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儿科论文 >

儿童抗癫痫药物诱导皮肤不良反应的临床分析

发布时间:2017-05-06 11:00

  本文关键词:儿童抗癫痫药物诱导皮肤不良反应的临床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通过对抗癫痫药物(antiepileptic drugs, AEDs)诱导皮肤不良反应的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抗癫痫药物诱导皮肤不良反应的常见致敏药物、临床特点、治疗及转归,为临床儿科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内科病房收治的5218名口服AEDs的癫痫患儿资料,对其中47例确诊为AEDs诱导的皮肤不良反应的患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致敏药物的数量将病例分为单药致敏组和多药致敏组;根据AEDs诱导的皮肤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将病例分为轻型药疹组及抗癫痫药物高敏综合征(antiepileptic drug hypersensitivity syndrome, AHS)组,进而对不同组别中患儿的性别、年龄、致敏药物种类、临床特点、治疗方案及转归进行比较,使用SPSS 21.0软件包统计分析。结果1.47例AEDs诱导皮肤不良反应的患儿中,男性27例,女性20例;发病年龄0.18~15.00岁,平均年龄(5.32±4.21)岁。单药致敏组和多药致敏组、轻型药疹组和AHS组间年龄、性别无显著差异。2. AEDs诱导皮肤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拉莫三嗪(LTG)14.81%;苯妥英钠(PHT)5.00%;卡马西平(CBZ)2.84%;奥卡西平(OXC)1.72%;苯巴比妥钠(PB)1.61%;丙戊酸钠(VPA)0.68%;左乙拉西坦(LEV)0.23%。不同种类的AEDs在引起皮疹严重程度方面无显著差异;致敏药物的数量在引起皮疹严重程度方面亦无显著差异。3. AEDs诱导皮肤不良反应潜伏期为1-90天,潜伏期为1-7天的占38.30%;1-2周占29.79%;2-3周占23.40%;3周以上占8.51%。4.皮疹发生率100%,分布于颜面、躯干及四肢。39例为发疹型皮疹;1例为荨麻疹;3例轻型多型性红斑;4例重症多形性红斑,伴口腔、眼周、肛周黏膜糜烂渗出,个别病例可见靶形损害及可疑尼氏征。发疹型皮疹多见于轻型药疹组(P0.05),重症多形性红斑仅见于AHS组。出疹期6-29天,AHS组出疹期较轻型药疹组长(P0.05)。5.其他表现:发热32例(68.01%),黏膜损害8例(17.02%),淋巴结肿大8例(17.02%),血液系统异常25例(53.19%),其中嗜酸性粒细胞增高10例(21.28%),肝功能损害24例(51.06%),肾功能异常10例(21.28%),心肌损害14例(29.79%)。发热、淋巴结肿大、血液系统异常、肝功能损害和心肌损害多见于AHS组(P0.05),不同AEDs诱导的皮肤不良反应在临床表现上无显著差异。6.立即停用致敏药物可缩短出疹期(P0.05)。26例(55.32%)患儿予以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16例(34.04%)患儿予以人血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 IVIG)治疗。由于样本量较小,本研究未能确认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与缩短出疹期的相关性;而在IVIG治疗方面,皮疹越重,使用IVIG的机率越大。7.本组研究中,替代治疗的AEDs为:LEV 9例,LEV+NZP 2例,LEV+TPM 1例,LEV+NZP+TPM 1例,NZP 15例,NZP+TPM 1例,TPM 9例,VPA 2例。换用其他AEDs后,均未再发生皮肤不良反应。结论1.AEDs诱导的皮肤不良反应为特异质反应,与年龄、性别、AEDs的数量及剂量无关。2.芳香族类AEDs诱导皮肤不良反应的风险较非芳香族类AEDs高,特别在口服芳香族类AEDs,包括LTG、PB、CBZ、OXC、PHT时需注意观察有无皮肤不良反应,而服用VPA、LEV等非芳香族类AEDs时也需警惕皮肤不良反应的发生。3.对于服用AEDs的患儿,在治疗早期应注意随访患儿有无发热、皮疹及淋巴结肿大,出现皮疹的患儿应同时监测血常规、嗜酸性细胞计数、肝肾功、心肌酶谱等检查,以早期识别AEDs诱导皮肤不良反应,尤其是AHS的发生。4.治疗AEDs诱导的皮肤不良反应的关键是早期识别和及早停用致敏或可疑致敏AEDs,结合患儿药疹的严重程度决定是否使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IVIG等免疫治疗。5.发生AEDs诱导的皮肤不良反应后,可考虑使用的替代AEDs以苯二氮卓类药物更为安全。
【关键词】:儿童 抗癫痫药物 皮肤不良反应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42.1
【目录】:
  •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5-6
  • 中文摘要6-9
  • 英文摘要9-13
  • 前言13
  • 1 材料与方法13-15
  • 1.1 研究对象13-14
  • 1.2 研究方法14-15
  • 1.3 统计学处理15
  • 2 结果15-31
  • 2.1 一般资料15-16
  • 2.2 致敏药物16-18
  • 2.3 潜伏期18-19
  • 2.4 临床表现19-25
  • 2.5 治疗情况25-29
  • 2.6 随访与转归29-31
  • 3 讨论31-39
  • 3.1 性别及年龄32
  • 3.2 AEDs种类32-34
  • 3.3 潜伏期34
  • 3.4 临床表现34-35
  • 3.5 治疗35-37
  • 3.6 总结37-39
  • 全文总结39-40
  • 参考文献40-44
  • 文献综述44-54
  • 参考文献51-54
  • 致谢54-55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及科研情况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玲玲;;中药引起皮肤不良反应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年10期

