1 病名的认识12
- 1.2.2 病因病机的认识12-13
- 1.2.3 中医治疗轮状病毒肠炎的认识13-14
- 1.3 肠道微生态的研究现状14-17
- 1.3.1 肠道微生态与中医药理论相关性的探讨研究14-15
- 1.3.2 肠道微生态在中医药中的应用15
- 1.3.3 肠道微生态对宿主的影响15-16
- 1.3.4 研究肠道微生态的崭新方法——宏基因组学16-17
- 1.4 七味白术散的现代认识17-19
- 1.4.1 七味白术散的立方依据17
- 1.4.2 七味白术散的组方分析17-18
- 1.4.3 七味白术散的现代研究18-19
- 第二章 临床研究19-30
- 2.1 研究对象19-20
- 2.1.1 病例来源19
- 2.1.2 病例选择19-20
- 2.2 研究方法20
- 2.2.1 实验对象20
- 2.2.2 药物制备20
- 2.2.3 标本采集20
- 2.2.4 肠道基因功能组学实验20
- 2.3 研究结果20-30
- 2.3.1 基于差异基因集合的功能组学分析20-24
- 2.3.2 差异基因筛选24-25
- 2.3.3 七味白术散影响肠道微生物功能基因的代谢通路分析25-30
- 第三章 讨论30-32
- 3.1 七味白术散的方药分析30-31
- 3.2 七味白术散治疗改变了轮状病毒肠炎患儿的肠道微生物代谢31-32
- 结语32-33
- 参考文献33-37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37-38
- 致谢3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洪涛,张柏林,贾英民,苑社强;双歧杆菌与人体胃肠道微生态[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2 李可洲,李宁,黎介寿,鲍扬,李幼生;短链脂肪酸对大鼠移植小肠作用的研究[J];肠外与肠内营养;2000年03期
3 刘小华;李舒梅;熊跃玲;;短链脂肪酸对肠道功效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J];肠外与肠内营养;2012年01期
4 邱德有,黄璐琦;代谢组学研究——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J];分子植物育种;2004年02期
5 钟燕;乳糖不耐受基础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0年03期
6 孙浩;江育仁教授“运脾法属于和法”之浅识[J];江苏中医药;2002年02期
7 陈宇,王禹,杨景云;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肠道微生态学改变[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1年01期
8 张子燕;沈红岩;王雪峰;;运脾止泻推拿法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11年05期
9 石学魁,董艳,张义举,刘亚威,徐晓焱;黄连水煎剂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10 陈建惠,张育苗,王招定;继发性双糖酶缺乏症与轮状病毒肠炎的关系[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4年05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杨照坤;泄泻病证的古今文献研究与学术源流探讨[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年
2 叶绮娜;七味白术散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肠道宏基因学相关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微生物代谢通路研究七味白术散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作用机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73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eklw/317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