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Hepcidin、IL-6、EPO、SF、TRF水平变化及意义
本文关键词: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Hepcidin、IL-6、EPO、SF、TRF水平变化及意义,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目前关于骨髓衰竭伴发铁过载的问题越来越被重视并成为研究热点,国内铁过载诊断与治疗共识中尚缺乏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铁过载的指标及治疗策略。本研究通过检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血清铁调素(Hepcidin,Hepc)、白介素6(Interleukin,IL-6)、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铁蛋白(Serum ferritin,SF)和转铁蛋白(Transferrin,TRF)的水平变化,比较Hepcidin与SF、IL-6、EPO和TRF的关系,探讨Hepcidin和SF变化与输血量的关系,以及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发生铁过载时治疗的新方法。方法:1病例及分组随机选取2014年09月到2015年08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儿科血液与肿瘤专业住院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30例作为病例组,其中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中输血量≥8U者17例为A组,输血量8U者13例为B组。同时按照1:1配对的原则选择性别、年龄等因素相匹配的在本院体检的健康儿童30人作为研究的对照组。对照组所有儿童均无血液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精神系统疾病,并且除外肿瘤及感染性疾病。2标本收集、处理及相关数据检测全部的研究对象均于清晨空腹采集静脉血5ml,将采集的标本置于促凝管中,使用普通离心机离心10min,转速设置为3000r/min,将SF及TRF标本立即送本院检测,SF采用电化学发光技术进行检测,TRF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余标本置于-80℃冰箱保存,待测Hepcidin、IL-6、EPO的水平,血清Hepcidin、IL-6和EPO采用ELISA方法检测。3统计学方法测得的数据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病例组与对照组为计量资料,不符合正态分布应用中位数(Median)表示,两样本比较采用秩和检验,对于两变量的相关性检测采用双变量直线相关,检测结果P0.05为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1则为有显著差异性。P0.05无差异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病例组Hepcidin水平(82.7805 ug/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0.0175 ug/L),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例组IL-6水平(13.4795 ng/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6.3940 ng/L),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例组EPO水平(5.9445 U/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2.1070 U/L),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 Hepcidin与SF之间存在正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为0.974 P0.01),Hepcidin与IL-6存在正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为0.637 P0.01),Hepcidin与EPO呈负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为-0.875 P0.01),Hepcidin与TRF无相关性(P0.05);3病例组输血量≥8U的Hepcidin水平(98.979 ug/L)明显高于输血量8U组(43.487 ug/L),输血量≥8U的SF水平(656.90 ug/L)也明显高于输血量8U组(134.50 ug/L),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Hepcidin、IL-6和EPO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提示Hepcidin、IL-6和EPO的水平可以作为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一种检测指标。2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Hepcidin水平与SF和IL-6水平成正相关关系,与EPO成负相关关系。3输血量≥8U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Hepcidin及SF水平明显高于输血量8U的Hepcidin水平,说明Hepcidin及SF随着输血量的增多而升高,Hepcidin升高能够减少机体铁的吸收,从而减少血色病的发生,这有可能成为治疗铁过载疾病的方法之一。
【关键词】:儿童 再生障碍性贫血 铁代谢 Hepcidin SF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25.5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英文摘要6-9
- 英文缩写9-10
- 前言10-12
- 资料与方法12-17
- 结果17-18
- 附图18-21
- 附表21-23
- 讨论23-27
- 结论27-28
- 参考文献28-32
- 综述 铁调素在血液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32-43
- 参考文献39-43
- 致谢43-44
- 个人简历4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上海新疗法救治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J];医学信息;2000年04期
2 许正锯,李树清;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合并再生障碍性贫血一例[J];肝脏;2001年04期
3 惠吴函 ,杨岩 ,李舜华;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一例报告[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年05期
4 米秀兰;中西医结合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观察[J];大同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5 贾洪顺,孙涛;婴儿骨皮质增生症并发再生障碍性贫血1例报告[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4年12期
6 冯莉娟,张国平,陈凤英,张桂英,张熙纯,严甲;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合并再生障碍性贫血1例报告[J];中国医师杂志;2005年07期
7 季健玲,刘红,孙超,姜胜华,丁润生;再生障碍性贫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及其意义的研究[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06年02期
8 李杨;郭虎;吴鹏;;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并发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一例[J];海南医学;2013年14期
9 焦中华;顾振东;李琰;宋茂美;唐由君;朱海洪;;中西医结合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综合征10例观察[J];中医杂志;1988年01期