2 李钊,崔盘根,郑家润;药物皮肤不良反应的现状[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2001年01期

3 王云,李林峰,陈学荣;中药引起的皮肤不良反应概况[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年08期

4 曹国忠;阿司咪唑引起皮肤不良反应1例[J];中国乡村医药;2005年09期

5 Rossini M.S. ,de Souza E.M. ,Cintra M.L. ,I. Lorand-Metze,张宪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对2-氯脱氧腺苷的皮肤不良反应组织学上表现为火焰图样改变[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皮肤病学分册);2005年02期

6 杨剑霞;;厄洛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致皮肤不良反应的观察和护理[J];护理研究;2009年14期

7 叶小红;张沂平;;分子靶向药物治疗肺癌的皮肤不良反应预防及护理[J];护理与康复;2009年11期

8 鲍春燕;胡志雯;;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治疗实体瘤发生皮肤不良反应的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2009年23期

9 李燕;;厄洛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并发皮肤不良反应的护理对策[J];天津护理;2010年02期

10 林燕琼;林维嘉;;我院396例药物致皮肤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10年3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邱惠萍;石仁慧;;化妆品引起皮肤不良反应37例临床分析[A];2005年浙江皮肤性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2 黄冰;罗红;胡慧敏;郑依力;谭凡;;吉非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致皮肤不良反应的护理干预[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肿瘤护理新进展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2年

3 覃斌芳;;易瑞沙治疗肺癌所致皮肤不良反应的观察与护理[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静脉治疗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4 李万辉;李冬云;侯丽;;羟基脲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所致皮肤不良反应1例[A];第八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血液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5 赖维;;化妆品皮肤不良反应监测所引出问题的思考[A];2008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6 张怀亮;;07年化妆品不良反应检测与特殊病例报告[A];2008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7 金彦;孙青苗;陈捷;沈浣;蔡林;;肌肉注射黄体酮引起皮肤不良反应29例报告[A];2009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8 魏立平;朱爱莲;;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皮肤不良反应及对策[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肿瘤护理新进展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何瑶;皮肤不良反应须警惕[N];医药经济报;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敏;儿童抗癫痫药物诱导皮肤不良反应的临床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15年

2 张心悦;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拮抗剂相关皮肤不良反应的变化规律及中医证型变化的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年

3 甘水根;抗癫痫药物皮肤不良反应与HLA-B~*1502基因的相关性研究[D];南昌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儿童抗癫痫药物诱导皮肤不良反应的临床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82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eklw/3482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e22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