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状病毒感染及伴肝损伤患儿血清中细胞因子的表达及意义
本文关键词:轮状病毒感染及伴肝损伤患儿血清中细胞因子的表达及意义,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轮状病毒(RV)虽为一种自愈性疾病,但其感染人群以婴幼儿为主,婴幼儿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感染率较高,严重者累及全身其他器官后果严重。国内外研究显示,部分RV引起腹泻患儿外周血中可检测到RV抗原或RV基因,证实了某些情况下RV确实可致肠道外感染。并且有动物实验表明重症RV感染模型组幼鼠处死后肝脏出现病变,同时发现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的异常,多种细胞因子的表达变化。Th1及Th2细胞分泌的多种细胞因子在轮状病毒感染的发病及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本实验选用报道较少且与RV感染及其导致肝损伤有密切关系的几种细胞因子: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TNF-)及干扰素-γ(IFN-γ)探讨RV引起腹泻及伴肝损伤的发病机制,从而为临床诊断及治疗RV感染及肝损伤提供实验依据。 目的: 通过比较RV腹泻患儿、RV腹泻伴肝损伤患儿及RV腹泻不伴肝损伤患儿和正常儿童血清中IL-6、IL-10、TNF-及IFN-γ蛋白表达量的变化,结合乳鼠模型中细胞因子在血清及肝组织中表达量变化,分析RV导致腹泻及肝损伤发病过程中细胞因子发挥的作用,为婴幼儿RV感染的治疗及预防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 收集去年医院就诊的婴幼儿RV感染患儿112例,检测其血清ALT值,将感染患儿分为RV感染伴肝损伤组53例、RV感染不伴肝损伤组59例,正常组为同期入院体检正常儿童25例。患儿静脉采血,ELISA试剂盒检测血清中IL-6、IL-10、TNF-及IFN-γ蛋白水平。同时建立新生鼠RV肠道外感染模型,处死后眼球取血,留取肝脏组织,常规行HE染色观察肝脏形态学变化。分别应用ELISA法及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乳鼠血清及肝组织中IL-6、IL-10、TNF-及IFN-γ蛋白水平; RT-PCR检测肝脏中IL-6、IL-10、TNF-及IFN-γ mRNA水平。统计学分析,对比各种细胞因子表达量,判断其与RV感染发病及导致肝损伤之间的关系。 结果: 1.患儿血清IL-6、IL-10、TNF-及IFN-γ蛋白表达水平检测结果 (1)急性期RV感染患儿血清中IL-6、IL-10、TNF-及IFN-γ蛋白表达量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恢复期RV感染患儿血清中IL-6、IL-10、TNF-及IFN-γ蛋白表达水平略有降低,以IL-6、IL-10及IFN-γ降低最为显著,但仍未降至正常水平。 (2)RV感染患儿中,具有中重度腹泻症状者,其血清中IL-6及TNF-的蛋白表达水平较具有轻度腹泻症状者显著增加(P0.05或P0.01),而IL-10及IFN-γ的水平在不同程度腹泻组中差异并不显著(P0.05) (3)RV感染伴肝损伤组及RV感染不伴肝损伤组4种细胞因子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L-6、IL-10及TNF-蛋白在RV伴肝损伤组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其在RV不伴肝损伤组的表达量。IFN-γ蛋白在RV伴肝损伤组及RV不伴肝损伤组的表达量未见明显区别。 (4)RV感染重度肝损伤组IL-10及TNF-的表达较RV感染轻度肝损伤组显著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RV感染乳鼠血清及肝脏IL-6、IL-10、TNF-及IFN-γ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检测结果 (1)与正常组相比较,RV感染组乳鼠血清中IL-6、IL-10、TNF-α及IFN-γ蛋白表达量均呈升高趋势。 (2)乳鼠血清及肝脏中细胞因子IL-6、IL-10、TNF-蛋白及mRNA在RV感染伴肝损伤组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在RV感染不伴肝损伤组表达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FN-γ蛋白及mRNA在以上两组表达量无明显区别。 结论: 1.细胞因子IL-6、IL-10、TNF-及IFN-γ均在机体轮状病毒感染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 IL-6及TNF-与腹泻严重程度有显著相关性,营养不良状况下RV感染发病较重。 3. IL-6、IL-10及TNF-表达量与轮状病毒感染导致的肝损伤具有显著相关性。 4. IL-10及TNF-与肝损伤严重程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关键词】:小儿轮状病毒 腹泻 肝损伤 细胞因子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25.1