10 辛碧珍;陈志哲;胡建达;林淑屏;梁玉英;;再生障碍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综合征5例报告[J];福建医药杂志;199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树庆;王安全;马传香;李密密;于清华;;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治疗前后骨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研究[A];全国中西医结合血液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2 石清印;;中西医结合以中药为主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2例[A];第六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血液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3 张水生;王晓莉;陈世林;罗敏智;张胜敏;程洪波;魏宇靖;;再生障碍性贫血CD34+表达研究[A];2005年华东六省一市血液病学学术会议暨浙江省血液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4 徐春丽;刘林;孔佩艳;刘红;陈幸华;;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分析[A];第10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5 范艳玲;王志国;于存国;展昭民;张伯龙;马军;;非清髓性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A];第十一届全国红细胞疾病学术会议暨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7年
6 王树叶;王巍;曹峰林;;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与再生障碍性贫血造血负调控因子的检测[A];第十一届全国红细胞疾病学术会议暨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7年
7 曹永彬;李晓红;马健;王志红;徐丽昕;高春记;达万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极重度再生障碍性贫血[A];中国科协海峡两岸学术研讨会——2008血液肿瘤论坛会议会编[C];2008年
8 周荣富;欧阳建;陈兵;邵晓雁;许景艳;张启国;杨永公;周敏;关朝阳;陶红;张弦;;获得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24例临床分析[A];第13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C];2011年
9 邵宗鸿;;再生障碍性贫血[A];2011年浙江省血液病学术年会暨浙江省医学会血液病学分会成立50周年庆典论文汇编[C];2011年
10 周郁鸿;;再生障碍性贫血(英国治疗指南2010)[A];2011年浙江省中医药学会血液病分会学术年会暨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血液病研究2011高峰论坛暨国家级继续教育中西医结合血液病新进展学习班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泡泡;怎样预防再生障碍性贫血[N];农村医药报(汉);2007年
2 李典云;治再生障碍性贫血3方[N];上海中医药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宋汉晓;再生障碍性贫血终身病患者生活用药需谨慎[N];保健时报;2005年
4 张秀花 王港;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也可做肝移植[N];中国医药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李颖;再生障碍性贫血到底有多严重?[N];科技日报;2013年
6 ;再生障碍性贫血可以治愈吗[N];家庭医生报;2004年
7 孙燕明;警惕药物引发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N];中国消费者报;2007年
8 妇产科主治医师 张锦秀;妊娠合并再生障碍性贫血:纠正贫血后阴道顺产[N];医药经济报;2011年
9 李立安;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中西医结合治疗[N];中国医药报;2000年
10 吴维海;血细胞再生疗法治再生障碍性贫血[N];健康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伟;课题一 维生素D受体及其基因多态性在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课题二 IL-35在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中的表达及其作用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6年
2 石琳;陈安民教授辨治血液病学术经验及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5年
3 李建平;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及功能的系统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10年
4 赵秀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机制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7年
5 傅晋翔;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致病机制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6 岳寒;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及成脂分化异常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5年
7 唐旭东;中西医结合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用药选择预测系统的初步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8年
8 孙谕;LIGHT信号分子在再生障碍性贫血中的作用[D];苏州大学;2014年
9 马夫天;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及其对造血的影响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4年
10 童金生;β_2-肾上腺素受体在再生障碍性贫血Th1/Th2失衡中的作用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秋连;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以及其临床结局分析[D];川北医学院;2015年
2 朱枫;Th17细胞与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的关系[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3 牛俊伟;白细胞介素-21在骨髓衰竭性疾病中的表达水平及意义[D];郑州大学;2016年
4 邓婷;马ATG和兔ATG联合CsA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疗效的meta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16年
5 李安娜;WWP2和PTEN在再生障碍性贫血中的表达研究[D];南昌大学;2016年
6 张王芳;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Hepcidin、IL-6、EPO、SF、TRF水平变化及意义[D];河北医科大学;2016年
7 翟小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再生障碍性贫血[D];河北医科大学;2009年
8 高樝;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及安全性初步观察[D];南方医科大学;2010年
9 袁成录;同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D];青岛大学;2004年
10 邹威;妊娠合并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特征与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Hepcidin、IL-6、EPO、SF、TRF水平变化及意义,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02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eklw/3302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