【目录】:
- 中文摘要4-7
- Abstract7-13
- 缩略词表13-14
- 前言14-16
- 第1章 综述16-23
- 1.1 轮状病毒的结构简介17-18
- 1.1.1 轮状病毒的结构17-18
- 1.2 轮状病毒感染的发病机制18-19
- 1.2.1 轮状病毒感染宿主细胞的机制18
- 1.2.2 轮状病毒引起肠道感染的机制18-19
- 1.2.3 轮状病毒感染与细胞因子的关系19
- 1.3 轮状病毒感染的固有免疫反应19-20
- 1.3.1 固有免疫细胞19
- 1.3.2 固有免疫分子19
- 1.3.3 补体19-20
- 1.3.4 适应性免疫反应20
- 1.4 细胞因子在 RV 发病过程中的作用20-21
- 1.5 RV 诊断及预防21-22
- 1.5.1 轮状病毒的诊断21-22
- 1.5.2 疫苗的研究22
- 1.6 小结22-23
- 第2章 材料和仪器23-26
- 2.1 病例选择23
- 2.2 临床资料23-24
- 2.3 主要试剂24-25
- 2.4 主要仪器25
- 2.5 细胞株、毒株及动物25-26
- 第3章 实验方法26-32
- 3.1 体内试验26
- 3.2 动物实验26-31
- 3.2.1 轮状病毒培养26-27
- 3.2.2 动物模型制备27
- 3.2.3 动物一般状况观察及粪便轮状病毒检测27
- 3.2.4 标本留取27
- 3.2.5 动物实验分组27-28
- 3.2.6 ELISA 法检测各组乳鼠血清中各细胞因子蛋白表达28
- 3.2.7 各组乳鼠肝组织免疫组化染色28-29
- 3.2.8 RT-PCR 法检测各组乳鼠肝组织 mRNA 的表达29-31
- 3.3 统计学分析31-32
- 第4章 结果32-42
- 4.1 体内实验结果32-36
- 4.1.1 患儿的一般情况32
- 4.1.2 RV 感染不同时期患儿血清中细胞因子的表达32-33
- 4.1.3 细胞因子与腹泻严重程度的相关性33-34
- 4.1.4 RV 感染伴肝损伤患儿血清中细胞因子的表达34-35
- 4.1.5 细胞因子与肝损伤严重程度的相关性35-36
- 4.2 动物实验结果36-42
- 4.2.1 乳鼠感染 RV 后的一般表现36
- 4.2.2 各组乳鼠肝脏组织 HE 染色结果36-37
- 4.2.3 各组乳鼠血清中细胞因子的蛋白表达37-38
- 4.2.4 各组乳鼠肝组织中细胞因子的蛋白表达38-39
- 4.2.5 各组乳鼠肝脏中细胞因子 mRNA 的表达39-42
- 第5章 讨论42-47
- 第6章 结论47-48
- 参考文献48-55
-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55-56
- 致谢5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盛军;纪绍忠;唐青;杨红彦;崔晓英;毕烨;阚飙;高守一;;新成人腹泻轮状病毒J19株VP2、VP3的编码基因序列分析[J];病毒学报;2006年03期
2 聂青和;;感染性腹泻的研究现状[J];传染病信息;2007年04期
3 陈军华,刘作义;轮状病毒感染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2004年05期
4 胡仁伟;Th细胞与炎症性肠病[J];国外医学(消化系疾病分册);2000年02期
5 颜天华;肿瘤坏死因子肝损伤机理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1998年06期
6 钱程,安华章;Toll样受体在适应性免疫中的作用与相关机制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2005年01期
7 聂青和;感染性腹泻新病原体研究动态[J];临床内科杂志;2003年11期
8 周转;李军涛;;轮状病毒VP7基因的克隆与表达[J];热带医学杂志;2008年04期
9 刘馨;张光明;李鸿钊;谢天宏;孙茂盛;;表达轮状病毒VP4抗原的重组腺病毒对新生小鼠的被动免疫保护作用[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07年01期
10 于皆平;非感染性腹泻的分类和诊断现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5年07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何海洋;轮状病毒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轮状病毒感染及伴肝损伤患儿血清中细胞因子的表达及意义,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93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eklw/3393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